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艺术意象构造.docx
13页书法艺术意象构造[摘要]书法作为以线条为主要表达方 式的造型艺术,意象表达是其主要特征书 法的意象表达是通过艺术构造完成的 书法意象具有“立象以尽意, 得意而忘象”的内蕴,自然和人文的逻辑指向书法意象的构 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创作和接受 两个方面简要介绍[关键词]书法;意象;艺术构造;意象 构造Abstract :Calligraphyuseslinesasthemainexpressi onofvisualarts ,, conveyedthroughtheartisticstructure , ischaracterizedbytheconnotationofcrea tingimagetoconveymeaningandofexpressi ngmeaningwithouttoomuchemphasisonimag e, , asacomplexprocess , isintroducedbrieflyfromtwoaspectsofcr eationandacceptance.Keywords: calligraphy ; image; artisticstructure ; imagecreation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 如也”。
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 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 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 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 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 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 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鸯鸟乍 飞……” [1]81 -8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 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 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紧鸾跨鹤••… 〈〈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 〈〈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 前 [2]822 -823汉蔡邕在〈〈笔论》中说: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 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 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 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 书矣! ” [3]6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 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 [4]7 1形者象也, 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 象”[5]110由"书 如 象 意象” 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书者,如也, 如意象也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载 体——汉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
我们知道, 汉字是由图像符号转化而来的, 在早期的书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 还能隐约看到古 人造字的图画性特点 但若据此认为书法意 象性仅由汉字的象形特征决定就不够全面 了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指出“由 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 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 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 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 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 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 条化’ [6]28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书法 形式则是最为简化的行书、草书,这也说明了书法的意象绝不仅是状物拟态的模仿, 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而作为意象性另一端 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释义举例来说 明,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 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鼻r ,《说文》云:“刑鼻也,从刀 这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 酷刑应是古老的征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 来鼻『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 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鼻I)”字,其 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 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 立,相安和谐。
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 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 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 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可以看出,书法意象不是由汉字本身的 象形性和表意性单独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多 角度,多层次的构造结果即是说书法怠象 是由创作者的主体投射,书写过程中的形式 表达和欣赏者的联想和对作品背景的反观 共同构成的正如杨小清先生所说的“艺术虽不是客观的,但也不是主观的艺术是类’的客体主观性在 AB投射中由C的虚化’规则定位的,这是艺术存在的极其 重要的属性 [7]41书法意象正是这样通 过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共同构造, 并受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规则影响而形成 的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 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 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 体验二、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既然把书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体双方共同构成的审美过程, 可以将书法意象表 达的逻辑指向归结为以下几点:1. 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 中国书法以“意象”论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上《周 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道 德经》的第二^一章上说:“道之为物,惟 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作为表意、表象的文字其文化 指向是最初的意,作为表现文字美的书法恰 恰通过合理的表达将这种美表现出来了古典书论中,最早将“意象”二字并提 的是唐开元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璀,他在 〈〈文字论》中说道:“探文墨之妙有,索万 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 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于飞动 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 蝴螺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 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 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 殊可畏也 [8]211他认为以翰墨构成的筋 骨神情,足以体现万物之精魄,已将书法的 意象表现性表达得相当完整 清代刘熙载在 〈〈艺概•书概》一文之首指明“象”与“意” 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 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应当指出,书法中如“万岁枯藤”、“千里 阵云”之类的自然物象, 不是再现自然物之 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态美的写征亦是说, 书法表现的是自然客体的情趣可见,书法 中象有可见之象,如笔墨线条的特征;有不 可见之象,即通过可见的笔墨在特定语境和 条件下以联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
