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6单元分析及教案.doc
36页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教材的基本结构如下: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P28-33;分数乘除混合运算P33-35;解决问题P37-42;比和比的应用P43-51二、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化简比和求比值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三、教学建议1.利用情景,讲请算理,突破分数除法算法这一难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教学,如果只要求学生学会按法则进行计算并不难因为学生只要把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就能够算出正确的结果2.列方程解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沟通分数乘、除法的联系例1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它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只是条件和问题不同以往的教材,都是既教用方程解,又教用算术方法解实验教材改变了这一做法,只教用方程解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既降低了思维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沟通了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时,关键还是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3、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如:一班人数和二班人数的比等整数中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分数中的一个数量是另一数量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看成是两个同类量的比另一种是两个(相关联的)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一种新的量如:路程与时间的比表示速度,质量与体积的比表示密度等传统的教材只强调两个同类量的比考虑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在日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且只认识同类量的比,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比的概念因此,教材引导学生分两步理解比的意义,先教学两个同类量的比,再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比的意义的教学要注意三个问题:⑴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的意义⑵ 分别用比、分数两种形式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关系,并通过比较和交流,沟通比和分数之间的联系⑶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比的两种情况,但不要求学生区分什么情况下是两个同类量的比,什么情况下是两个不同类量的比⑷ 讨论比、分数、除法的联系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理清三者之间的联系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例1涉及了化简比的各种情况:第一,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化简时,要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第二,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化简时,要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第三,比的前项是小数,化简时,要先把小数比改写成整数比,再化简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办法自己解决,再通过交流,归纳化简比的方法5、解决问题:按比例分配比的实际应用包括按比例分配和比例尺两个方面,本单元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该内容一直是小学毕业考试里出现频率很高的点6、关于黄金比的相关知识介绍课 时 计 划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第 1 课时总13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难点通过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推导出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具课件 师 生 活 动 过 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13 0.752、根据算式32×25=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说说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30÷5表示把30平均分成( )份,求其中( )份是多少4、求15的是多少,可以用15×( ),也可以用15÷( ),所以15÷5=15×(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揭示课题2、分数除法的意义1)出示P28例12)学生口答3)把100克改写成用千克表示的数4)把算式中的100克换成千克,应该怎样算?(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的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教学随笔 师 生 活 动 过 程(6)分数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它的意义是什么?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不一样?(7)教师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8)巩固练习:P28做一做3、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1)出示例22)学生动手折一折,先折出一张纸的,再把它平均分成2份3)通过折纸使学生体会到可以把4个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个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哪种方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5)引导学生归纳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6)巩固练习,自主学习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1、P32练习八第1题。
2、P32练习八第2题上面一行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1、P32练习八第3题2、解方程х×8= 7×х= х×5= 10×х=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教学随笔教后记课 时 计 划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第 2 课时总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重点难点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课件 师 生 活 动 过 程一、复习1、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2、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4 ÷3 ÷2 ÷6二、新授1、默读例3,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学随笔 师 生 活 动 过 程(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3(1)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2××3=2×2、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3、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2(km)(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4、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三、练习1、P31“做一做”的第1、2题2、练习八第2、4题四、全课总结五、布置作业教学随笔教后记课 时 计 划课题分数混合运算第 3 课时总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具课件 师 生 活 动 过 程一、复习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428+63÷9―17×5 (2)1.8+1.5÷4―3×0.4(3)3.2÷[(1.6+0.7)×2.5] (4)[7+(5.78—3.12)]×(41.2―39)二、新授1、教学例4(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3) 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后,让他们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教学随笔 师 生 活 动 过 程2、巩固练习:P34“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全班校对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分数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统一约分后再计算比分步计算简便。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三、练习1、练习九第1题:前三题提倡学生选择统一成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2、练习九第2-4题(1)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2)第3题可引导学生形成两种思路:A、先求每小时录入了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再求8小时可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B、先求8小时是3小时的几倍,再求8小时录入几分之几3)第4题同样有两种方法:A、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列式:240÷×;B、可以先求装完的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四、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9题教学随笔教后记课 时 计 划课题分数除法的综合练习第 3 课时总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课件 师 生 活 动 过 程一、基础训练1、口算2、P36练习九第5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