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科技史讲义.docx
19页中国陶瓷技术史研究史的进展讲师:郑乃章1. 陶瓷技术史的基本问题:1.1 “陶”的词源:“陶”字在古代写作“匐”,《中国风俗史》中指出:“陶,窑字,古止作陶外从勺,象形内从 缶,指事也”匐”字如何发展为“陶”呢?这是因为“丘”与“阜”同义《尔雅 释丘》中解 释:“土山曰阜”,在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地之卑湿”,不能造穴,故“依山阜而为匐”,则 记做“陶”1.2瓷的词源:瓷字最早出现在晋代潘岳(公元2447-300年)的《笙赋》中,其中记载有“披黄苞以授甘, 倾缥瓷以酌醯(ling) ”句缥瓷在当时即指青釉瓷当时人们已用青白瓷来盛美酒,尔后晋 人吕忱的《字林》收入了瓷字1.3古代对陶与瓷的区别:唐代:“瓷,瓦类也,加之以药面而色泽光也”(《考声切韵》)宋代:“瓷,陶器致坚者”(《集韵》)明代:瓷器是“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开工天物》)可见:在早期人们只注意其外表的光泽和雅致一以釉为主,后来逐步认识到其胎体的坚实性和 半透明性,即人们对瓷的认识是从外观釉面到内在胎质1.4技术与科学的含义:德国贝尔那认为:所谓技术,既是“人类力求控制无机和有机环境的手段”,技术始于人类制 造工具以满足自己主要需求的过程;它产生于实践之中,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传递下去,也就 是说,“一种技术是由个人创获而社会保持的操作法”。
科学史“一种建制,是一种方法,是许多经验日渐成长而愈加有组织的集合”或曰科学是由 组织的经验集合陶瓷工艺是一种技术,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陶瓷工艺学是一门科学1.5陶瓷技术史实一门边缘学科陶瓷技术史是以考古学,史学和陶瓷学等为基础,研究陶瓷技术的产生、累积和发展,以及技 术传统转变为科学传统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展示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挖掘其优良技艺与诀窍;回复 失传的名瓷品种,阐明其科学技术奥秘,以促进优良的传统陶瓷向科学转变1.6学习陶瓷技术史的意义:了解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对人类作出过的贡献,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分析和掌握陶瓷技术产生及发展过程,明确学习本专业的方向和目标2. 陶瓷技术史研究的回顾:2.1形成期(13~18世纪中叶):即蒋祈《陶记》(宋)起,至(清)朱琰撰《陶说》问世之前 特点是所有数据散步正史,政书、地理、方志和文人笔记等之中2.2专著试探期(18世纪中叶~1944年)即(清)朱琰《陶说》起,至辛亥革命止如《陶说》, 《景德镇陶录》,《陶治图编治》等2.3现代考古学的引入(1911 年-1949年)早期:低水平的专著和论文迅速增多,如《陶雅》、《饮流斋说瓷》等。
后期:现代考古学引入,学术水平迅速提供,论文和著作急增,如《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叶 麟趾,1934),《瓷器概说》(郭葆昌,1936),《瓷器与浙江》(陈万里,1946等)【陈万里:陈 万里(1892年-1969年),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第一批考古学家】 2.4多学科的引入(1949~1982年)以周仁、李家治等为代表一陶瓷材料学家孙瀛洲、耿宝昌等为代表一传统鉴定家童书业、傅振伦等为代表一文献研究陈万里、冯先铭等为代表一考古学家邓白、梁任生等为代表一艺术评论家韩槐准等为代表一外销经济史学家代表作如:江思清《景德镇陶瓷史稿》(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江思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 国的瓷器》(1962年出版)、周仁等《景德镇瓷器的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等》 三次学术讨论:(关于出版《中国陶瓷史》)关于瓷器的起源问题;关于传世哥窑问题;关于青花瓷器发明问题中国瓷器最好出现在东汉晚期的岳窑(浙江)】2.5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1982~现在)特点:以微观的纵深研究为主流,趋于宏观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专题会议《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每3年/次)(2002,2005,......)《中国古陶瓷外销研究会年会》(厦门大学为主)(韩槐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代表作:李家治等《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熊海棠《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刘新国《景德镇珠山出土的明代初与永乐宫窑瓷器之研究》进入高校课堂:我院于1989年开《陶瓷技术史》课程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科技史专业。
