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落实.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41953281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观《课堂调控》心得 有效提问是相对于“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回应,并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有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台阶,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丰富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语文过程教学中的问题既要做到上课前的有效预设,更要注重课堂中的有效落实那么,如何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呢?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随时运用好稍纵即逝的提问时机,提高提问的技巧我们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将问题设在重点处、设在关键处、设在疑难处,这样才能灵活应对课堂,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 1、深入文本,吃透教材重难点我们知道只有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例如:《桥》这课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而难点是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在确定重难点后,抓住描写老汉的句子,我们才能心中有数去考虑如何设计问题,设计什么问题,从而能深入去体会去感受老汉的伟大人格这样,我们教学过程所设计的问题才不偏离教材的重难点 2、精心设计问题,让预设的问题成一条清晰的珠链我们作为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我们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同时要提问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因此,所预设的问题必须形成一条清晰的珠链。

      例如:《桥》一课,要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我们可以首先要学生读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接着我们结合插图设计这样的问题问题:老汉揪出的是谁?看他的表情,你看到了什么?(愤怒、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在读句子,哪些词语表现了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从“冲、揪、吼、像只豹子”)排到后面去意味着什么?(排到后面去意味着离生的希望越远)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铁面无私)公正无私,连自己唯一的儿子也不放过老汉真的那么无情吗?对于这些问题的设计与回答老师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学生体会老汉那爱民如子、爱子情深的情感就会水到渠成了因此教师吃透教材,深入理解文本,把我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才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获得新知 其次,规范提问语言,调控好课堂,提高提问技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问题设计得再好,还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使问题在教学中得到真正落实。

      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环境能配合课堂提问随时变化,那课堂的气氛将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1、规范提问语言,克服随意性所提的问题用语要求精心组织,达到精炼、简洁、准确,所以我们绝不能对问题的语言组织掉以轻心,有时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的语言干瘪、重复不够简炼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语句的理解产生偏差,出现“启而难发”或答非所问的现象例如:有一教师教《荷叶圆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鱼儿在荷叶下干什么?它在游的表情是怎样的?”我们想想看,第二个问题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教师语言不规范,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模仿多了,也会不规范了规范自己的语言,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 2、 把握主题,调控好课堂 每一堂课我们老师总是把很多问题抛向学生,担心学生不明白谁不知,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不明白其实,在课堂的实施中,老师把握住主题,抓住重难点,精讲精练,能根据课堂的生成随机应变,并作适当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减少冗长的讲解,这堂课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会很成功我曾参与我校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听《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 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上课的两位老师在课前都精心设计了问题,但结果下来他们达到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把握主题,调控课堂,驾驭课堂不同例如一位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留下了悬念,使学生想急于去解决但是老师过多的解释,多次重复该问题,接着,老师又叫学生进行填空练习,理解课文内容,还有,老师后来又进行解释题目如果老师做到当学生回答“‘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后老师直接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然后老师一句过渡的话就可以直接引入这堂课的主题了面面俱到,偏离主题,就不能突出重点,不能分清主次了而另一位老师就恰恰相反,她的引入简明扼要,直奔主题 又如第一位提的第二个问题: “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这时,老师采用检查预习,并讨论完成表格的形式。

      作为一个检查,设计意图好的,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却当作中心主题去一点点肢解剖析,因前面两个问题在处理上冗长罗嗦,导致下面去分析老人的言行这一中心主题时间严重不足,导致对重点句子的品析不到位,要想在40分钟完成这节课的内容成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事实突出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却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第二位老师对第二个二问题就抓住“老人的每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老人为什么这么说?‘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问题进行精读品味,体验情感她让学生画句字,反复诵读描写老人的四处语言的句子,并通过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对“我”循序渐进的鼓励老师的“导”,导得很好,课堂调控好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堂就更省时更高效了 3、随机应变,提高提问技巧课堂是灵动的,教师不可能精心准备好课堂上的每一句教学用语,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掌握好提问的技巧和时机因为我们所精心设计的问题再好,如果不能在课堂中很好的落实的话,那么我们的问题将形同虚设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一旦课堂上出现师生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例如有一教师教《荷叶圆圆》提到“还有哪些小朋友也喜欢荷叶,在他们的眼里荷叶是什么?”只见学生的回答很随意:小狗说:“荷叶是我的卫生间。

      蚂蚁说:“荷叶是我的小路……结果下来,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还不明白课文说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这一句式的知识规律特点,导致学生回答乱答一通如果老师此时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荷叶是怎样的?荷叶是小水珠的什么?而小水珠是荷叶的什么呢?这样因势利导,学生的回答就不会随意性了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时出现错误出现随意性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并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提高我们提问的技巧总之,我们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既要把握好教材,对问题进行有效预设,又要对课堂的动态生成进行调控课堂提问是师生的多边活动,既具有预设性,也具有生成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对提问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作必要的、恰当的调整,做到因势利导,省时高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分享: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