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doc
6页[摘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有不同的路径、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效果,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是二者结合上最成功的范例在此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认识市场社会主义以及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两者关系如何,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市场社会主义对我 们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的确立具有启示作用,因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市场社会主义诸种思想和 模式中的理论创新与成功实践[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主义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一东方战线的突破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它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对称,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 经济由来已久,它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如果撇开商品经济的社 会性质,则可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市场经济则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 它与计划经济相对称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现代化形 式和发达形态也就是说:(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2)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 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3)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商品经济 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4)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当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全面对外开放,参与世界市场, 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才能形成市场经济。
总之,市场经济必定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未 必就是市场经济既然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商品经济又首先是在私有制社会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因此,传统的观点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私有制独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范 畴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对应的词句,那么的的确确,马克思主 义的创始人似乎把市场范畴严格限制在私有制经济关系之内,只存在资本主义和前资木主义 的阶段然而,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沿着它的内 在逻辑路线,便不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 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 生产激活和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生产关系却无法容纳高速发展的生产 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外壳”必然爆炸,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马克思、恩 格斯者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商品 生产!在这里,虽然表面上看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后的社会形态 不存在商品(市场)经济,但其深层原因“恰恰是因为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一未来社会实现 的条件,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走向了消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只有在资 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即它所容纳的生产力总量充分实现之后才有可能,这其中就包含了商 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并走向消亡这一前提他们正是因为承认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 段,所以才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计划经济的思想,并以推行“战时共 产主义”而步入极端但列宁勇于面对当时经济、政治困难的现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义 无反顾地实行“新经济政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作为列宁的后继者,囿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自 身的认识,未能坚持和发展列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的思想,他在1928年决定抛弃新经济政 策的同时,转向排斥商品生产和贸易自由,只允许在个人消费品方面存在极其有限的商品交 换然而,斯大林的这种思想也并非铁板一块,他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 在其著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也肯定了价值规律在 社会主义经济中发生的必然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商品生产和流通 另外,我们还应关注一下布哈林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
他在1929年4月 的俄共(布)中央全会上,陈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关系的意义:“市场联系的形式, 在我们这里还要继续许多许多年我甚至要说,市场联系形式将长期的是经济联系的决定形 式这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深层阐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思想并不被那个时代接纳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的毛泽东,虽然一开始就继承了苏联关于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计划经济理论,但面对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决心探 索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之后,毛泽东根据新的形势,寻找 适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管理的体制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仍然存在,要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并在经济体 制上做过几次调整与改革诚然,由于毛泽东的探索总体上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框架,这些 可贵的思想闪念未能继续深化,甚而发生“文革”那样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事 件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大胆提出了经济 体制改革的思路他在1979年11月26日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 在于资木主义社会,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 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这个谈话,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是超越社 会制度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邓小平的谈话没有公开发表, 因而人们常把1992年的南方谈话作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关系的确认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把它作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作出了新的概括,并强调:要坚持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市场社会主义一西方战线的求索在马克思主义者探讨商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问题的同时,在西方的另一条战 线,左翼社会主义思想家们也在进行求索,这个求索卓有成效的成果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的兴起美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市场社会主义是这样界定的:“市场社会主义是 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 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戈 里和斯图尔特的表述似乎更加全面,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 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由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 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
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有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斯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一个世 纪以来,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大致经过二个发展阶段:(一)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20—50年代是市场社会主义初步形成的时期针对苏联高 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奥地利自山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米塞斯和哈耶克进行了全面否定,认 为苏联的计划社会主义不可能全面实行经济核算,不可能实现生产资料的合理配制,是一条 与市场经济根本不相容的“通向奴役之路”对此,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起而反击,他 所回应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央计划局可以通过确定价格(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制 度环境)来代替市场,然后通过重复性的'试错法'程序来调整这些确定了的价格,用以反映供 求的波动情况因而社会主义条件下合理的经济计算是可能的并进而提出了市场社会主 义的概念,即认为生产资料可以为社会公有,基木决策和发展方向可由中央计划决定,除此 以外的经济活动则讣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该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提出的“兰格模式”:生产资料当实行 公有制,但小型工、农业可保持私有;要求建立不完全的市场体系,既存在着消费品市场、 劳动服务市场,也存在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实行国家、地方、家庭参与的多重决策体 系;实行双重价格定价体系,消费品和劳动力价值通过市场来定价,而生产价值山中央计划 机关采取模拟市场竞争的方法来决定。
该模式虽然有明显的计划特征,但标志着市场社会主 义思想的形成二)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50〜80年代主要是一些东欧、苏联经济学家主张在计划 经济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比如南斯拉夫经济学家组成的“市场经济学派”认为, 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在市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波三经济学家布鲁斯提出了市场机制的计划 经济模式捷克的锡克在《社会主义下商品的货币关系》中分析了宏观、微观商品经济的不 平衡其中宏观的由计划调节,微观的由市场调节这一时期,除了理论上的探讨外,南斯 拉夫、匈牙利等国家先后突破苏联计划社会主义模式,从50年代开始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 经济体制改革,“在西方被称为某种市场社会主义形式的'实验'”东欧进入市场社会主义的 “黄金时期” 1南斯拉夫“自治式”市场社会主义实践在东欧国家中,南斯拉夫是最早实彳丁改革的国家以1965年为界,南斯拉夫的改革可 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人自治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自治的市场社会主义1950年6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著名的《工人自治法》,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 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把生产资料交给劳动者集体支配,在企业内部实彳丁“工人自治”, 企业可以按社会计划的基本比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行制定生产计划等。
这“标志着从指 令式经济开始转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一步”1965年6月27丨丨,南共联盟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它标志着从“工人 自治”走向“社会自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宗旨是:市场和价格更自由地起作用,企业的权限 进一步扩大,把国家掌握的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基金交给企业掌握这次改革还宣布实行市场 经济,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之间是市场关系南斯拉夫的这场市场社会主义“实验”最早在实践领域突破了苏联的计划模式,尽管经济 成效并不明显,但它为后来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2匈 牙利“调节式”市场社会主义实践 1964年9月,匈牙利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同年 12月匈党中央通过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决议》;1966年5月又通过了《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原则》经过五六年的准备,从1968年1月起,匈牙利开始进行全面的市场取向的经 济改革在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匈牙利坚持把计划管理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作 为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国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即通过商品关系、银行信贷、价格、税收 等渠道来调节企业的生产活动;从组织制度上扩大企业自主权匈牙利的改革成效比较明显,国内呈现出市场繁荣,供应充足,人民消费增长速度加快 的局面,对外贸易也增长迅速。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如企业虽然取消了指令性计划, 但间接的行政干预强化了;政府对大多数物价实行限定,打破了市场物价问的互相依存关系; 国家投资决策不仅涉及服务领域,而且涉及市场经济生产领域等等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个时期,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也有新的进展1960〜1970年,波兰进一步削减了中 央计划中的指令性指标,加强以联合公司为经济核算单位的自主权;80年代放弃了统配体 制,企业实彳丁自主、自治、自负盈亏民主德国于1963年通过《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的新 经济体制准则》,强调经济管理机关要充分利用经济规律,大力推行完整的经济杠杆体系; 1979年颁布联合企业法,扩大联合企业的自主权捷克斯洛伐克于1968年4月发布实彳丁经 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提出建立“适合捷条件的社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