
儿童 感染性疾病.ppt
86页第八章 感染性疾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升华,流行性腮腺炎 epidemic parotitis,★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特征:①腮腺非化脓性肿大、疼痛②可侵及全身其他腺体、器官 ★病因:腮腺炎病毒→副粘病毒科,RNA病毒 存在部位→病人唾液、血、尿、脑脊液,流行病学,★传染源:1.病人:多发年龄→5~9岁,潜伏期→12~22天,传染性→前1后3(腮腺肿大前1天,消肿后3天) 2.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终身免疫95%人血清中腮腺炎病毒抗体(+),孕妇抗体通过胎盘,使婴儿不患病接种腮腺炎疫苗后7.4%仍可患病 ★流行特征:冬春季多见,学校中流行病理学,★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水肿、浸润、渗出、坏死 →阻塞腺管→淀粉酶排出↓→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胰腺、睾丸、卵巢:与腮腺相似临床表现,★前驱表现:中低度发热(38℃)或不发热,头痛、厌食、肌痛等 ★腮腺肿痛: • 时间:持续7~10天,一侧肿痛2 ~3天后对侧肿痛病程7~12天 • 部位: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 • 性质: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触痛及热感,无波动,皮肤不红,张口咀嚼、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 检查:腮腺导管开口红肿,同侧咽、软腭可肿胀可触及肿大的颌下腺、舌下腺并发症,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一)脑膜脑炎: ★发病:1.病毒直接感染→脑炎与腮腺肿痛同时发生或在腮腺肿痛前6天内 2.感染后脑炎伴脱髓鞘病变→脑炎在腮腺肿痛后10天左右发生 ★发生率:65%腮腺炎病人有脑脊液异常,有症状者0.3~8.2% ★症状:发热,头痛,呕吐,颈背肌痛,颈强直,淡漠,嗜睡 ★脑脊液:细胞数↑(<500),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稍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病程:3~10天,预后良好二)睾丸炎: ★发生率:12岁以上男性患儿中为14~35% ★时间:在腮腺肿大1~2周内发生,4天左右缓解,睾丸硬而变小 ★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呕吐,下腹痛,患侧睾丸肿痛、触痛、皮肤水肿发红 ★预后:多为单侧病变,不影响生育力 (三)卵巢炎: ★发生率: 12岁以上女性患儿中为7% ★时间:在腮腺肿大3~7天发生,4天左右缓解 ★症状:发热,呕吐,下腹痛及压痛,B超检查卵巢肿大 ★预后:不影响生育力四)胰腺炎:★发生率:多为亚临床型,5%有典型表现★症状:上腹痛、压痛、发热,寒战,呕吐,上腹部可扪及肿大的胰腺。
★病程:3~7天 (五)心肌炎:★发生率:5~15%患儿有ECG异常★症状:心前区痛,疲乏,面色苍白,心动 过缓,ST-T改变,P-R间期延长 (六)其他:甲状腺炎,乳腺炎,肾炎等实验室检查,1.血淀粉酶:正常40~180苏氏单位/dl,腮腺炎时升高但500,并且血脂肪酶>1.5单位/dl 2.尿淀粉酶:正常1000 3.病毒抗体:抗S抗体先升高,有诊断意义;抗V抗体在发病2~4周才升高 4.病毒分离:从唾液、脑脊液、血、尿中可分离出病毒,或RT-PCR(+) 5.血常规:WBC正常,淋巴细胞↑可有异淋诊断:流行史+接触史+腮腺肿痛,※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多由金葡菌引起高热,腮腺肿痛,界线清,波动感,压腮腺时导管中有脓汁,血WBC↑ 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病毒、CMV等多次患腮腺炎,无接触史,可病毒分离 3.颈、颌下淋巴结炎:腮腺炎病人可先有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此时应与颈、颌下淋巴结炎区别舌下腺位于颌下正中,易于识别————————————————————————颌下腺肿大 颌下淋巴结炎 ————————————————————————肿块边缘 不清 清楚外周 半圆或半椭圆 球、团块状质地 软 较硬活动度 不能活动 可活动个数 单个 单个~多个融合位置 深 浅伴感染 无 咽、扁桃体、牙龈感染血WBC 正常 升高 ———————————————————————,治疗:自限性疾病,对症处理,(一)饮食:软食、半流,避免硬、酸、辣、酒,以免疼痛加重。
