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333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之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doc

37页
  • 卖家[上传人]:n****
  • 文档编号:87395839
  • 上传时间:2019-04-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42.50K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研究生入学考试333资料(▲绝密▲内部使用,严禁翻印)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考研复习资料考试科目代码:333 333教育综合2014考研专业课复习资料《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大出版社祝你成功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二、 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   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二、 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 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蚤(早)喻教”就是要求尽早实施教育,甚至提出进行胎教的主张选左右”就是要慎重选择幼儿的师保西周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国子与公卿贵族子弟可以选任专门的师保,一般子弟只能受到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

      女子教育:西周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就十分严重,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四、西周学校的管理制度①入学的年龄及修业期限入学年龄古籍记载不一,大概是因学生身份不同,而有先后迟早的差别修业年限,古籍无明文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当为七年,大学约为九年②考查与奖惩西周已有一套分年考查的办法,学生每年入学,隔年考查,考查中发现有不受教者,报告大乐正,大乐正报告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入学习礼以感化之,如不改变,王亲自视学,以示警告,仍不发言为,则迁送远方,终身不齿乡学”的考查由乡大夫负责③西周以前的学校,除子兼作习射,习礼的场所外,养老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西周更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进行天子和诸侯每年视学,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上的变化: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一般认为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②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上层建筑也发生激剧的变化③文化教育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官学衰落的原因:①一是由于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②二是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没落,丧失了进取精神,迷恋于腐朽奢侈生活,失掉了学习的兴趣名词:显学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他的私学创办时间之长久,规模之宏大,教育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最著名的,墨子也曾创办私学,规模和影响也很大,与孔子的儒家私学并称为“显学”私学产生的原因:① 首先,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秘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间,这样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也有了可供学习的材料② 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③ 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私学对教育的贡献:①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较独立的社会职业,可以随处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③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改变了官学的死板、僵化的风气,推动了古代学术的发展,培养了不少有贡献的学者和治术人材④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倡“有数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一致遵循的原则。

      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使学校教育和人材成长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了⑤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出现了诸如《学记》这样完整的教育著作第二节 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1、 教育的作用:孔子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① 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社会作用)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②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③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2、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个人作用)名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评价有教无类: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②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谈不上主张普及教育孔子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三)关于教育的目的名词:“学而优则仕”: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和成人,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则是无可怀疑的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四)关于教育内容孔子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中有关这方面的科目占突出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虽然重点突出诗、礼、乐,但对其他内容也不忽视《诗》、《书》、《礼》、《易》、《春秋》都向学生传授。

      孔子在教育内容中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三、孔子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二)启发诱导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十分有害的三)学思并重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四)由博返约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孔子主张学生应该“多闻”、 “多见”,知识面要广但是,知识面广,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四、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原则:(一) 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二) 自省自克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

      三) 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四) 改过迁善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的过程孔子认为社会上完美无缺的人是罕见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同时也有缺点或错误,克服缺点与发扬优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五、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2、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 ”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二)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正是对学生的热爱鼓舞他不知疲劳,全力教诲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第四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一、 墨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二、 墨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把教育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哀鸿,乱者得治”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宝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与不强强调主观努力)墨子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2、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墨子主张教育要培“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有时也称作“兼士”墨子培养的“贤士”与孔子培养的“君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作治术人材墨子为了培养“贤士”,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3、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强说人”的主动精神墨子不同意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消极等待态度,主张积极主动“强说人”,叩则鸣,不叩亦鸣,问则答,不问则讲墨子则更进一步主张,对不来者也主动去教,这叫做“行说人”,就是送教上门述而又作”的创造性精神墨子不同意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Unit2 Health and Fitness语法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2).ppt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原卷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解析版).docx 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优学讲练(人教版)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解析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原卷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因式分解(解析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原卷版).docx 2025年 初中七年级数学 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突破速记与巧练(原卷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中点模型之斜边中线、中点四边形(解析版).docx 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优学讲练(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解析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正方形的性质(原卷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解析版).docx 2025年 初中七年级数学 实数 知识突破速记与巧练(原卷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原卷版) (2).docx 2025年 初中七年级数学 相交线与平行线 压轴专练速记与巧练(解析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解析版).docx 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优学讲练(人教版)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卷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析版) (2).docx 2025年 初中七年级数学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综合测试速记与巧练(解析版).docx 九年级数学提升精品讲义 中点模型之斜边中线、中点四边形(原卷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