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认知心理学》:学习和记忆.doc
4页心理咨询师考试《认知心理学》:学习和记忆学习是回忆发生的前提学习和记忆包括 3 个阶段:编码阶段、存储阶段和提取阶段6.1 记忆结构阿特金森和希夫林(Atkinson & Shiffrin, 1968)提出,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记忆存储器根据多重存储理论,感觉存储、短时存储和长时存储是三个独立的系统脑伤患者 HF 短时记忆异常而长时记忆正常,而哥兰瑟和库尼兹(1966)发现遗忘症患者长时记忆很差而短时记忆基本正常,这说明大脑中存在两个独立的记忆系统】研究者已经获得有力证据支持性质各异的多重存储系统理论,但是这种理论所给出的观点过于简单化例如,假设存在一个单一的短时存储器和长时存储器这与脑损伤病人的案例不符沙力克和沃林顿(Shallice & Warrington, 1974)发现,脑损伤患者 KF 在言语材料上的短时记忆很差,但在其他有意义的声音材料上表现出较好的短时记忆其次,强调信息从短时存储转移到长时存储主要是通过复述实现的,这与生活事实不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运用复述,但照样不断获得新知识根据记忆结构的标准模型,从长时记忆中激活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中激活的消退引起信息离开短时记忆,但复述可防止这种消退过程。
这一理论不强调前摄干扰和提取线索在短时记忆和遗忘中的作用标准模型为短时记忆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它的大部分假设是不正确Nairne(2002)总结了该理论的局限性:根据该模型,我们可得出结论,遗忘率像万有引力一样是固定的,然而大多数数据表明遗忘率是可变的此外,根据该模型,短时贮存主要是通过复述来完成的,但是事实上短暂保持的很多变化都是与复述无关的最后,根据该模型,回忆是激活产生的直接副产品…事实上,短时内的回忆机制是对激活的解读(通过一个线索驱动的提取过程) 6.2 工作记忆巴德利(Baddeley, 2000)用工作记忆模型替代了短时存储模型该模型由四个成分组成:一个容量有限的类似于注意的中央执行系统、一个保持言语信息的语音环、一个专门处理视觉和空间编码的视空图像处理器和一个整合言语与视空信息的情节缓冲器大量的证据(包括脑损伤患者的证据) 支持语音环包括语音或言语存储与言语表达两个独立的成分脑成像研究确认了与语音环有关的脑区:左侧顶叶下部涉及语音存储,左侧前额叶参与复述Logie(1995)认为视空图像处理器可分为两个子成分系统,视觉缓冲存储器贮存形状和颜色信息,内部划线器加工空间和运动信息。
很多证据支持这种区分,而且脑成像证据表明,前者涉及腹侧前额叶脑区(如额中回与额下回 ),后者涉及背侧前额叶 (特别是前额上沟)脑区中央执行系统承担许多功能,其中一部分可能主要定位于前额叶皮质我们对中枢执行系统的一些特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 “中央执行是一个单一的系统,以单一的形式运作”的观点不符合脑损伤患者中央执行功能部分正常或损坏的事实6.3 记忆过程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 & Lockhart, 1972)提出的加工水平理论关注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加工水平影响记忆效果,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产生更精细、持久和强烈的记忆痕迹很多研究支持这存储器 存储容量 保持时间 信息进入过程 遗忘机制感觉存储器 很大 图像 1s,声像 2s 不需个体努力注意 衰退短时存储器 7±2 个组块 几秒钟-1 分钟左右 注意 注意涣散和干扰长时存储器 无限 数月或终生 复述/迁移 线索依赖性遗忘/不能提取个假设比如,海德和詹金斯(Hyde & Jenkins, 1973)要求每组被试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按照单词的愉悦程度排序(意义加工),或者检察单词中是否出现了字母 g 和 e(非意义加工) 。
其中一些被告知要记住单词,另一些不做要求在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时,前者的回忆成绩好于后者,而有目的学习和无目的学习之间的成绩无差异这表明记忆依赖于学习过程的性质,而不是学习动机他们及其追随者提出影响长时记忆的关键因素是加工深度(也就是加工意义的程度 )、加工的联系程度和加工的明显性然而,加工水平理论遭到了莫里斯、布兰斯福德和弗兰克斯(Morris, Bransford & Franks, 1977)的质疑被试在回答所给词汇的音韵或语义问题后,接受标准再认测验或音韵再认测验结果发现,在标准再认测验中存在加工水平效应,而在音韵测验中,音韵加工比语义加工产生了更好的成绩这表明,存储信息能否被提取出来依赖于学习和测验时所涉及的加工之间的关系这种发现使他们提出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不同种类的加工会引导学习者去从刺激中获取不同种类的信息加工水平理论所面临的其他问题还有:该理论不是解释性的、很难对加工水平进行评估以及浅层次加工也能引起效果良好的长时记忆6.4 内隐学习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区分在于获得知识时意识是否参与很多证据支持对学习作这种区分霍华德和霍华德(Howard & Howard, 1992)在一个显示屏上的四个位置随机呈现一个星号,而每个位置分别与一个按键对应。
