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导学案.docx
12页七年级上册语文第 9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导学案知识点第 9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 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三一八 ”惨案以后, 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 1926 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 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 1926 年《莽原》半月刊第 19 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 《旧事重提》的其他 9 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三、理解词义必记词语窜 觅 跪 拗 确凿 轻捷 云霄 倘若 鉴赏 啄食 和蔼 恭敬 质朴博学 渊博 倜傥 淋漓 盔甲 绅士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词语解释确凿[ qu èz áo ]非常确实轻捷[ q īng ji轻快é敏] 捷。
云霄[ y ún xi ā极高o ]的天空倘若 [ t ǎng ru表ò示假]鉴赏[ ji àn sh ǎ也说ng赏]设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文物等) 啄食[ zhu ósh í][ 指鸟] 用嘴取食和蔼[ h éǎ态i度] 温和,容易接近恭敬[ g ōng j ì对n长g 者] 或宾客尊敬而有礼貌质朴[ zh ì p朴ǔ实];不矫饰博学[ b óxu é]学问广博精深渊博[ yu ān b(ó学]识)深而且广倜傥[ t ì t ǎ也n作g俶] 傥洒脱;不拘束傥( t ǎn)g淋漓[ lníl]í1.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 2.形容畅快盔甲[ ku ī ji古代ǎ打] 仗穿的服装,盔保护头,甲保护身体,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绅士[ sh ēn sh指ì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人迹罕至 [ r én j ì hìǎ] 罕n:zh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人声鼎沸 [ r énshēngdǐngf è]i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1. 轻捷:轻快敏捷2. 缠络:缠绕联结3.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4. 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5.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6.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7. 渊博: (学识)深而且广渊,深;博,丰富8.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 (第①一⑧段 ):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第二部分 (第⑨一? 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五、问题解疑1. “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 ”,不确定; “确凿 ”,很确定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 “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2.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 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本段多角度描写景物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 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如:“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
第 二,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 “碧绿”,桑椹的 “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 “肥胖 ”高“大 ”拥“肿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是写形状; 鸣蝉的 “长吟”,油蛉的 “低唱”,蟋蟀的 “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 “又酸又甜 ”写的是味觉 第三,层次井然, 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 也不必说 ”,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 “泥墙根一带 ”,且第一个 “不必说 ”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 “也不必说 ”由高到低再到高写动物4. 作者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之后插入传说,有什么作用?插入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丰富了百草园给儿时的 “我”带来的乐趣5. 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写雪地捕鸟?试举出一些,并说说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的动词有 “扫开 ”支“起”“撒”系“”“牵”“拉”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 表现冬天的百草园给 “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6.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句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理?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带给 “我”无穷乐趣的蟋蟀、覆盆子等动植物当作自己的朋友, 表达了 “我”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无限依恋的情感。
7. 第 23 段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热爱读书、读书陶醉的老先生形象五、课文主题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同步学案第 9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2. 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3. 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4. 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自主学习1. 作家作品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 “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 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 优美和谐, 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 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 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 “诗书,味之太羹( ɡēn ɡ);史为折俎(z ǔ;)子为醯醢(x īh 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 就是切肉, 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 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 “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另外 “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 上联是 “至乐无声唯孝悌 ”,下联是 “太羹有味是诗书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 ) 菜畦( )宿儒( ) 倜傥( ) 敛 ( )脑髓( )桑葚( ) 斑蟊( )拗 ( ) 盔 甲( )秕谷( ) 锡箔( )攒在一起( ) 人声鼎沸( )3.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⑶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4. 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 ( A.现 B .晾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 ( A .架 B.支 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A .洒 B.放 C.撒)些秕谷,棒上 ( A .栓 B.系 C.扎)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 ( A.牵 B.拉 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A.收 B.拉 C.抽),便 ( A .捉B.逮 C.罩)住了5.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 ?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2. 第 1 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1. 体会下列文字所体现出的 “乐园”式的趣味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2. 下面两句话中加红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1) )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3. 请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第 10-24 自然段的内容4. 从先生的态度、行为、外貌和人们对他的评价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师?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吗?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课堂小结1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自主学习2. z áo q í s ù t ì t ǎng li ǎn su ǐ sh èn máo ǎo ku ī b ǐ b3. ⑴拟人 ⑵比喻 ⑶排比4. C B C B A B C效果:这一系列动词, 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 讨论并归纳:(1) 百草园:从开头到 “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 三味书屋:从 “出门向东 ”到完3) 过渡段:第 9 自然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2.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 ”,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 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 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 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精读语段,品读细节1.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含其中了1)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2)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