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斯特_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_评述.pdf
4页· 侯星芳 · 苏州大学学报 ? ? 年第! 期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评述 在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之前 , 德意志民族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成就 , 显得比较 贫乏 由于德国社会 发展 的特殊条件 , 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一产生就为资本主 义辩护而 走上庸俗的道路 正如马克 思指出的 ∀ “德 国社会特殊的厉史发展 , 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 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 的 成就的可能性 ” ?然而 , 在德国芜杂的经济学园地里 , 毕竟还有一 二朵比校绚 丽的花朵 德 国资产阶级泛济学者李斯特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 民体系》 ?以下简称《国民体系》 就是其中 一的一朵 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评价这部书的时候 , 认为它 不 失为 “德国资产 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最优秀的作品 ” ! 《国民体系》的前兰编出版于∀#∃∀年 , 第四编出版于∀# ∃∃年 在这部著作中 , 李斯特代 表工 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 要求 , 围绕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 建立和发展德国工 业的基本思想 , 系 统地阐述 了他的经济理论 和政策主张 《国民体系》由历史 、 理论 、 学派和国家经济政策共 ∃编% & 章组 成 ,∋ 至论编的∀ (章泊全 书的重点 。
李斯特的整个理论是作为古典学派的对立物而 出现的 , 他论述 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主张都是和古典学派的观点针锋相对的 , 这可以说是李 斯特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李斯特理论体系的重点是对于生产力的研究 与古典学 派的价值理论相对立 , 他提出了 独特的生产力 理论 李斯特把生产力称为财富的原 因 , 把价值称为财富本身 他认为 , 这二 者对于 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是有很大不 同的 他说 ∋ “ 财富的原 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 同 一 个人可以据有财富 , 那就是交换价值 ) 但是 , 他如果没有那份生产力 , 可以产生大于他所消 费的价值 , 他将越过越穷 一个人也许很穷 , 但是他如果据有那份生产力 , 可以产生大于他 消费的有价值产品 , 他就会富裕起来 ” ∗为了说明这一点 , 李斯特特意举了一个日常生活 中的例子 他假设有两家人家 , 各有五个儿子 , 两家每年可以积蓄同样多 的一笔钱 , 但他 们处理这笔钱的方 法不同 , 一家把钱储存起来 , 拿取利息 , 另一家则用这些钱来培养教育儿 子 , 使他们掌握各种知识 、 技术 , 增长才干 这样 , 在两家家长去世时 , 前一家的财富会比 后一家多 , 但他家的儿子 们没什么本领 , 无法增加财富 , 结果坐吃山空 , 越过越穷 。
后一家 则情况 相 反 , 儿个儿子有获取财富的能 力 , 日子 越过越好 这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 按价值湮论行事 , 重视财富本身 , 与按生产力理论行事 , 重视获取财富的能力 , 是会有显著不 同的经济后果的 家庭如此 , 对 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李斯特进一步举例说 , 西班牙曾经是一 个很富强的 国家 , 但因在战争中丧失 了它 的生产力 , 因此日趋贫困 相 反 , 德国过 去在每一 个世 纪中总要受到瘟疫 , 饥荒祖 国内外战争的摧残 , 但由于 总能保持绝大部分的生产力 , 因 此每次受到打击后 总能很快恢复繁荣 于是 , 他 得 出结 论说 ∋ “ 由此可见 , 财富的生产力比 之财富本身 , 不晓得要重 要到多少倍 ) 它不但可以使己有的 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 , 而 且 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 +因此 , 李斯待主张经济学研究应 当把主要力量放在 分析研 亢财富的原 因和创造财富的生产力方面 只有创 造财富的生产力 , 才是决定一 国兴衰的 一 ∃, 一 关键 李斯待在《学派》编中 , 在批刘萨伊和他的学派的那一章中强调指出 ∀ “政治经 济学 这门科学所教导的 , 业不只 是交换价值怎样由个人来生产 , 怎样在个人之 间进行分 配 , 怎样 被个人所消费 。
