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蕖原文译文翻译.docx
5页Word(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幼儿园芙蕖原文译文翻译 飞飞的 芙蕖原文译文翻译 导语:荷花与其它草本植物好像有些不同,但也有根没有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是相同的以下是我为大家共享的芙蕖原文译文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芙蕖》(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牢固,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尴尬,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解释 1.荷钱:初生的小荷叶 2.逸致:情趣 3.迨〔dài〕:等到,到,及 4.目:看,这里有欣赏的意思 5.数:几 6.逸致:情趣 7.迨:及,等到 8.菡萏〔hàndàn〕:未开的荷花 9.异馥〔fù〕:异香 10.袅娜:轻快柔美 11.零落尴尬:七零八落很不好看 12.娇姿欲滴: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 13.日上日:一天又一天;日,一天,一昼夜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似乎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
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有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正确欣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秀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快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知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事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欣赏的方面 适合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芳香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欣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莫非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珍贵惋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劝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挽救它,这也许是所说的不擅长培育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解释: ①《芙蕖》,李渔,明末清初、有名文学家,著有《闲情偶寄》,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的总结性的书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②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他写过《爱莲说》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
④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 简介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有名有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今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常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芙蕖原文译文翻译】 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