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物理课例的分析框架及其质性研究.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卢**
  • 文档编号:163331424
  • 上传时间:2021-01-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6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物理课例的分析框架及其质性研究 一、如何解读课例  课例研究是对教与学的真实案例进行研究,这些教学案例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真实场景在解读课例过程中,研究者或参与者对案例研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解决某个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法,证实某个已有理论的价值,或通过对自己或他人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提出新的假说或理论(扎根理论)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掌握案例研究方法以及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教学案例本身就是一堆质性的资料,进行质性研究对教师而言,则面临分析方法方面的问题文献【1】认为,"质性资料的形式通常是文字,而不是数字";,但"质性资料是有魅力的,研究者可以藉它们,对一个可辨识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过程,做出有实据的、丰富的描绘与解释";数字具备数学的特质,可以使研究者用统计程序加以处理,而质性分析则需要研究者更努力重复阅读数据笔记,反映出他们所读到的,并基于逻辑和判断来进行比较,情境分析强调对事物做整体的和动态的描述,寻找把资料连接成一个叙事结构的关键线索,这都是非常不易的事在一次区域调研时,研究者对几位教师的同课"异构";课例进行了分析,记录了课例中的关键"教学事件";,与参与的教师共同讨论,并进行了个别访谈。

      对课例进行跨案例质性的分析,力图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期待总结、归纳出教学策略或理论构想研究过程本身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研究者和参与者也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二、课例的分析框架及其案例分析  1.建构分析的框架或线索  在许多方面,质性资料可以是时间的先后次序,也可以是逻辑上的意义联系,可以把一次观察或访谈写成一个情境片段,也可以把几次获取的材料写成一个教学叙事,还可以把几个叙事连成一体,组成一个综合个案,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扎根理论分析的参考框架如下页图1所示  作为具体课例的研究,有几个关注的重点:  (1)背景课例分析的背景,课例分析的价值  (2)叙述描述关键事件;质性资料的收集  (3)分析关键事件发生的起因、过程和原因分析;质性资料的分析  (4)效用建立教学构想,提出教学策略或建议,也可能会形成新的理论(扎根理论)  教学事件涉及原因可能有多种多样,各种要素对教学可能都有影响,本次课例的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    2.课例引发的分析  3位教师中L和H是同一个学校备课组的教师,他们经过集体备课形成了相同的"学案";(为学生课堂教学提供的学习材料)在这所学校观课后,研究者从"学案";抽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给另一所学校的S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也插入这一问题,最后把观课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习题课都用了下面的教学内容  【例题】现有一种特殊的电池,它的电动势E约为9V,内阻r约为50 Ω,已知该电池允许输出的最大电流为50 mA,为了测定这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某同学利用如图2(a)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图中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对电路的影响可不考虑,R为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9 Ω,是定值电阻,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1)实验室备有的定值电阻有以下几种规格,本实验应选用  A.10 Ω,2.5W  B.100Ω,1.0W  C.200Ω,1.0W    (2)该同学接入符合要求的后,闭合开关S,调整电阻箱的阻值,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再改变电阻箱阻值,取得多组数据,然后通过作出的有关物理量的线性图像,如图2(b)所示,求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请写出该线性图像对应的函数表达式________(用字母E,r,U,R,表示),由图线可求得该电池的电动势E为________V,内阻r为________Ω  3.单案例研究的细节分析  连续观察3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单案例研究单案例的研究关注:一是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二是通过对师生话语的分析,发现该节的教学特点;三是通过教学课堂结构与师生的互动,通过一些表象,去揭示教学本质,当然这是最难的。

      通过本次观课发现:  (1)第一位L教师的教学过程看起来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好课前发了学案,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上台板书的A学生顺利完成这能不能说明大多数学生同样能完成?教师随意抽取的学生(样本)是不是具有典型性?  (2)H与L教师是同校的教师,生源相同H教师直入教学主题,对例题第(1)问的分析很精彩,呈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的点拨到位,学生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巩固了器材选择的几个原则,教学效果是不错的第(1)个问题的教学,反映出学生是有一定基础的但对于第(2)个问题,B生的第一反应是写出U与关系的表达式,他通过给出的图线写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按道理来说也没错但是没有用E,r,U,R,等字母表示接着教师提示用y=kx+b表示,其中k=?,b=?在这里关键是分析k与b值的物理意义,需要先通过物理规律找到U与的关系,教师只好自己板书,从基本公式出发推导出答案但学生似乎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通过图线得出这个关系课后与H教师交谈时,该教师说,"过去学生做过类似的题,过了一阵子学生就忘了,实在没有办法";  (3)从S教师的教学流程分析,其教学思路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回归课本,明确学习目标(测量原理),回顾基本的测量电路,对课本的内容做拓展(变式的处理),抓住不同变式下,测量原理不变的分析方法,再呈现新情景,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图3,对S教师材料呈现方式进行分析可发现,3个物理模型(电路)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与图(a)比较,图(b)缺少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但电压表和变阻箱的组合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可求出干路电流,并有调节电路电流的作用),图(c)与图(b)本质就没有太大的变化,起保护电路的作用这样来比较、分析从(a)到(c)有(b)的铺垫,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太难    4.跨案例研究的综合分析  (1)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分析  3个班级的学生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的课堂反应不同,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可列表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1的比较可以发现:①教学中学生呈现学习过程非常重要,H教师对第1问的点拨到位,一方面呈现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另一方面真实反馈了学生学习的效果②教学中提问策略(包含提问的抽取)的重要性,课堂展示是呈现优生的完美作业,还是发现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去解决,L教师教学很顺利,但很难确定教学真实效果③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学习过程就是促进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S教师的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样,如果教师把电路变式成电流表和电阻箱组合、两个电流表(或电压表)与定值电阻组合,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难。

      在过去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这类问题归为"伏伏法";、"安安法";等等,不断建构新的物理模型,实际上这些都是在"伏安法";基础上的拓展罢了  (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原因分析  对问题表征的理解不同,学生对所呈现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同,对此分析如下页表3所示      从上表不难发现:①问题信息中潜在的歧义性误解,影响问题解决者的解题思路,如B学生出现类似的情况②问题的表征不仅受问题情景的影响,也受问题解决者知识基础的影响A学生与S教师的学生分析思路不同,但结果一样③物理模型的拓展和变式,要在掌握原形(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演,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试想:S教师如果用类似的方法,不是用电压表与电阻箱的组合替代电流表,而是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组合替代电压表,不知学生的反应又如何呢?学生能不能顺利解决问题?  5.课例研究的效用思考  这次课例分析,给研究者和参与者触动很大,认识到教学要符合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特点,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研究者和参与者对课例质性材料的分析,结合区域教研的实际,形成对习题课的教学策略提出了"立足教材,呈现过程,适度拓展,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这里说的"立足教材";就是"回归课本";,从简单问题(或原始问题)出发,对问题进行拓展和变式,使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支撑点。

      在区域教研中对教师进行指导,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出现了很多成功案例,这里不再赘述也许这里的教学建议或教学策略还处在理论的浅层,建构扎根理论还需研究者对更多的样本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三、反思:如何使教研更有效  近几十年,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质性研究的范式之中质性分析则需要研究者重复阅读记录下的材料,并基于逻辑和判断来进行比较,按照事情发生的线索对有关教学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在经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构扎根理论做质性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当然还存在不少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除了质性资料和线索繁杂性,抽样的可靠性以及研究者的经验等,均会使建构的理论有局限性因此,要重视真实教学问题,不断深入观察事实,反思建构理论的可能性和自洽性尽管如此,课例质性研究的效用,除丰富教学理论外,对推动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非常有价值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