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对星号出现的位置做出按健反应连续呈现的星号位置会构成一个复杂模式被试对星号的反应越来越快,非常清楚地表明他们在一定时间后学习到了这种模式但是,当实验者要求被试预测下次星号出现的位置时,他们的成绩维持在随机水平因此,被试对反应模式的学习是内隐而不是外显的然而,威尔金森(Wilkinson & Shanks, 2004)报告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在四个位置中的某一位置呈现一个黑色字母 X,被试的任务足尽可能快地对与黑色 X 出现位置对应的键作出反应被试并未被告知黑色 X 所出现位置的顺序是可预知的因此,可以认为被试反应速度的提高是对黑色 X 出现顺序内隐学习的结果在学习完成后,被试参加一项外显学习测验,即要求被试产生一个包含 100 个目标位置的序列在包含条件下,实验者要求被试利用他们关于黑色 X 出现顺序的知识来完成任务,而在排除条件下则要求被试不要利用任何可以记得的黑色 X 出现顺序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如果关于黑色 X 出现顺序的知识完全是内隐的,那么被试在包含和排除两种条件之间的成绩应该没有差异相反,如果关于黑色 X 出现顺序的知识完全是外显的,那么包含条件下所产生的位置序列应该更与学习条件的相同而与排除条件的则不同。
研究结果支持顺序学习是外显的这一观点:在顺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可以用于意识控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是外显的遗忘症患者一般表现为内隐学习能力完好而外显学习能力损伤,但是Channon 等(2002)进行的元分析发现,遗忘症患者对熟悉材料的内隐学习成绩在正常水平,而对新异材料的内隐学习则会差一些另外,与工作记忆和注意有关的大脑区域一般在外显学习时比内隐学习时激活更强烈,但是,也存在相反的证据我们很难证明内隐学习满足了信息和敏感度标准,而且一些脑成像研究以及对遗忘症患者的研究也对内隐学了质疑因此,内隐和外显学习这种区分可能过于简单了,我们需要构建更为复杂的理论6.5 遗忘理论鲁宾和文策尔(Rubin & Wenzel, 1996)发现,除了自传体记忆和程序记忆以外,一个对数函数能最为恰当地描述遗忘的变化规律-对数遗忘律解释遗忘的理论有很多,干扰理论是其中之一该理论认为,我们对当前学习材料的记忆能力可以被已经学习过的材料或后来学习的材料所干扰研究者在实验室里展示了强烈的前摄和倒摄干扰效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根据干扰理论,遗忘是获得和储存新记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然而,弗洛伊德强调压抑的重要性。
他认为压抑使得长时记忆中的危险性材料不能被意识到Anderson & Green(2001)的研究支持压抑可以导致遗忘的观点此外,个体也会主动采用某些策略来减少干扰效应Tulving & Psotka(1971)认为,遗忘主要是由于仍然贮存在记忆里的信息不能被提取出来(线索依赖性遗忘)造成的他们向被试提供 1-6 个词表每一词表有 6 类单词,每类又包括 4 个单词在呈现完每一词表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自由回忆出所学单词(为初始学习 )在所有词表均被呈现完以后,实验者要求被试回忆所有词表上的单词(为完全自由回忆 )最后,实验者向被试呈现所有范畴的名称,被试再一次试着回忆所有词表上的单词(为完全自由线索回忆 )他们在完全自由回忆中发现了倒摄干扰效应:任一给定词表的单词回忆水平随学习与回忆之间干扰词表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这一结果可以用干扰理论来解释但是,这一解释并不适合完全自由线索回忆的情况当向被试提供范畴名称时,实验结果未能显示任何倒摄干扰或遗忘效应因而,从完全自由回忆中所观察到的遗忘现象基本上是线索依赖性遗忘线索既可以是外部的又可以是内部的(如心境 )Kenealy(1997)发现了心境依赖性记忆存在的证据。
在一个实验中,被试从地图上学习一套关于特定路线的指令,直到正确率达到 80 %为止在之后的几天,他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呈现地图的轮廓 )测验结果发现在自由回忆中有很强的心境依赖性效应,而索回忆中没有该效应因而,心境依赖性效应只在没有其他强的记忆恢复线索时发挥作用然而,线索依赖性理论并不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遗忘会随时间而变化,遗忘很有可能是记忆巩固失败所造成的巩固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在学习后短时间内的巩固阶段最脆弱,特别容易受到干扰和遗忘逆行性遗忘症患者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设根据该假设可以预测,后摄干扰应该对新近形成的记忆的负面作用远大于较早形成的记忆Wixted(2004)在全面分析了现有证据后发现,绝大多数相关研究的结果都与这一预测相符合巩固理论能够解释遗忘曲线以及在学习后立即睡眠或饮酒会减少遗忘这些现象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 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