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传.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420159831
  • 上传时间:2023-03-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朝史学家刘知幾传好学少年,博览史籍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爸爸刘藏器在唐高宗时任侍御史善于词章,文史很有造诣有三个儿子,知幾排行第三(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刚十岁出头的刘知幾学《尚书》,由于深奥难懂,学习不用心,常常被爸爸责打一天,知幾看见爸爸给哥哥们讲《左传》,就放下手里的《尚书》,偷偷跑去听,听了几次,对《左传》发生了浓厚的爱好《左传》中有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像曹刿论战、卫懿公好鹤、唇亡齿寒等等,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还讲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起类似文献汇编的《尚书》,显然好懂易学她兴奋之余又想到自己功课,不禁叹息说:“书如是,儿何怠!”这话传到刘藏器耳朵里,就批准小儿子也学《左传》知幾学完《左传》,这时刚十二岁此后,她又学习《左传》的注疏文字,并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学名著,仍感到不满足她的志向并不在于仅仅理解某些历史事实,而更喜好探究古今沿革状况和历史发展的大势她读史的范畴逐渐扩大,到十七岁时,已广泛涉猎汉代以来的多种体裁的史书,涉及唐朝皇帝实录这些书多数是借阅的,有的部帙残缺通过勤奋苦读,刘知幾不仅获得了大量历史知识,并且也对多种史书的思想观点、叙事体例、文字特点,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掌握。

      读这些史书时,刘知幾不盲目崇拜前代史家,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她觉得:《汉书》既然是写西汉一代之史,就不应有《古今人表》(班固《汉书》中的《古今人表》所收录人物起自远古的太昊伏羲氏,止于秦末陈胜、吴广等,未收录西汉人物);谢承的《后汉书》应当为西汉末起义军所立的更始皇帝(刘玄)立“本纪”当时听到刘知幾这番议论的人,都责怪她不该这般议论前辈大学者后来她读到了张衡、范晔的文集,发现她们对《汉书》、《后汉书》的批评,竟与自己的批评同样,自己许多见解有与前人不谋而合之处这极大增强了刘知幾在钻研学问上的自信心从此,刘知幾更加活跃地独立思考,在钻研史书过程中,一有创见就随手写成札记日子久了,学问就越来越渊博,为后来撰写《史通》打下了基本① 本节重要根据《旧唐书》卷一○二《刘子玄传》、《新唐书》卷一三二《刘子玄传》、《唐会要》卷三六《修撰》、卷六三《史馆上》、卷六九四《史馆下》、《史通》、《全唐文》卷二七四以文出名,步入仕途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刘知幾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获嘉县(今属河南)主簿,这时刚二十岁有了官职之后,她面临两条发展道路:一是以声名继续词章之学,以利于仕途发展,求名利双收;二是重新钻研历代史书,但此不为时人所重,影响个人的声望和升迁。

      她选择了后者,把精力投向史学有一段时间,她去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从官方和私家广泛借阅史书,尽情披阅  刘知幾虽然对史学异常执著,但对政治也并非漠不关怀她在任获嘉主簿期间,曾多次上书皇帝,体现革新政治的意见当时正值武则天当政武则天一方面严肃打击长期把持政权的贵族集团,一方面不拘常规大量提拔下层地主阶级成员文章写得好的人可以做官,一般人可以自荐当官,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做官这样某些有才干者可以得到破格提拔,但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刘知幾上书祈求裁减不称职的官员证圣元年(695),刘知幾再次上书,她指出:“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说:“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可以看出,刘知幾的政治眼光是较敏锐的她所指出的问题,触及到当时政治中突出的某些弊病武则天见到刘知幾的几次上书,虽然很赞赏她的直率敢言,但却未采用当时朝廷一方面大量任官,导致官爵泛滥;另一方面任用酷吏,致使法网严密诸多官员每天上朝前,与家人别离就像生死诀别同样每任命一种官员,仆役们窃窃私语:“又来了一种鬼不到十天一月,也许就被满门抄斩刘知幾深感置身官场祸福无常,于是作了一篇《思慎赋》放在案头,警戒自己时时保持小心谨慎。