⋯ ⋯首先应当业且必须懂得 , 怎样才能激发 、 增 一氏业保护 整个国家 的 生 严 力 # 另 一方面 , 他还须懂得这种生产力在怎样的情 况下就会趋于衰退 、 处于睡眠状态或被完 全摧毁 # 怎祥依靠了 国家的生产力 , 就可在完美的方式 一「 来利用 国家资源 , 从而争取国家的 生存 、 独立 、 繁荣 、 权力 、 文化与远大前途 ” − 那么 , 李斯特所强调的生产力的概念 和内容是什么呢.在他的著作中虽然没有一个明确 的说明 , 但从他 全书的 论述中可以看出 , 他所指的生产力就是直接形成物质财富的各种因 素 具体地 说 , 他的生产力概念包括 ∋ “?均 个人的生产力 , 即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 , 个人 的身心情况 ? / 自然的生产力 , 包括自热资源 的状况 , 土地 肥 沃条件等 ?% 社会的生产 力 , 包括社会的政治状况和制度 , 婚姻制度 , 王位继承制 , 陪审制度等等 ? ∃ 物的 生产 力 , 即设备力或讥械力 李斯特生产力概念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他特别重 视精神资本即人类 知识积累所创造 的生产 力 他指责斯密等人把单纯的体力劳动看成是唯一 的生产力的观点 , 认为除了体力劳动以外 , 脑力劳动 , 管理组织等都 应包括在生产力之内 。
他认为 , 不仅直接生 产财富的体力劳动是生产性的 , 而且促进生产力发展 , 包括脑力 和体力发展的各种精神活 动 , 如科学 、 艺术 、 教育 、 卫生 、 法律和政治等等活动都造生产性的 , 业 且具有更大的生产 性 , 因此从事这些 活动的人都是生产劳动者 他指出 , “ 养猪的和制丸药的当然 属于生产 者 , 但是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教师 , 作曲家 、 音乐家 、 医师 、 法官和行政官也是生产者 , 他们的 生产性比前一类要高得多 前者所生产的是交换价值 , 后者所生产的是生产力 ” 0可见 , 李斯特是很明确地把社会的各种精神活动都统统看成是生产性的劳动 应该说 , 李斯特重视生产力发展 , 认 为产生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的思 想观 点 , 从对 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 , 无疑是 正确的 , 是有利于当时德 国工业 的发展的 他重 视精神资本所创造 的生产力 , 强调精神活动对生产力 的影响 , 把脑力劳动 、 组织 、 管理等视 为生产力 , 也有其合理之 处 , 把科学家的活动算为生产性劳动 , 而 且足更大的生产性劳动 , 也不失为一 种 可取的思 想 。
但是 , 他把一切有影响于生产力的精神活动统统称为生产 劳动 , 因而 侣法官 、 行政官员等等都称为生产劳动者 , 把基督教 、 王位继承制 、 一夫一妻制都说成 足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 , 他的生产力和生产劳动儿乎漫无边 际 , 无所不包 , 这就使生产力 和生产劳动的概念无止境地扩大化和庸俗化了 李斯特还十分强调生产力的平衡或协调发展 李斯特是从指责斯 密忽视各神劳动分工之 间的块合开始的 在他看来 , 斯密在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因索峋分 析上 , 只看到了分工的作 用 , 而 忽视了 “联合” 的方面 他说 , 无论哪 一种工业 , 都只有依靠了其他一 切工业生产力 的联合 , 才能获得发展 他举例说 , 要使一个机器制造厂 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 , 必 要的条件 是要使它能够向矿 山和金属 冶炼厂买到必 要的原料 , 各种各样需安用机器的工厂 要愿意向它 购买产品 同样的道翌 , 一个国家中各个生产部门 之间 也要平衡协调 在李斯特的心目中 , 形 反 月家生产 力的各部门 , 是包括经济 、 政治 、 文化等各部门在内的 因此他说 ∋ “一 国之 中最 重妥的工 作划分是精神工作 与物质工作 之 间的划分 。
