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涂又光教育哲学第六讲实录.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638736
  • 上传时间:2017-1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0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涂又光教育哲学第六讲实录涂又光 讲授雷洪德 实录2二零零四年秋季学期第六讲 馀论馀论所要讲的,是以前没有讲过,但是又非常需要讲的内容经过选择,我决定在馀论中只讲一个问题:教育的总过程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述教育的总过程:无知 1→有知 1→无知 2 (1)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表示,就是:愚 1→智 1→愚 2 (2)用英文来表示,则是:ignorance1→knowledge 1→ignorance 2 (3)教育的总过程是从无知开始的一个人在接受教育之前是无知的,接受教育之后变成有知,还要接受教育,由有知变成无知无知 1 跟无知 2是不一样的前者是 primitive ignorance(原始的无知) ,是 a gift of nature(自然的赐予) ;后者是 acquired ignorance(获得的无知) ,是 a creation of spirit(精神的创造) 。

      我总觉得,教育,要么不搞,搞就要搞到底什么叫搞到底?就是复归于3无知如果不如此,老是在有知的阶段,是最可怕的从可怕的危害来讲,那真是有不如无现在,把报纸打开一看,那些犯罪的、判刑的、杀头的,就是处于这种状态教育的破产就破产在这里,失败就失败在这里他让人开点窍,学到一些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之后,可善可恶,也就是说,可以成为好人,也可以成为坏人有了知识之后,做好事,可能比没有知识的人做得好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有了知识之后,做坏事,比没有知识的人做坏事,不晓得会坏到什么程度这样的事实,铁的事实,难道还少吗?原始的无知完全是自然的状态,是自然的赐予,一生下来就是那个样子,其中没有教育活动所造就的成分教育本身是一个精神的活动,精神创造出来的无知,才是大知,或者叫大智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大智若愚” 这个话是从《老子》中学来的 《老子》没有这四个字的原话,但是的的确确有这四个字的意思,表现在其它的四字句中,比如“大巧若拙” 、 “大辩若讷”等由《老子》的这些话,可以推出“大智若愚”的说法,其中的“愚” ,是高级的愚,不是真正的愚,好像是愚,其实是大智清代郑板桥写过一个横幅,上书四个大字“难得糊涂” 。

      这种“糊涂”是后天获得的,是精神创造的他在“难得糊涂”四个字下面写了一个跋,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他所说的“聪明”和“糊涂” ,跟我在本课所说的“有知”和“无知” ,名异而实同孔子也有类似“大智若愚”的思想举一个例子 《论语》中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接着是孔子的评论:“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的智是可及的,也就是说,他那两下子,能够赶得上,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他的愚却不可及,也就是说赶不上现代汉语中也有“愚不可及”这个成语,但是它的意思与孔子所说的意思完全相反孔子用“愚不可及”来评价宁武子,是在赞扬他,是觉得他的无知状态很高明,学不到为什么学不到?因为,宁武子的愚,不仅包含了他的知,而且超越了他的知,转化成了大智这意味着,在“邦无道”的时候,他的知并没有丧失,只是转化为愚,或者说表现为愚我在一些场合总是说:经济学应该以研究分配为中心,至于生产,让科学技术去解决有一种理论说,生产力发展会引起社会革命具体来说,就是:4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与之不相适应,要求突破原有生产关系的局限,于是就引起了社会革命根据这个理论,生产力发展就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我不这么认为我从参加土改运动时就在观察,那么大的运动的确改变了生产关系,然而那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吗?完全不是根本不是究竟是什么引发了那样的革命?是分配的问题一般的教育哲学只讲如何从无知到有知,让你通过教育变成有知我的教育哲学不这么讲,非要讲到由有知还要复归无知从哲学上看,这个讲法是有语病的讲“复归无知” ,其中的“无知”是哪个无知?肯定不是无知 1,但是能说复归无知 2吗?所谓“复归” ,就是回老家,回到原来的位置无知 2不是原来就有的,根本就不存在复归的问题,只存在达到的问题但是,人们在讲这种问题时,一般用“复归”这个讲法从有知复归无知,这一方面的修养、功夫,比从无知到有知的修养、功夫,不仅是层次高多了,而且在努力的程度上也要大多了从有知复归无知的人,用中国的老话来说,至少是个贤人,再高的就是圣人现在,我们的教育,在从无知到有知这一步,是比较自觉的但是,在从有知复归无知这一步,很成问题!而且,能够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能够有这个观念的人,四海之内有几个呀?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就觉察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把他们的教育重点放在第二步,即从有知到无知这一步我们现在讲教育哲学,如果不能超过老子、孔子的水平,总得要继承吧?一碗水倒一碗水,别弄得老子那一碗水,孔子那一碗水,倒到现在倒光了,碗里没有水了。

      叶圣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教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的意思跟我的公式的意思是一致的他所说的“教” ,相当于我所说的第二步;“不需要教”意味着,否定有知,复归无知关于教育总过程的真理就是那么一个,大家都来探索,之后各人按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表述这些表述可能是各式各样的,但是他们的意义只有一个:人通过教育从原来的无知达到有知,再通过教育从有知复归无知这就是我这门课程对于教育总过程的描述讲教育的总过程,如果仅仅讲到从无知到有知,那只讲了一半,而且用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我必须把另一半讲出来,运用辨证逻辑的方法,指出教育还应该使人从有知复归无知一门教育哲学的课程,如果不能让你们在思想方5法上有所改善,就是彻底地失败说到最后,这门课的目的,不在于知识,而在于方法你们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去研究任何其它的问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