      这时刘知幾的思想是很矛盾的,她既想奋发有为地干一番事业,又紧张成为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的牺牲品刘知幾很不善于在官场上周旋逢迎她性情耿直,不得上司欢心,任获嘉县主簿一连十九年不能升迁三为史臣,再入东观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刘知幾被调任定王府仓曹,并参与编写大型类书《三教珠英》本来北齐时祖珽等编有《修文殿御览》360 卷,唐初高士廉等编有《文思博要》1200 卷武则天觉得这两部类书还不够完备,于是命张昌宗、李峤、徐彦伯等二十余人编修《三教珠英》,在《文思博要》的类目之外,新增佛教、道教、亲属、姓名、方域等部被挑选来的编修者多是天下饱学之士,这是刘知幾第一次同全国出名学者们共事无疑,在两年多的修书过程中,她大大开阔了眼界,她的学识也被别的学者所理解  在《三教珠英》修成的次年(702),四十二岁的刘知幾终于正式成为国家的一名史官,她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不久又升任左史,撰写起居注她在晚年曾回忆说:尝欲自班、马以降,迄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愚俗,采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因此每握管叹息,迟回者久之,非欲之而不能,实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载笔见推,由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见,刘知幾在进入史馆之前,以孔子自勉,对史学有一番宏伟抱负  刘知幾从四十二岁起,到六十一岁去世,绝大多数时间都任史职或兼任史职,中间有几次短时间未担任史职,因此她晚年自称“三为史臣,再入东观”东观,是东汉时官藏图书之处,并在此组织集体修史,因而后来成为史馆的代称  刘知幾当史官后不久就发现,在史馆修史很难发挥自己的创见,往往要遵循某些陈腐的修史格式,或者违心地去歪曲历史真相她在入史馆的次年奉诏和李峤、朱敬则、徐彦伯、吴兢等编写《唐书》,即修撰本朝纪传体国史领衔修史的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不学无术,只会争权夺势由她来领导修史,怎么能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呢?更何况是写和当时政局、人物有密切关联的史事史馆监修常以迂腐的见解干扰史官的写作如刘知幾被分派写《李义琰传》,根据李义琰家在魏州(今河北大名)昌乐已经居住三代的事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这本无可非议,但监修一见则大笑,觉得李义琰的祖先原是从陇西(今甘肃陇西)迁过来的,应改为陇西人知幾无可奈何,只得改写但后来在《史通》中阐明了这件事,并指出:写人物的家乡籍贯应根据父祖以来的实际居住地,而不应根据先祖的发源地。

      她的这个观点是对的的,由于追溯过远就失去了记籍贯的意义  刘知幾在史馆参与集体编修的史书,除《唐书》成书80 卷外,尚有《高宗实录》20 卷、《中宗实录》20 卷、《则天皇后实录》30 卷、《睿宗实录》20 卷所谓实录,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皇帝在位时的事件最早有南朝周兴嗣编修的《梁皇帝实录》,记载梁武帝萧衍之事后来也浮现几种皇帝实录,但直到唐贞观年间编《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后,史官编写在位皇帝或前朝皇帝的实录成为定例实录的编写重要根据起居注,再参照其她朝廷档案文献实录记载史事较具体具体,是编写纪传体正史的基本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使史官在编写实录时受到很大干扰由于对每个人物的评价和对每件大事的记载,都也许成为官场倾轧的材料监修实录的大臣和史官有时凭个人的好恶,对某些人物和史事作歪曲性描写,实录不实是常用现象刘知幾在编写实录时,感到到处受牵制  唐初官修史书、宰相监修制度的确立,表白皇帝对修史的控制大大加强,史官要受到皇帝和监修大臣的严格监督史馆监修往往把如何记载史事作为打击政敌的工具,某些才德不高但善于逢迎的人担任了史官刘知幾是有独立见解的人,自然对史官所受的束缚更加敏感。

