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济宁市高中化学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
4页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2.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重、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学习过程】在化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中,往往要通过实验测定一些物质反应的反应热,但并不是所有反应都能准确的测定出反应热例如能否直接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ΔH =?因很难控制使其只生成CO而无CO2,因此不能直接测出ΔH 这就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一、盖斯定律 1、概念: 2、对盖斯定律的图示理解如由A到B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途径:,途径一:A→B(△H) 途径二A→C→B(△Hl+△H2)则焓变△H 、△H1 、△H2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结论: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H也可 思考】、盖斯定律的应用如:图1和图2图1图2ABCBAC△H1△H1△H2△H2△H3△H3中,△H1、△H1、△H3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如何?找出能量守恒的等量的关系(填写表中空白)步 骤图1图2找起点A找终点C过程A→B→C A→C 列式△H1+△H2=△H3 3、盖斯定律的应用实例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 【例题1】、试利用298K时下列反应焓变的实验数据:C(s)+ O2 (g)=CO2(g) △H1= -393.5 KJ·mol-1 反应1,CO(g)+ 1/2O2 (g)=CO2(g) △H2= -283.0 KJ·mol-1 反应2,计算在此温度下C(s)+1/2 O2 (g)=CO(g)的反应焓变△H3. 反应3方法1:以盖斯定律原理求解, 以要求的反应为基准 方法2:利用方程组求解, 即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H可同时相加减归纳】:利用方程组求解的解题步骤(讨论交流): 【例2】、科学家盖斯曾提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利用盖斯定律可测某些特殊反应的热效应1)P4 (s,白磷) +5O2(g)P4O10(s) △H1= - 2983.2 KJ·mol-1(2)P (s,红磷) +5/4O2(g)1/4P4O10(s) △H2= -738.5KJ·mol-1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 __。
相同的状况下,能量较低的是________;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_______(填“高”或“低”)例3】、试验中不能直接测出由石墨和氢气合成甲烷反应的△H4 ,但可测出C(石墨)、H2、和CH4的燃烧热,请根据盖斯定律求△H4 CH4(g)+2O2(g) CO2(g)+ 2H2O(l) ΔH1= -890.3 kJ/mol ① C(石墨,s)+O2(g) CO2(g) △H2= 一393.5 kJ·mol-1 ② H2(g)+1/2O2(g)H2O(l) △H3= -285.8 kJ/ mol ③ C(石墨,s)+ 2H2(g)CH4(g) △H4 ④【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ΔH为“-”时,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已知C(s)+O2(g)CO(g)的反应热为-110.5 kJ·mol-1,说明碳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1 C.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无关 D.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已知25 ℃、101 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C(石墨,s)+O2(g)CO2(g) ΔH=-393.51 kJ·mol-1 ②C(金刚石,s)+O2(g)CO2(g) ΔH=-395.41 kJ·mol-1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g)2CO2(g)+2H2O(l) ΔH1=-870.3 kJ·mol-1 (2)C(s)+O2(g)CO2(g) ΔH2=-393.5 kJ·mol-1 (3)H2(g)+O2(g)H2O(l) ΔH3=-285.8 kJ·mol-1则下列反应: 2C(s)+2H2(g)+O2(g)CH3COOH(l)的反应热为 ( ) A.ΔH=+488.3 kJ·mol-1 B.ΔH=-244.15 kJ·mol-1 C.ΔH=-977.6 kJ·mol-1 D.ΔH=-488.3 kJ·mol-1 4.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I2(g)+H2(g) 2HI(g) ΔH=-9.48 kJ(2)I2(s)+H2(g)2HI(g) ΔH=+26.48 kJ/mo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254 g I2(g)中通入2 g H2(g),反应放热9.48 kJ B.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 C.反应(1)的产物比反应(2)的产物稳定 D.反应(2)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1)的反应物总能量 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O2(g)SO3(g) ΔH=-98.32 kJ·mol-1,在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 ( ) A.=196.64 kJ B.=98.32 kJ C.<196.64 kJ D.>196.64 kJ6.在36 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总体积1/3,CO2占总体积2/3。
且有:C(s)+O2(g)CO(g) ΔH=-110.5 kJ·mol-1CO(g)+O2(g)CO2(g) ΔH=-283 kJ·mol-1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 )A.172.5 kJ B.1 149 kJ C.283 kJ D.517.5 kJ7.已知:HCN(aq)与NaOH(aq)反应的ΔH=-12.1 kJ·mol-1;HCl(aq)与NaOH(aq)反应的ΔH=-57.3 kJ·mol-1则H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 ( )A.-69.4 kJ·mol-1 B.-45.2 kJ·mol-1 C.+45.2 kJ·mol-1 D.+69.4 kJ·mol-1【拓展提升】8.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的ΔH=-99 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2)图中A、C分别表示__ _ 、__ _ _。
3)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E、F、ΔH分别代表什么意义?E_ _F__ _;ΔH_ _ __4)改变反应条件可改变E值大小,如加入V2O5作催化剂,可使E值减小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 (5)图中ΔH=_____kJ·mol-16)若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l)的ΔH′=-Q kJ·mol-1,则ΔH_ _ΔH′,Q___99(填“>”、“<”或“=”)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解释变量是影响被解释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这种变量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是否明显,会在回归系数β1的估计值中反映出来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