意,则书法所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绪、神情 和意志书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当 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给欣赏者, 而是通过艺 术作品之象来“暗示”书者之“意” 意象 二字一隐一显,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 准,成为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 书法意象的自然取向晋卫夫人的〈〈笔阵图》,其中将汉字基 本笔画以自然物态之象表述出来,如横似“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 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其他如“陆断 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 浪雷奔”、“劲弩筋节”,均是以自然之象 比拟书法,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 写道:王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 寒暑调畅, 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 石;其芬郁也,则氤氯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 莆甫绣擒其七采”;其飞白体“犹夫雾骰卷舒, 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 地”,“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 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 [9]135这其中 “有天时意象,有景观意象,有人物意象, 有色彩意象,有声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 肤觉意象……” [10]115 -116书法作为艺术 表现形式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 渴望窥见自然变化奥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书或 是由书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马克思所说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表现。
3. 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 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 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 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 乃为尚也 [11]313骨肉、筋骨、肥瘦等 是人们最初用人体怠象类比论书的范畴, 也是常见的方法,如“颜筋柳骨”是也书法 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内在的发展 由此推及杨雄的“书,心画也三国钟繇〈〈笔法〉〉:“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书法美的赏鉴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对自己身 体的认可与欣赏,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 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 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 美 [12]188对由人创造出的文字以美的 形式表达出来的书法给以人体美的类比不 能不说是古人确认自我的自信显现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还表现在人的气 质品味由书法作品中的反观姜夔说:“自 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 如山泽之灌,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 媚者如美女,鼓斜如醉仙,端楷如贤 士 [13]393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 觉得:王僧虔书如王谢子弟,奕奕有一种风 流气骨;萧子云书,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羊欣书如婢作夫人,羞涩不真;袁松书如深 山道士,见人退缩 三、书法意象的构造过程1.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构造首先是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王羲之所 谓“意在笔先”的“意”, “并不是指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艺术完整性的构思 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统一基 础上所构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艺术形 象” [14]290。
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会对作 品的整体风格、技法选择、气势风韵等作出 一个全面的构想,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化的 形式,并在纸上臆想出结果然后是创作过 程中的具体操作,不谈具体技法,从空间构 成上看,主要是对空间块面的分割如果把 书法创作看作用黑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作画 的话,整个书写过程就是以长短、粗细、浓 淡不同的黑色线条将白纸空间块面分割开 来,造成疏朗、紧密、浑圆、尖峭的不同空 间块面,这种黑白对比的空间构成是形成书 法意象的物质形式,对于审美意象的生成有 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创作过程中的调整、安 排,这可以分为创作中和创作后两个阶段 创作中的调整主要指对章法构成的安排, 这其中涉及阴阳、刚柔、动静、疏密、巧拙、 浓枯、畅涩等一系列对立风格技法的调和、 转换其目的是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中和的审 美要求创作后的调整是指物化形态的变换、 调变,如纸质书作的装裱、石刻、木刻等, 这些形态转换对书法表现效果将会产生新 的作用,如装裱产生的立体化效果,挂于壁 上的可视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经风雨残 蚀的金石效果都将对书法意象的生成造成 影响经由以上几个步骤,书法作品被创作出 来,它的物化形态之中蕴涵着作者及其所处 时代、社会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这些都 将沉淀为书法意象的内质,伴随着欣赏者的 发掘而显现为艺术化的意象。
2.欣赏过程中的意象构成普通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首先想 到的是它的内容,即它用文字表达的那些词 句是什么这是不为专业鉴赏家和书法家本 身所肯定的,因为书法不是写字虽然在古 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是不分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人欣赏书法是 从实用性角度出发的,否则为何成篇累牍的 书论以形象化的词句赞美书艺,而没有哪个 称某位书家书写清楚、工整,便于识别事 实上到了文字成熟以后,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恰是突破篆隶那种对称、规范的书写风格, 因而行草书成为最便于表达书法家个性风 格的书体,过于规范缺少变化的书写则动辄 被给以“如排印板”、 “状如算子”的诟病可见欣赏者首先应关注的应该是形式而不 是内容对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欣赏是一个由总 到分再由分到总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