(二)局部治疗:可外敷:青黛散、金黄散、季德胜蛇药片民间:仙人掌去皮捣烂外敷,消肿止痛,基层医院可试用 (三)抗病毒治疗:1.病毒唑:一般不用,并发脑炎时可静滴2.潘生丁:口服有效干扰素:疗效不定3.中药:板兰根、大青叶等,疗效不定四)对症处理:高热→退热 睾丸炎→冰敷+睾丸托胰腺炎→抑肽酶+生长抑素+654-2呕吐→补充电解质 脑膜脑炎→脱水+激素心肌炎→VC+能量合剂 (五)预防1.隔离病人:消肿后3天,接触者检疫3周2.主动免疫:生后14月→麻、风、腮三联疫苗(MMR) ,4~8年保护率97%3.被动免疫:腮腺炎丙球麻 疹 (measles),★定义: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以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特征: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脱皮,并有棕色色素沉着 ★病因: 麻疹病毒:副粘病毒科,RNA病毒• 病毒结构蛋白:H、F、M、N、P、L• 存在部位:病人口、咽、鼻分泌物、血、尿• 抵抗力:在室温中存活2~3小时,对热敏感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潜伏期末~出疹后5天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未接种过疫苗或免疫失败、未患过麻疹的人易感,以1~5岁儿童多见、青少年也可有<6月婴儿有母传抗体,患病少易感孕妇麻疹→先天性麻疹 ★流行特征:广泛接种疫苗后,发病显著减少隐性感染率45.1%隐性感染:轻型麻疹:典型麻疹=3:2:1麻疹发病机制,★基本病变→淋巴组织增生+多核巨细胞 ★主要病变部位→网状内皮系统+呼吸系统 ★皮疹粘膜→浆液性炎(浆液性渗出+炎症细胞浸润) ★肺部→间质性肺炎 ★SSPE→早期→轻度脑膜炎;后期→全脑炎(神经细胞破坏+胶质细胞增生);电镜下→ 神经元、星状细胞核内可见管状包涵体,病理学,(一)典型麻疹1.潜伏期:10~14天,可低热2.前驱期:3~4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②卡他症状:流涕、流泪、结膜炎,咳嗽,咽部充血,Stimson线③Koplik斑:发疹前24~48h,下磨牙的颊粘膜上直径1mm小白点,周围红晕④非特异症状:全身不适,食欲↓腹泻,呕吐,高热时嗜睡、谵妄临床表现,3.出疹期:3~5天,体温、卡他症状达高峰时出疹 ①皮疹:红色斑丘疹,稍高出皮肤,疹间皮肤正常,顺序:耳后→颈→面部→躯干→上肢→下肢→手足心 ②其他:淋巴结及脾肿大,腹泻,腹痛,呕吐等。
高热时可激惹,嗜睡 4.恢复期:3~5天,皮疹消退,顺序同前糠麸状脱屑,淡褐色色素沉着14个月男孩, 发热5天,轻咳, 流涕,全身红色斑 丘疹,有Koplik斑,卡他症状:结膜充血,流涕流泪,畏光,眼睑水肿,Koplik 斑,,·,·,·,·,·,·,·,·,·,·,·,·,,,- 41℃ 出- 40℃ 疹- 39℃ 细菌性肺炎 - 38℃ 麻疹脑炎- 37℃| | | | |潜伏期 前驱期 出疹期 恢复期,,,,,,,,,,,麻疹病程中的体温变化,,(二)其他类型麻疹:1 .轻型麻疹:潜伏期内被动免疫者,8月内婴儿,症状轻,Koplik斑及皮疹少2. 重型麻疹:中毒症状重,高热,惊厥,昏迷,紫蓝色皮疹,DIC→出血3.无疹型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者,无皮疹4.异型麻疹:灭活疫苗免疫者,高热,反向出疹顺序,多形性皮疹,肺炎国内少此型5.成人麻疹:中毒、卡他症状重,眼痛,肝损害,消化道症状,骨痛,肌痛,疹出退慢6.接种后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7~14天,有或无Koplik斑,出疹顺序不典型,症状轻。
