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doc
9页1湖南版湖南版《《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单元备课思考单元备课思考大桥镇中学大桥镇中学 盛戴萍盛戴萍 一、教材分析: 1、、 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本单元围绕“依法治国”展开,由三个课题“从尊重宪法开始” “树立法律的权威” “我们也有监督权”组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简图如下: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2、、 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依据: 【【课程依据】】::“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法律与社会秩序” 【课程目标】: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本课程的“内容标准” 目标】:3.1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3.3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 社会秩序3.4 了解健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 享有的监督权利。
3、、 分类目标分析:分类目标分析: 【第一节:从尊重宪法开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宪 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的意识 能力: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比较资料等方法,学会运用宪法有关知识来分析现实中 的问题,并树立宪法意识 知识:让学生知道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地位,知道“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理从尊重宪法开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树立宪法意识树立法律的权威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我们也有监督权法律实施与司法公正需要监督我们行使监督权2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了解违宪行为的表现 【第二节:树立法律的权威】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法律,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自觉守法、护法 能力: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能运用法律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不法现象做斗争 知识: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认识依法行政在现代 社会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第三节:我们也有监督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量材料、活动让学生感悟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法律监督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要自觉守法, 而且作为一个公民积极实施法律监督的能力。
能力:让学生懂得通过行使监督权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并依 法与社会生活中的违法和不公现象作斗争 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监督权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以 及公民根据监督权客体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适宜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宪法是什么?” “怎样依法行政?” “中学生的监督权怎样实施?”这几个问题可 能是大多数学生感觉比较遥远的知识,尤其是对宪法的认识,学生只知道有宪法这部法 律,而不知道宪法究竟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学生普遍认为宪法不是我们生活中可以运用 的法律,因此也会认为没有必要去了解宪法知识加上由于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的 影响,学生对依法治国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会认为现在有很多的事情是 “权”大于“法” ,那么行不行使监督权,也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还不如“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及其作用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 题 三、本单元课时安排:共 6 课时第一节:从尊重宪法开始 2 课时第二节:树立法律的权威 2 课时 第三节:我们也有监督权 1 课时 单元活动 1 课时 第一节第一节从尊重宪法开始(二课时)从尊重宪法开始(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宪法有关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 宪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 、导入:图片;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这张图片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提问:要使一个国家井井有条,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依法治国”的内容和目的 (二) 、新课学习: 猜谜游戏:猜谜游戏:“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 ”这是我国的哪一部法律? 出示材料:出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一条、第二条、第十五条、第二十四条的有关规 定3提问:(1)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2)与你所知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 《刑法》等普通法律的内容比较, 《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如果用上面的这个谜语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应该用哪一句话? 教师归纳:宪法规定的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国家带有 根本性的问题宪法在内容上大于其他的普通法,因此它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处 于根本法的地位即“国法之根本” 议一议:议一议:阅读教材 P7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条的规定,说一说他与《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宪法》有什么联系?你可以用谜语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这种联系? 教师归纳:宪法为普通法提供了立法原则,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即“子由母产 生”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 、阅读教材 P73“某县公安局设卡收费”提问:该县公安局在国道上的设卡收费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教师归纳: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2) 、阅读教材 P74 “周恩来总理的事例”提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这么做?