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教师考编教育综合大纲考点--教育学1分解.docx
15页一、教 育(1)教育的概念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3.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4.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5.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本质1.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3)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2.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即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受教育者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 教育意图也不能实现。
因此,教育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因素的有机结合1. 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2. 教育系统的结构:1) 教育层次结构;2) 教育类型结构;3) 办学形式的结构;4) 管理体制的结构3. 教育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教育的固有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对人的正向功能、对社会的正向功能、对人的负向功能、对社会的负向功能4.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 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5.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 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6.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正向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7.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4)教育的发展1. 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永恒性、阶级性、历史性2. 教育的起源:(1)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宗教;中国朱熹(2)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①.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②. 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③.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④. 根本错误在与没有能够将人类社会有目的的教育行为与动物本能的活动之间的差别区分开来,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 心理起源说:孟禄①. 原始教育产生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是遗传性的②. 这种本能是人类特有的,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心理起源说比生物起源说进步的地方4) 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金钥匙”①.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②. 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③. 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3. 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 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 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4)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5) 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是普及的6) 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为主4. 古代教育: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5. 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教育基本要素)(2) 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3) 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教育工具)6. 学校产生的原因:(1) 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努力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 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需要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3) 文化上,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吭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习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同时,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文字,为学习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7. 我国夏代,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奴隶社会序”和“校”8. 《孟子》中的“夏商周设痒、序、学、校”9. 商代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痒”“序”,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8.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的核心教育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学校教育是轻视体力劳动的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9.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影响最大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0. 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为标准选拔官员设立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太学”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11. 东汉时,设立鸿都门学,专门研究文学艺术12.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北魏献文帝,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开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13. 隋唐时期,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14.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书院盛行,六大书院10.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考试走向衰落15.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16. 古代印度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都主张禁欲17.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四个等级:僧侣祭司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其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佛教教育目的在于让人们弃绝人间享乐,通过修行,追求虚幻的来世,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专研经义11. 古代埃及教育: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12. 古代希腊、罗马教育:7-12岁的低下阶层的子弟进入私立学校,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中等教育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13. 古希腊教育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14.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15.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严厉16. 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古代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成果18.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内容是“骑士七艺”(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17. 古代教育的特点:(1) 阶级性/等级性(2) 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3) 专制性(4) 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5) 象征性(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19.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1) 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3) 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4) 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寓统治术和治人术于其中的圣人之言和祖宗遗训;5)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6) 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18.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维多利诺、伊拉莫斯、拉伯雷、蒙田20.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维多利诺、伊拉斯谟、拉伯雷和蒙田21.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1) 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2) 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3) 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学”之学,提倡人文之学;4) 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22.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23. 德国是第一个作出义务教育规定的国家19. 近代教育:(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 教育的世俗化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终身化(2) 教育的全民化(3) 教育的民主化(4) 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技术的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