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解释学视域下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论文.docx
2页浅谈解释学视域下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论文 一、解释学在《论语》英译中的运用 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关系一大批学者将解释学原理自觉地运用到翻译理论斯坦纳在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通天塔之后》中认为阐释就是翻译古籍英译其实是一个在理解原著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这里的理解包含着阐释古籍英译需要正确理解原本并以合适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这种理解不仅是对其字面意义上的理解,更是在尊重原著思想基础上对其本意的正确理解创造则要求译者具有很好的驾驭原文语与目的语的能力,创造出既忠于原文思想,又体现译者高超译文水平的作品而译文作品最终又是服务于目的读者的这样文本、译者、读者构成了翻译中的三个重要环节 二、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例句分析 托利曾说:“翻译是一种不可避免地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传统的活动此外,翻译还涉及到对文本的理解翻译的本质是跨语际诠释下面对两者语言、文本的理解、读者意识、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语言 《论语》行文风格凝练简约,两位学者都采取了凝练简约的英译方式如《论语·颜渊》中,对于“克己复礼为仁”的翻译,Legge 仅用了 11 个词进行翻译“To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is perfect virtue.”而辜鸿铭更是精简到了 8 个词“Look not a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二)文本的理解 “文本的'理解”是《论语》英译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不同译本出现异译,最终取决于对文本的理解,而这最集中地体现在语义的选择上。
比如,对《论语》中核心词语“孝”、“礼”“、道”的翻译 三、理雅各与辜鸿铭英译本差异的原因 理雅各与辜鸿铭英译本差异的原因,解释学以为出于“理解的历史性”伽达默尔强调,译者的翻译离不开其独特的“前理解”视域,其视域都要受到文化差异、学术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影响而理解的过程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两译本差异原因可以从译者的学术背景、汉学功底、双语能力、翻译目的、读者意识、历史上的各种注疏几个方面探讨 由上述可见,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前理解”理论为在古籍英译中协调原、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平衡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论语》英译者既要了解中国哲学,又应精通语言,否则英译时会造成意义的流失英译中,只有兼顾面向历史与面向当下相结合,实现文本、、译者、读者四者相统一,才能较好地展现原文风采 2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