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全套复习提纲PDF.pdf
66页书 山 有 路 1 高中历史全套复习提纲高中历史全套复习提纲 依据 人教版 历史教材 中国古代史提纲练习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一 夏 商 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 夏 商 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 夏 商 西周的更替夏 商 西周的更替 1 夏朝 建立 统治范围 桀的暴政 商汤灭夏 夏亡原因 2 商朝 建立 迁都 纣的暴政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商亡原因 3 西周 建立 强盛 国人暴动 西周灭亡 平王迁都 二 夏 商 西周的制度夏 商 西周的制度 1 王位世袭制 含义 2 井田制 性质 内容 作用 3 分封制 性质 内容 重要的诸侯国 作用 4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文化文化 一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 时代特征 2 春秋诸侯争霸 背景 目的 奴隶主掠夺土地人口 性质 奴隶主贵族争夺霸权的战争 大事 齐桓公称霸 改革 口号 会盟 晋楚争霸 城濮之战 楚王问鼎 吴越争霸 地理位置 人物 评价 3 战国兼并战争 背景 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标志 性质 封建统一性质的兼并战争 大事 齐魏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秦赵 长平之战 评价 4 民族融合 主要民族 融合方式 作用 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 春秋战国的经济 二 春秋战国的经济 1 农业 铁农具 牛耕 水利 看图 2 手工业 冶铸业 技术 比欧洲早 年以上 青铜铸造出现了 新技术 漆工业 出现了 技术 纺织业 麻布 煮盐业 酿酒业 用 造酒技术 手工业工艺专著 内容 书 山 有 路 2 3 商业 城市 4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由公田到私田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三 春秋战国的改革和变法 政治 三 春秋战国的改革和变法 政治 1 春秋 齐国 鲁国 实质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2 战国 背景 目的 主要变法 魏国 楚国 秦国 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实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结果 新的封建制度确立 商鞅变法 时间 内容 a b c d e f g 评价 积极 局限 成功原因 认识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比较春秋战国变法异同比较春秋战国变法异同 四 春秋战国文化 四 春秋战国文化 A 特点 B 原因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前代基础 C 表现 1 思想 派别 主张或观点 评价 老子 孔子 派别 政治思想 教育成就 文化成就 墨子 派别 主张 评价 孟子 派别 主张 评价 庄子 派别 主张 评价 韩非子 派别 主张 评价 比较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作用比较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作用 2 科学技术 天文 春秋 战国 物理 医学 3 文学 诗经 和屈原 4 艺术 绘画 音乐 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 书 山 有 路 3 封建大一统 一 秦朝的统治 统一一 秦朝的统治 统一 巩固巩固 灭亡 灭亡 一 统一 1 条件 社会基础 人心所向 经济条件 主观条件 2 经过 3 疆域 东临 西到 南濒 北抵 看地图 4 意义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政治 三制一律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在中央 在地方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2 经济 一制三统 3 文化 书同以 三 秦末农民战争 1 原因 秦的暴政 2 经过 前 209 207 陈胜 吴广起义 刘邦 项羽继续 3 意义 二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二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特点 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 史称 但有损益变化 一 刺史制度 监察制度 1 汉武帝后期设立 职责 2 东汉时 权加强 并逐步增加了 3 东汉末年 改为 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4 评价 二 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1 产生 汉初在地方推行 同时兼有 封国分 和 两级 实际与割据无异 无治民权 受所在郡监督 2 问题 封国制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造成威胁 3 解决 汉武帝颁布 王国越分越小 中央集权加强 颁布限制藩王的 以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王国问题逐步进一步解决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4 认识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三 察举制 1 汉朝选官制度 主要包括 等内容 目的 2 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它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3 西汉建立 4 东汉演变 四 编户齐民 书 山 有 路 4 1 目的 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 性质 既是行政管理制度 又是赋税制度 3 内容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 称为 编户齐民具有 的身份 依据 多少承担国家的 和 4 农民负担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 生活 三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三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特点 两汉时期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较快 边疆少数民族主要有 北方的 和 东北的 南方的 西南夷和西域各族等 一 匈奴 1 社会状况 经济 政治 2 与西汉关系 西汉初期 因 汉政府不得不与匈奴 和亲 汉武帝时 因 对匈奴展开了军事反攻 进行三次大战 著名将领是 汉元帝时 密切了汉匈关系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双方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2 与东汉关系 东汉初年 匈奴分裂 东汉前期 先后大败北匈奴 解除了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 西域 1 西汉 张骞通西域 目的 时间 年 司马迁称此为 年 意义 2 西汉 设西域都护 时间 公元前 年 职责 意义 标志着西域正式开始归属中央政府 新疆 3 东汉 明帝时 开始经营西域 联系加强 三 西南夷和百越 1 时 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东汉初 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2 时 汉朝在南越设 等九郡 进行有效管辖 四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四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 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派人先后会见 和 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 