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doc
9页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首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水平笔者在农村担任校长十年,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科学的办学理念 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目标要引导全校师生端正办学思想,使大家都能自觉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一起抓,各类学生一起抓,升学、就业一起抓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做,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新生,又要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做好人才准备,增强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校长要努力创办名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担任梅里斯师范学校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期间,积极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改善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使这两所学校都成为了当时德国的名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办了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长达22年之久,他带领全体教师长期坚持在办学中实践和探索和谐教育,使帕夫雷什中学成为驰名世界的名校。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坚持“教、学、做”统一;辽宁的盘锦实验中学(魏书生)、上海的阐北八中(刘京海)、江苏的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万祥)等等,无一不具有突出而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名校的形成,无一不是受益于校长科学的办学理念 二、深厚的文化功底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首先是一名教师,一名教育者,肩负着教育学生、教育教师、教育家长的重任,要真正搞好教育,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努力成为一个“通才”,既要精通教育教学规律,懂教育,会管理,又要精通一两门学科,做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向教师学,成为教师学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你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如果你占着一个校长的位子,认为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的天才就能取得成功,那你还是打消这个想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苏霍姆斯基正是这样的一名好校长,一名好教师,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印象,这是他切身的感受 校长必须要树立终身学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不能仅凭经验办学,要有前瞻性,不仅要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更要学现代信息技术,博览群书,了解全国乃至全球教育的发展动态,做一位大学者。
三、强烈的创新精神 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大胆地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改革,力争成为开拓型、创新型的校长要敢为天下先,力戒陈规陋在办学方面,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加强学校同社会的交流沟通;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要变“保姆式”为“自主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学方面,要变“知识型”为“能力型”,注重学生非智力潜能的开发;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变“家长型”为“民主型”“服务型”,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尽其才,各展其能,使各项工作业绩最大化;在校长自身素质方面,要变“经验型”为“学者型”“科研型”,投身教育科研,做教育教学科研带头人,多学、多思考、多调查、多研究,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校长首先要“冒尖”,要“一马当先”,要当教育科研的“领头雁” 四、健全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态也是农村校长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校长要情绪稳定、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宽容、善待每一位师生员工,不能感情用事,急躁蛮干。
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学环境和气氛,使师生员工都能愉快生活,努力工作、学,在误解和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不急躁,要有信心、有耐心,受辱不怒,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遇喜不狂,胜不骄、败不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要“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才能树一校之良风,育一代英才,创一流名校浅谈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应当树立一种教育管理哲学: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学校管理的实践表明,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在学校教育中很有必要和有责任改变这种“物化”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学校管理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这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理过程的意义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他们是学校的“主人”所以,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使其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本主义理论作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工作场所中的快乐,是提供优越服务的关键教师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教师的价值,尽可能创造一个舒畅的工作环境 重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是一种软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等学校的管理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因此,在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 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包含四个递进的层次:一是把学生当人看;二是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三是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四是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 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且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人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现代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 摘要:学校的管理,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抓好基础教育,创建学校特色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本教学特色 1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1.1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 另外,“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的工作就是服务的工作。
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商量,听取民意,以便正确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依法行使审议建设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经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 1.2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 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
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 二是舞台出英雄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活动 三是氛围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2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要吃好,不能只吃零食补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