      刘知幾在史馆无法充足发挥才干,徐徐产生了脱离史馆的念头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中宗李显率百官护送武则天灵柩由洛阳回长安,刘知幾祈求留在洛阳,在那里闭门治学过了三年,有人报告朝廷,说刘知幾身为史官,不为国事竭力,取乐于园林,擅自著述于是她又被石回京城这时史馆的状况更复杂了,竟同步有五个宰相监修国史长官多,意见又不一致如记载某件史事,监修杨再思说必须如实书写另一监修宗楚客说应当隐讳真情这使刘知幾无所适从,难如下笔这时,又有一种监修萧至忠几次责怪她编写史书没有成绩刘知幾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愤然写出辞职信交给萧至忠信中,刘知幾锋利批评了史馆现存的五大弊病:其一,人多观望史官多而不精,又都妄自尊大,每记一件事、一句话,都互相观望,迟迟不写,因此等到头发变白也写不出史书  其二,资料局限性前代是把天下多种史料汇送史官,可是如今史官只能自己采集史料,并且得不到各部门支持,困难重重  其三,权贵干涉史馆人多嘴杂,保密很难一种史官要是记载某人恶事,著述未完,内容已传遍朝野上下因此史官畏惧权贵的干涉报复  其四,监修牵制史官修史要到处秉承监修意见,而监修多,意见分歧,好比十羊九牧,史官无所适从  其五,职责不明。

      监修不定具体章程,史官各自分工不明,使得写作无所遵循,遇事互相推诿,坐等时光流逝  由于刘知幾久居史职,对史馆里的弊病洞若观火,因而所言皆击中要害萧至忠见信后大为羞愧,实在无言以对,但又舍不得刘知幾这个人才,于是不批准她辞职而其她监修则对刘知幾的批评大为恼怒,这样一来,刘知幾受到的排挤更加严重,处境愈发艰难发愤著作《史通》刘知幾在史馆里郁郁不得志,满腹才华无所寄托,她又紧张后世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初次成书是在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后又作修改她写此书时,就有人讥笑她愚书成后,由于臧否了许多古今人物和史书,因而又引来多种指责唯独集贤院学士徐坚深知此书的价值,说:“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  刘知幾的著作诸多,如《刘氏家史》15 卷,《刘氏谱考》3 卷,《刘子玄集》30 卷,但最重要的而又流传至今的,只有《史通》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刘知幾的大儿子刘贶因罪流放刘知幾感到不平,上书辩解,惹得唐玄宗发火,将她贬职为安州(今湖北安陆)都督府别驾六十一岁的老人,经不住长途跋涉,加之心情悲愤,不久就病逝了刘知幾的毕生虽抑郁不得志,但《史通》却为她树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史通》的基本宗旨是对过去的史学作出批判性的、建设性的全面总结刘知幾根据流派和体例,将众多史书概括为“六家”和“二体”所谓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所谓二体,即纪传体和编年体由于当时二体中,纪传体占优势,其编纂技术也更为复杂,因此《史通》对纪传体的分析较多如《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五篇,专门探讨纪传体各个构成部分,《论赞》、《序例》、《序传》则兼论纪传体与编年体共有的部分刘知幾评析史书体例的一般措施是,先追溯该体例之渊源,然后述其流变,再归纳一种简洁的定义,接着便用此定义去检讨有关史书的违例之处  例如,有关世家,《史通》中的《世家》篇一方面指出:“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以此衡量,《史记》就有毛病,由于陈胜起义称王仅半年就兵败身死,子孙未嗣,封地亦无,“无世可传,无家可宅”因而《史记》列陈胜于世家,是“名实无准”此外,世家之作应区别诸侯和大夫,“家国本别”,但《史记》竟将某些大夫记入世家,“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刘知幾还觉得,世家应记“专制一国,绵绵瓜瓞,卜世长期”者,而汉代的诸侯王和古代诸侯有很大不同,“或传国唯止一身,或袭爵才经数世”,应入列传。

      而《史记》将汉代诸侯与先秦诸侯并列世家,“虽得画一之宜,讵识随时之义?”  刘知幾对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等,均用类似措施评论其长处是严整了史书体例,循名责实,增进了历史编纂技术的提高但缺陷是有时过于拘泥体例,不免有某些迂腐之见如指责《史记》将项羽列入本纪,陈胜列入世家,既体现出比司马迁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又未通史书变例之义  刘知幾对于史书编写措施的探讨是相称细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