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3.ppt
30页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18岁,如花之含苞待放,如鹰之初舒 翅膀丰硕的成果等待我们去培育, 无穷的蓝天等待我们去翱翔18岁, 如八九点钟的太阳,知识在这里积累 ,责任在这里增长谁荒废了这黄金 的季节,谁注定受未来的忧伤如果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可以在你十八岁时 满足你的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 大家的要求五花八门,我相信当我们眺望成 长时一定认为它们就是自己成长中最重要的 东西,那么同样走过十八岁的作家余华在回 顾成长时他是怎么看的,是否会和我们有些 相似呢?来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就 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 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3年开始文学 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 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 《灵魂饭》等多部其作品已经被翻译 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 、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 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 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 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 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 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先锋实验小说• 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 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 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 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 、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 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 ,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 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 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 ,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 了新的可能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 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 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我”总会被眼前新 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 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 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 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 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 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 不关心。
最后,司机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 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前…… • 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 全的,还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 自己的“心窝”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我”想起了出门前父亲对我 的叮嘱:“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2 划分情节层次 • 要求:按照小说的情节内容,给本文划分 段落层次 •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 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 ,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 • 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 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 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 ,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 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 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 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 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 • 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 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 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
问:文中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我”遭遇到 了哪些事情?“我”持有什么态度?• 问路-----含混回答 欣赏 • 拦车-----一闪而过 高兴 • 请求----冷漠拒绝 焦急 搭车抢劫 愤怒悲伤殴打嘲笑被抢美好残 酷人生设想碰壁,出乎意料• 挖掘小说的主题 • 1 要求: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 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 明确:小说的文眼是:对“我”遭到抢劫后,躺在 汽车里一番感想的描写即“我”虽然无限悲伤,但在 同样遍体鳞伤的汽车里,“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 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 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 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 竟在这里” • 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 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 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 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 讨论:“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
• 明确: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 “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 “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 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 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 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 的动力• 归纳小说的主题• 明确: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 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 ,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告诉读 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 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 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 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 ,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 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 • • 理解小说中荒诞性描写及其作用 • 1 要求: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 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 发展过程 •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 “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 ,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 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
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 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 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 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 过去看吧” •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 ,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 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 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 ,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 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 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 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 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 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 高潮• 讨论:这些“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思考 )明确: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 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 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 铺垫。
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 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 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 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 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 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 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 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中 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 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 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 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 船 •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 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 ,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 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 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 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 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 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
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 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 •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 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 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 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 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 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 ,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 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 的好奇 • •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 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 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 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 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 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我”急 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 店 •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 来走去 • 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 让目光走来走去”。
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 ,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全文总结 •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 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 ,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 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 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 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 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 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 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 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 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 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 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问:我的问路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我 为什么还对他们充满了欣赏?• ①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 ②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门远行希望自己亲自闯一闯 看一看的愿望 • ③没有感觉到找不到旅馆会带来危害 • 鉴赏:“柏油马路起伏不止……我像一条船” • “这年我十八岁……可我一点也不累”为什么在第一次拦车没有成功时“ 我”很高兴而第二次被拒绝时我着急了?• 我没有料想到拦车不成功带来 的危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无 所谓,而第二次我感觉到了现 实的严峻开始逼迫自己又是什么使原本高高兴兴走出家门的“我” 转为了愤怒和悲伤? • 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与实际 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 反差 看似出人意料来得十分突然,其实如果回顾 “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问路、拦车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 家门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 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更没有能够 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