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热区坡柳对立地因子的生长响应.ppt
20页云南热区坡柳对立地因子云南热区坡柳对立地因子的生长响应的生长响应聂恺宏森林培育前言 坡柳(Dodonaea viscosa L.)是无患子科(sapindaceae)坡柳属(Dodonaea)灌木或小乔木,又名明油子(四川)、夜闹子(云南),产于金沙江中部河谷两岸,国内福建南部、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及国外热带非洲、太平洋群岛等六大洲均有分布 研究表明;坡柳既耐干热气候,又耐瘠薄土壤,无论是在沙漠的沟壑里,还是在海拔高达4000m 的极端困难立地条件,它均能存活有研究发现,坡柳是火山遗迹恢复的一个重要树种 ;在云南省,坡柳已经成为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工程重要的造林树种 目前对坡柳研究主要集中于造林技术、抗旱机理、光合水分生理特点等方面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尚无人研究为此,本文在搜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初步踏查和统计,调查坡柳在云南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不同立地因子对坡柳生长特征的影响,试图掌握坡柳对不同立地因子的生长响应,为该地区坡柳造林地选择以及合理造林密度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1 材料与方法 2014 年4月,对坡柳分布的典型区域(共14 个地区)进行踏查(表1)。
踏查主要内容包括坡柳分布的海拔、坡向、坡位、土壤类型、生长状况和植被概况每个地区设置3个样方,进行地理位置的确定及生长特征(株高、地径、冠幅及生物量)调查样方内坡柳林龄为4年生 采用专业GPS(美国麦哲伦海王星,定位精度3m)采集样点的地理位置信息样方面积为5m×5m,用钢卷尺测量样方内每株坡柳的株高和灌幅(垂直交叉,测两组),用游标卡尺测量样方内每株坡柳地径,采用收割法收集、称量样方内坡柳生物量,并取样分别称量和计算根、干、枝、叶鲜质量1.1 立地因子划分 根据外业调查结果,参考 «中国森林立地» ,把每个立地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海拔:高海拔(≥1500m),中海拔(800~150m),低海拔(≤800m);坡位:上坡(山坡绝对高1/3以上的部位和山脊划为上坡),中坡(介于上坡和下坡之间的部分),下坡(山坡绝对高1/3 以下的部位和山谷);坡向:阳坡(南、西南、东南和西面),阴坡(北、东北、西北和东面)1.2 数据处理 分别对不同等级立地因子间的生物量、平均地径和平均株高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影响坡柳生长的主导因子,将不同地区、海拔、坡位、坡向作为自变量,以坡柳生物量、平均地径及平均株高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地区坡柳生长差异特征 部分地区坡柳生物量差异显著(表2)大姚地区内坡柳生物量最高,总生物量达到14.14 t· hm-2;个旧地区次之,为14.04t · hm-2 ;墨江地区最少,为2.42t· hm-2此外,坡柳在不同的地区生长状况也存在差异,个旧地区内坡柳地径和冠幅最大,分别为27.6mm 和142.4cm,临沧地区内坡柳株高、地径和冠幅最小,分别为94.0cm、9.4mm和46.1cm2.2 坡柳在不同海拔上的生长特征 为了准确的描述坡柳生长指标与海拔因子之间的关系,作者将采样点进行垂直分区(表3)对不同垂直分区的平均株高、平均地径和总生物量进行分析由表4 可以看出,不同分区类型坡柳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序为:低海拔地区(8.94t. hm-2 )高海拔地区(6.74t.hm-2)、中海拔地区(6.32·hm-2),低海拔地区坡柳株高与地径最大,分别为179.16cm 和18.88mm坡柳生物量、平均株高与平均地径随着海拔增高而逐渐减少,但减少幅度并不明显,海拔高度对坡柳生物量及生长特征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2.3 坡柳在不同坡位上的生长特征由表 5 可以看出,坡柳总生物量、平均地径和平均株高均随坡位变化自下而上逐渐减少,下坡位生物量最大,达到10.01t· hm-2 ;上坡位生物量最小,为3.86t· hm-2,且上坡位生物量与中坡位、下坡位均有显著差异。
下坡位坡柳 地 径 与 株 高 均 最 大 , 分 别 为19.03mm 和185.20cm,而上坡位为12.16mm和142.80cm上坡位平均地径和平均株高均与下坡位和中坡位有显著差异上坡由于坡度大,水分流失多,且土壤水分和养分等条件逐渐贫乏,致使坡柳生长状况向不良方向发展2.4 坡柳在不同坡向上的生长特征 在不同坡向之间,坡柳生长特征和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阴坡地段坡柳平均地径(18.34mm)、平均株高(182.82cm)和总生物量(8.06t·hm-2)都要高于阳坡地段,这可能与阳坡光照优于阴坡,导致阳坡温度高,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量大,而云南旱季较长,所以坡向所导致的微气候差别会对土壤水分和树木生长造成不同影响2.5 立地因子对坡柳生长特征的综合影响 坡柳的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及总生物量与各个立地因子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0.433、0.795经检验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从各个立地因子偏相关系数可知,坡位对平均地径和总生物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此外,不同地区、海拔和坡向在一定程度上对总生物量和平均地径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坡位对坡柳生长特征影响最大。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中坡柳的平均株高、平均地径和总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贾开心所做“西双版纳三叶橡胶林生长随海拔高度变化研究”的研究结果一致 随着海拔的变化,光照、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都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低海拔地区长的生长季以及更高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新陈代谢、细胞生长、光合速率,整个植物的生长也随之增加 ,高海拔地区,各种气候因素,会导致降低植物生长速度 ,从而对植物生长、干物质积累等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中坡位对坡柳的生长特征及总生物量的影响较大,位于下坡位和中坡位的坡柳的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及总生物量都高于上坡位,且上坡位生物量、平均地径和平均株高与中坡位、下坡位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坡位不同,对坡面上的土壤颗粒的积累、营养元素的积聚和土壤水分的留存都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立地的质量 ,坡位不同,光照条件也不同,上坡位光照虽好,但是土壤肥力和水分条件较差,与下坡位正好相反;而中坡介于两者之间 坡向对坡柳的生长特征和总生物量也有一定影响,位于阴坡的坡柳生长状况优于阳坡的坡柳,这与沈国舫研究坡向对北京西山油松林生长影响得到的结果类似 。
有研究表明,两坡向之间的林内微气象的差异主要与阳坡接受太阳辐射量差异有关,阳坡的净太阳辐射明显超过阴坡导致阳坡的温度较高,相应的饱和蒸汽压亏缺更大,尤其在气孔张开的白天 而饱和蒸汽压亏缺直接影响到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而云南旱季较长,处于阴坡的土壤含水量会多于阳坡,所以坡向所导致的微气候差别及土壤含水量差别均会对坡柳生长造成不同影响 总之,影响坡柳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是坡位,海拔与坡位影响较小,在立地条件为低海拔,下坡位,处于阴坡的坡柳生长状况最好,再者坡柳生长地土壤瘠薄,土壤的储水能力有限,季节性干旱对其生长影响也是突出的,今后造林应优先根据以上立地条件地作为造林地谢谢欣赏谢谢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