他遵守了宪法中的什么规定? 教师归纳:宪法是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提问:谜语中的哪句话是以上两个案例的概括?(“排行我老大” )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阅读课本 P72“苍茫村村委会的村规民约”的事例 提问:1、村委会的行为违反了宪法的什么规定? 2、法庭的判决印证了谜语中的哪句话? 教师归纳:违法了宪法的“公民婚姻自由”的规定印证了“冲突我有效” 讨论:通过以上的学习,你知道宪法与普通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归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过渡:过渡:因为宪法所具备的权威性,要求宪法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宪法的修改程序与其 他普通法也不一样 出示材料:出示材料:宪法的修改程序与普通法的修改程序提问:宪法的这种修改程序说明了什么? 教师提示:宪法的制定或修改比普通法严格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 会团体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的行为准则。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 、导入:简单回顾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所学的内容 说一说:说一说: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种?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违宪行为指的是哪种行为? 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导入“违宪行为”的概念二) 、新课学习: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出示案例:“佘祥林案件”: 1994 年 1 月 20 日,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村民佘祥 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1994 年 4 月 11 日,雁门口镇吕冲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经张在 玉亲属辨认死者与张在玉特征相符,公安机关立案侦查1998 年 6 月 15 日,京山县法院4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 15 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5 年佘不服提出上诉,同年 9 月 22 日,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05 年 3 月 28 日,张在玉的 突然归来证明佘祥林当年被冤枉了2005 年 4 月 13 日,被判处 15 年有期徒刑、在狱中度 过了 11 个春秋的佘祥林,被当庭宣判无罪2005 年 9 月 2 日,因“杀妻”冤案提出国家赔 偿的佘祥林从赔偿义务机关湖北省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领取了 25.69 万余元人身侵权赔偿 金(含无名女尸安葬费 1100 元)。
讨论:湖北省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什么要对佘祥林作出赔偿? 教师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1 条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要作人员侵犯了 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出示案例:出示案例:汉族青年谢某与一回族发青年马某相恋不久两人到婚姻登记机关领取了 结婚证正当他们准备举行婚礼的时候,马某和马某的父兄向谢某提出一个要求,要谢某 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谢某不答应,马某的弟弟就要纠集一些族内的人“好好教育”一下谢 某,一时搞得剑拔驽张,难以收场 提问:谢某是不是必须信仰伊斯兰教?马某的弟弟能不能“好好教育”一下谢某? 教师归纳: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马某一家强迫谢某信仰伊斯兰教的行为 违反了宪法的有关规定,属于违宪行为, 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我当法官:我当法官: 教材 P75“我当法官”的四个材料答案可参考《教师用书》P101 明辨是非:明辨是非: 有人认为“宪法是高高在上的一部大法,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 ” ,你认为呢?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来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分析以上辨析题: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出示案例:出示案例:尤某,男,17 岁,汉族,河北省某市郊区某乡中学学生。
尤某由于受拜 金主义思想的影响,瞧着别人发财,吃喝玩乐,他也想发财1988 年春的一天晚上 10 点,偷偷爬墙溜进本村电线厂,偷出铜线 10 公斤,并于第二天拿出去卖时被查获 教师归纳:宪法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二条规定: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才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 出示案例:出示案例:施某,男,20 岁,上海市南汇县书院乡村民施某为 2002 年冬季征兵的 应征公民,在乡、村干部动员其报名应征时,态度不端正,不愿履行兵役义务后经 乡村干部耐心做工作后,勉强参加了应征体检,施身体合格,经乡、县政治审查,施 某合格施本应无条件服从征兵命令,参加解放军但施某无视征兵命令,于同年 11 月外出无踪影,逃避了征役 提问:你认为施某这种行为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 教师归纳: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 (义务)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 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 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任务 ” 出示案例:出示案例:1987 年 4 月,云南大姚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大会主 席团根据县委提出的候选人建议名单通过后,提交全体代表讨论酝酿,50 多名代表 讨论中明确表示不赞成名单里提出的县长和人大常委会主任做候选人,提出了新的候 选人名单,并向主席团要求实行差额选举 提问:云南大姚县 50 多名人大代表的反对有没有法律依据?教师归纳:宪法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权利)我国宪法《总纲》第 2 条规定: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报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第 101 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 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 ”第 103 第规定: “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 组成人员 ” 说一说:说一说:宪法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以上案例也可以用其他案例进行讲解 ) 阅读空间:阅读空间:教材 P76“于时俱进的宪法” 提问:(1) 、宪法的四次修改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宪法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与人民的生活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