2.小结:陶瓷技术史研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部分;陶瓷技术史研究正朝着微观纵深和宏观综 合研究的方向发展陶器的起源与制陶技术的提供新石器时代一战国时期一、陶器起源的基础:1. 人们对粘土和火性质的认识:人们在知道用火烤熟食之后,无论是烧焦变硬的土地,或是 落入火堆烧烤变硬的土块这些每日重复的物理化学现象,随时都在提示和诱使任一地区 的古代先民将可塑性的粘土进行烧烤成任意形状烧结物的尝试,这些烧结物虽然不足称为 陶器,但其至少有了陶器的萌芽,问题只是出现的时机和促进其产生的社会需要,“将粘土 涂于可燃烧的容器之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也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摩尔根《古代社会》2. 定居农业和畜牧业促进了陶器的发明:当人类有了某种定居农业之后,谷类日益成为人类的主要食品,取得熟食谷类的方便手段就成为 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此时陶器才有了出现乃至大量制造的机运河流流域的广阔冲积区里,才容易找到可清除的森林,以便进行垦种,只有在河流两旁,人们才 可能避免火的灾害,而放心地利用火;同样,人们也只有在河流流域才可能找到易采掘的冲积粘 土来烧造陶器定居之后的人类对粘土的可塑性、烧结性和长期积累起来的用火经验相结合,就可以帮忙尝试制 陶,出现了你泥条筑法和泥条圈筑法。
3. 陶器的发明促使了人类更广泛的定居,最早的陶器数以一种奢侈品,然而它的脆性在一定程度 上起到了束缚作用,促使了部落和氏族首领们定居下来二、 陶器的发明并不专属某一地区:由于原始人类的氏族群居,生活圈的狭小,相互交流有限所以,任一个部落在其生产水平发展 一定的时期,都可以自行制作出陶器,陶器的发明并不能属于某一个地区三、 陶器发明的意义:1.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利用和控制物理化学反应进行制造和生产的最初尝 试2. 陶器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广泛的定居,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3. 陶器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手工业、农业的产生为人类进入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奠定了基础四、 研究原始制陶的理论依据一名族学【摩尔根创立的】“名族学”是以名族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广义的名族学研究对象包括氏族、部落、名族各种人们共同体;狭义的名族学仅限于探索民族的 形成及其发展规律名族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一般说来各个民族的发展速度可能在同一时期内差异很大;但他们在发 展过程中都要经历其固有的社会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而 在相同社会阶段中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水平却有相似之处五、 制陶工艺的提高与发展(夏商一战国)制陶技术与冶炼技术相互促进和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制陶手工业不但从农业中分离开来,而且与其它手工业有了分工,其内部也出现了分工。