两 方足相 互依 存 的 ” 而 “物 质 生产 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与最 重要 的生产力 协作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划分与协作 ” 它们也 龙 “相 互依存的” 1他认为 , 工业与农业两者沁国家生产的基本要素 , 一 国的国内 市 场 一 ∃∀ 一 由工业和农业 二者的相互依存 , 相互补充而形成 , 在工 业与农业之间 , 他更加重视工业的作 用 他认为 , 工业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 , 工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国家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 , 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 , 也是决定一个 国家政治 、 国防和文化的发展基础 因此 , 李斯特在他的著作中再三强调指出单纯的农业国的严重缺陷 , 强调一个国家的工业和 农业必须均衡地发展 他在书中 这样写道 ∀ “一个国家没有工业, 只经营农业 , 就等于一个 个人在物质生产 中少了一 只膀子 ···· 一个 国家只用农产 品向国外交换工业品 , 就等于一个 个人只有一只膀子 , 还有一 只膀子是借助于外人的 借助于外人的那只膀子也许很有用 , 但 总不及自己有两只膀子的好 , 因为外人之心是难以捉摸的 ”“借来的是靠不住 的 , 是不能 随时随刻如身之使臂的 , 而工农 业同时发 展的国家却是两臂齐全的人 , 他的两只膀子是完全 听他 自己使用的 。
”“一个国家, 如果具有充分广大 、 肥沃的土地 , 工 业和农业有全面的 、 比较均衡的发展 , 与一个纯农 业 国家相比 , 可以养活 一倍或两倍于后者的人口 , 而且生活水 平远远高于 后者 ” 2因此 , 李斯特特别强调 发展工业 , 提出德国的工 业必须和本国的农业 进行有机的分工 和结合 , 才能保证德国资本主 义在落后的状态中取得发展 李斯特的生产力平衡或协调发展的思想 , 强调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 特 别强调工农业间的相 互依存和协调发展 , 这些都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的正确 思想 但是 , 由于李斯特生活的那个时代 , 工农业间的作用还不甚显著 , 因此 , 他在论证工 农业 相互依存的关系时 , 只强调 了农业对工业的依赖 , 而忽略了农业对工业的基础作用 , 这 一点不能不说是个缺陷 李斯特不仅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 而且提出了一系 列保护 和发展一国生产力的政策主张和 具体措施 , 如加强教育设施 , 举办工业展览 , 实行优良成就奖励 , 改进交通运输 , 实行专利法 等等 ,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主张就是保护关税 李斯特的保护关税主张是同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 政策针锋相对的 。
斯密 、 李嘉图从他们 的价值理论 出发 , 提出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学说 , 主 张由各国按自己最有利的条件去分工 生产 , 然后相互交换这些产品 , 在别的国家中生产费用较低的商品 , 就不 用在本国生产 , 因 为花钱向别的国家购买更为合算和有利 , 这样彼此都能增加财富 否则 , 如果限制了贸易自 由 , 就会妨碍国际间合乎自然的分工与交换 , 就会使双方造成损失 李斯特则根据 自己的生 产力理论 , 从德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出发 , 竭力证明如果不实行保护关税 , 德国的资 本主 义 、几业就无从 发展 他 认为 ,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 和状况 , 既 然决定于这个 国家的 生 产力 , 那么 “在与先进工 业国家进行完全 自由竞争的制度下 , 一 个在工业上落后 的国 家 , 即使极端有资格发展工业 , 如果没有保护关税 , 就决不能使自己的工业力量获得充分发 展 , 也不能挣得圆满无缺的独立自主 地位 ” 3他对古典学 派认为的限制贸易自由会增加 国 内生产成本 , 减少社会财富的论点进行了驳斥 , 他认为 , 为了培育德国的生产力 , 应当忍受 暂时的牺牲 。
他进一步分析说 , 向别的国家购买廉价商品 , 初看起来 , 是要合算一些 , 但是这 样做的结果 , 德国工业的生产力就不能获得发展 , 德国就会处于落后 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