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水完整练习答案.doc
4页秋水 解释加点词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泾流之大,两涘(水边)渚(水中陆地)崖(高的河岸)之间,不辩牛马于是(在这时)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到达)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转变)其面目(脸色),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况且)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不)信今我睹子之难穷(走到尽头)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长久)见笑于大方之家(有很高学识的人)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谈论)于海者,拘(拘束)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限制)于时也;曲士(见识浅陋之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束缚)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鄙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没有什么)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满溢);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影响)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流量),不可为量(量器)数(计算)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生成形态)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于)见(被)少,又奚(何)以自多!计(考虑)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旷野)乎?计中国(黄河流域)之在海内,不似稊米(小米粒)之在大仓(大粮仓)乎?号(称)物之数(数目)谓之万,人处(占有)一焉(于之,在其中)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终结)此矣伯夷辞(辞让)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 “泾” 同 “径 ”直 不辩牛马 “辩” 同 “辨” 辨识 拘于虚也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大” 同 “太” 大的 人卒九州 “卒” 同 “萃” 聚集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二、词性活用 1.东面而视 名作动,面向 2.秋水时至 名作状,按时 3.顺流而东行 名作状,向东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形作意动,认为…少 5.而轻伯夷之义者 形作意动,认为…轻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作动,满足、夸耀 7.方存乎见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三.一词多义 1.之 我之谓也 提宾标志 仲尼之闻 结构助词,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 取消句子独立性 伯夷辞之以为名 代词,指天下 2.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被 莫大于海 介词,比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介词,由于 拘于虚也 介词,被 3.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介词,把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介词,因为 自以比形于天地 动词,认为 又奚以自多 介词,凭借 伯夷辞之以为名 连词,来 4.为 以为莫己若'者 动词,认为 不可为量数 用 伯夷辞之以为名 动词,取得 5.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 及、比得上 上善若水 像 6.闻 闻道百/且夫吾尝闻 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 学识,名词 7.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才 始吾弗信 开始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1.闻道百 定语后置2.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5.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介词结构后置6.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介词结构后置7.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被动句 8.方存乎见少 被动句 9.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 10.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介词结构后置五.翻译句子1.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翻译: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把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看成在自己的身上 2.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翻译: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3.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翻译: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它们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4.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翻译: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5.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翻译: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存念会被人认为渺小,又凭什么能自满呢?6.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翻译: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7.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翻译: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六.问答题:1.本文选自庄子 外篇 ,《庄子》是战国 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外篇、内篇、杂篇组成作者姓庄 名周 ,与老子 并称老庄 2.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汪洋恣肆,请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形象化的说理 1、人物刻画中寓理2、景色描写中寓理3、比喻说理 二、充沛的气势 层递式的议论,排比、反问、对比等句式增强说理的力量 3.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哲理?在无限的宇宙之中,个人的知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不能局限于个人有限见识而自满知足 。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