陶明器与陶俑的大量出现白陶的精工制作建筑用陶的出现和发展釉的孕育阶段与釉的形成阶段商周时期制陶技术出现的三大技术突破:(1) 、原料的精选和精制:如商代高铝质粘土和瓷石被用来制作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原料陶向 瓷发展的内因根据)(2) 、窑炉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在新石器时代为平地堆烧和穴窑烧成,陶器仅在800~1000° C下烧成的,而商周时期窑炉出现了侧墙体和窑顶,结构合理的结果,使得部分陶 器的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200° C3)、釉的发明中国最早的有釉制品出现于商代,这种釉含15%~20%的氧化钙第三讲原始瓷器与瓷器的发明(秦-汉)陶瓷发展的五个里程碑:陶瓷的出现(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青瓷(东汉约公元200年)白瓷(隋唐时期 约公元700年)色釉瓷与彩绘瓷(宋元时期 约公元900年)陶瓷的概念:狭义(传统)的陶瓷概念:以粘土或其它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的上釉或不上釉的硅 酸盐制品广义的陶瓷概念:凡经过制备为粉体,成型体和烧成体主要工序而制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制 品均称为陶瓷;或曰:按传统陶瓷基本生产工序所生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统称为陶瓷。
陶瓷是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物陶瓷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着它们能完整的保留其制作年代的文化原貌陶瓷的实用性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陶瓷的造型与装饰表现了当时的时尚;陶瓷具有丰富的 科学与技术内涵原始瓷器的含义:瓷器原始阶段的青釉制品,流行时期主要在商代到战国,其胎体和釉面介于陶 器和瓷器之间此时期的胎体吸水率在3%~8%,介于陶和瓷之间这一时期的釉一般比较薄,有小裂纹,颜色为浅黄或灰中略带青长江下游原始瓷器的兴衰:春秋末年,位于长江下游的越国,为了摆脱从属吴国的地位,以图东山再起,执行重视耕作的政 策,越王勾践“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与百姓同其劳战国时期,在越灭吴,楚灭越和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被征服地区的人们受到了严酷的屠杀 与掠夺,在楚灭越的战争中,越国的人民遭到大量杀害,经济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秦汉时期陶瓷生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秦朝至汉初(即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117年)官府控制的制陶作坊,侧重建筑用 陶和陶俑,私营制陶作坊,则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个地方的产品有较强的地方特性第二阶段:自汉武帝至西汉末期(约公元前117年一公元24年)陶瓷的统一性增强,产生进一 步提高,铅釉技术进一步推广。
陶器产量急增,原始瓷复兴第三阶段: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陶器继续增长,浙江地区成功的完成了原始瓷器向 瓷器的转变铅釉陶:现有的考古数据表明,铅釉陶最早出现在汉代,铅釉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主熔剂,以铜 或铁为着色剂的一种低温釉(烧成温度750° C左右)在氧化气氛下烧成,铜使釉呈现美丽的翠 绿色,而铁使铅釉显黄褐色或棕红色铅釉制造技术一般来说比钙釉更简单,烧成温度也低然 而我国的铅釉确比钙釉要晚一千多年之久在西亚,铅釉又比钙釉要早一千多年】铅釉有如下特点:铅釉的始熔温度为750° C,熔融温度为850° C,较钙釉低200~300° C.铅釉的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铅釉的釉面硬度低化学稳定性差,易受水分,大气中碳酸气和实用酸等侵蚀古代低温铅釉釉面上常常出现光晕, 就是由于受到大气的轻微侵蚀所致陶瓷行业三大职业病:铅中毒,,肺结核)瓷器的发明原始瓷器的复兴:浙江境内业已发达的原始瓷器生产,到战国末年和秦代,又得到复兴,并在西 汉到东汉早中期获得迅速的发展瓷器的出现:盛产瓷石、燃料和水源丰富的浙江地区的窑工,终于在东汉晚期烧造成功瓷器大 量的考古挖掘中,发现许多东汉时的瓷窑遗址。
并从东汉古墓中发掘出许多有确凿年代可供考证的瓷器,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 C高温下烧成浙江东汉青瓷的工艺特点:浙江的东汉瓷窑一般都是就地采取原料,产品吸水率低,烧成温度为1260~1310° C有瓷质光 泽和一定的透光性通过施釉,釉层比原始瓷显著增厚,有较强的光泽度,在还原气氛中烧成, 釉层透明有光泽,釉面淡雅清澈,犹如一池清水东汉晚期陶瓷工艺成就:脚踏碓和水碓运用于瓷石的粉碎快轮陶车相当精制改用浸釉法施釉,使釉层厚而均匀青釉和黑釉的同时同地出现,表明釉料已经按配方配置龙赛结构进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