被称为 朝鲜的 输入中国 中国的 和 输出到朝鲜 2 与日本的关系 时 日本 使译通于汉 时 赐日本 汉委奴国王 金印 中国的 传往日本 3 与越南的关系 书 山 有 路 5 中国的 和 技术在越南推广 4 丝绸之路 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陆上 开通 路线 长安 敦煌 葱岭 安息 大秦 意义 a 中国同 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 中国的 和 技术 以及 先后西传 c 西汉末年 教传入中国 海上 开通 始于 路线 从 沿海港口出发 印度支那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 a b 5 安息 海陆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6 大秦 97 年 甘英到达 而未能到达大秦 166 年 大秦使者到东汉 此事记载于 是正史中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两汉对外交往的条件 特点 影响 五 秦汉时期的文化五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 特点和原因 1 特点 2 原因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前代基础 二 科技 1 天文历法 西汉 东汉 2 数学 东汉的 3 医学 西汉 东汉 4 造纸 西汉前期 东汉 105 年 4 世纪起 8 世纪 三 哲学与宗教 哲学主要有董仲舒对 的发挥和王充的 思想 宗教主要有 的传入和 的产生 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 王充的唯物思想体现在 观点有 末年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时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 在洛阳建造了白马寺 时 形成了道教 其主要经典是 书 山 有 路 6 四 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纪传体 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汉书 东汉班固 断代史 西汉一朝的历史 五 文学 以 和 最为突出 赋代表作 六 雕塑和绘画 1 雕塑 最突出的代表 2 绘画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 总体特点 二 农业 1 江南的开发 范围 表现 土地开垦 耕作技术 水利兴修 面积 产量 特点 很不平衡 地区最发达 和 是重要的产粮区 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原因 人口南迁 民族融合 农业政策 政治环境 辛勤劳动 2 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特点 表现 新农具 新技术 兴修水利 曹魏 北魏 开发边疆 十六国北朝时 和 的开发 三 手工业 特点 门类 品种 产量 技术 1 丝织业 曹魏 吴国 蜀国 2 冶铁业 北魏 以制造军刀著称 技术已相当成熟 书 山 有 路 7 发明了 法 3 制瓷业 南方产 北方创制出 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造纸业 技术进步 白 滑 薄 逐渐取代简牍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中心 四 商业 1 一度萎缩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 北魏后 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3 南方相对比较活跃 五 社会生活变化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 特点和原因 1 特点 带有分裂割据烙印 体现民族融合特色 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2 原因 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 前代基础 二 成就 1 科技的进步 数学 魏晋刘徽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 地理学 西晋 北魏 2 哲学与宗教 道教的变化 葛洪 陶弘景 佛教的盛行 原因 佛教教义的欺骗性 思想基础 统治者的需要 政治需要 社会动荡 百姓需要 社会基础 危害 a b c 反佛灭佛 南朝范缜 主张 影响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四 文学 特点 1 建安文学 特点 书 山 有 路 8 代表作 2 田园诗 特点 代表作 3 乐府诗 南方 特点 代表作 北方 特点 代表作 五 艺术 1 书法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书法家有 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被称为 书圣 代表作有 2 绘画 佛像画的始祖三国时的 东晋的 擅长人物画 代表作有 3 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阳的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 一 短暂的隋朝 一 短暂的隋朝 581581 年 年 618618 年年 一 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二 统一 1 原因 2 经过 年隋文帝派杨广灭陈 统一南北 3 意义 三 建设 1 兴建 宇文恺主持 隋文帝营建 隋炀帝营建 2 广设仓库 有 3 开通运河 时间 目的 三点 四段 五河 评价 看图 4 修筑驰道 作用 四 灭亡 1 原因 隋炀帝暴政 2 隋末农民起义 年 山东 农民首先起义 最主要的是 的瓦岗军 3 年隋炀帝在 被部将杀死 隋亡 比较秦隋的异同点 二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二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 开国 时间 人物 都城 二 盛世 1 贞观之治 627 649 书 山 有 路 9 A 原因 B 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C 表现 2 武则天统治 A 措施 B 表现 3 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713 741 A 措施 B 表现 共性 重视人才 革新政治 重视科举 发展经济 处理好民族关系 三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 三省六部制 1 创立于 帝 完善于 帝 2 职权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下辖六部 3 特点 4 评价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严密的体系 提高了 加强了 削弱了 加强了 是 二 科举制 1 背景 2 创立与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3 作用 抑制了 扩大了 提高了 加强了 为历朝 书 山 有 路 10 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府兵制 基础 均田制特点 兵农合一 1 起源于 2 隋文帝 改革 3 唐太宗 调整健全 4 武则天 地位下降 5 唐玄宗 崩溃 四 募兵制 1 实行 2 特点 3 作用 4 消极影响 五 租庸调制 基础 均田制 1 北魏创立 2 隋朝沿用 开始部分推行 3 唐朝实行 制 租 调 庸 4 作用 保证了 相对减轻了 开垦了 保障了 巩固了 六 两税法 780 年 杨炎建议 1 原因 封建经济发展 土地买卖兼并 破坏了均田制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减少了财政收入 2 目的 3 内容 每户按 分别交纳户税和地税 消 一年分 两季纳税 4 特点 5 作用 6 局限 越来越严重 更加沉重 四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四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A 原因 政治 交通 政策 民族 对外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B 表现 一 农业 较快发展 1 发展特点 书 山 有 路 11 2 之后 经济重心南移 3 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江东出现了 二 手工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