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人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上(下册)].doc
14页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第2节 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第3节 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计算公式:v=其中:s——路程——米;v——速度——米/秒
v=,变形可得:s=vt,t=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第4节 测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s/t 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第2节 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20 HZ~ 20000 HZ人们把高于 20000 HZ的声叫做 超声波;把低于 20 HZ的声叫做 次声 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 超声 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 次 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 广 〔广、窄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第3节 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 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T=t + 273K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③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2节 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第3节 汽化和液化①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蒸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发 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腾 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第4节 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4、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123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第2节 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3、分类:〔1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 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2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第3节 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