并发症,(一)喉、气管、支气管炎:细菌感染,犬吠样咳嗽,声嘶,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二)肺炎:3种类型:1.麻疹病毒→原发性间质性肺炎,随疹退而好 转,轻2.麻疹病毒(免疫缺陷者)→巨细胞性肺炎,重3.细菌→继发性细菌性肺炎,再次高热、发绀、嗜睡、心衰、呼衰 (三)心肌炎:一过性ECG改变麻疹后肺炎:两肺纹理增多,右肺与左肺斑片状阴影,(四)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再次高热、呕吐、惊厥、昏迷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M蛋白合成障碍→不能形成完整病毒排出→细胞内潜伏Ⅰ期(行为精神障碍期)注意力↓学习障碍Ⅱ期(运动障碍期)智力↓肌阵挛,舞蹈症Ⅲ期(昏迷木僵期)昏迷、木僵、角弓反张Ⅳ期(终末期)无意识去皮层状态,死亡 (五)结核病恶化:潜伏病灶→活动、播散 (六)营养不良与VA缺乏症:消瘦、角膜软化,实验室检查,1.麻疹病毒抗体:ELISA法 发病3天后→IgM, 恢复期→IgG 升高>4倍 2.细胞学:鼻咽分泌物中多核巨细胞,尿液包涵体细胞 3.病毒分离:鼻咽冲洗液中分离病毒接触史+卡他症状+Koplik斑+皮疹(顺序、疹出热高、疹退脱屑、色素沉着),诊 断,沙眼包涵体,麻疹病毒包涵体,麻疹病儿尿中多核巨细胞:胞浆内多个细胞核及空泡变性。
治疗:自限性疾病,对症处理,1.一般治疗:多饮水,补充VA、VB,清洁眼、口腔、耳、鼻 2.对症治疗:高热→小量退热剂,物理降温;剧咳→止咳化痰药 3.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口服或静滴 4.并发症处理:细菌性肺炎→抗生素;喉炎→抗生素+激素;脑炎→利巴韦林+脱水剂,预防,1.被动免疫:接触5日内→麻疹免疫球蛋白;接触5日后注射→只能减轻症状接触9日后注射→无效 2.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8月,7岁),建议6月初种免疫缺陷病、活动性肺结核、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不宜接种 3.控制传染源:隔离至疹后5天 4.切断传播途径:易感儿少去公共场所,紫外线消毒病人房间及衣物结核病(tuberculosis),★ 流行病学 ★ ★定义: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发病率:近十年来逐渐上升,我国患病率523/10万,死亡24万人/年,占传染病首位儿童感染率9.6% ★传染源:痰中排结核杆菌患者 ★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为主要途径;②消化道:少见;③其他:皮肤、胎盘病因,★结核杆菌:属放线菌目、分支杆菌科、分支杆菌属 ★染色:革兰染色弱阳性,抗酸性,抗酸染色红色 ★分型:可分为四型:人型、牛型、鸟型、鼠型。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人型和牛型结核杆菌,以前者为主发病机制,结核菌素 试验(+),诊 断,病史,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卡介苗接种史,病前 急性传染病史,结核过敏表现,结核菌素试验,★试验方法:①旧结核菌素(OT) :已不用②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5U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皮内注射 ★结果观察:48~72小时后测定局部硬结直径.(-) →硬结直径<5mm;(+)→ 5~9mm;(++)→ 10~20mm;(+++)→ >20mm;(++++)→除硬结外,有水疱或局部坏死强阳性反应:(+++) 、(++++),结核菌素(PPD)试验临床意义,★ 阳性反应意义 ★ ①接种卡介苗后,人工免疫所致 ②年长儿无症状而呈一般阳性,曾感染过结核 ③婴幼儿尤其是未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越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越大 ④强阳性反应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⑤由阴性转阳性反应,或硬结<10mm增至>10mm,且增幅>6mm表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意义 ★,①未感染过结核 ②结核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 ③假阴性反应:免疫力↓(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缺陷,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麻疹,水痘,风疹,百日咳等),体质极度衰弱(重度营养不良,严重脱水或水肿) 。
④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