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艺术家只有艺术.docx
4页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而感在这本书中,贡布里希说到,“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而又在书中, 他提到过,“其实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 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真正具有性格的人,绝不在半途 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 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这般说来,导论寥寥几千字,看似是简单的“入门引导”,其实是贡布里希对于读者在欣 赏艺术方面的警示作者希望欣赏者不带有任何偏见和陋习去欣赏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走 任何过场、摆架子、盲从的行为也都会成为欣赏艺术的桎梏人们面对艺术作品,应该用五 官和内心去体验品味,而不是用机械的构图的方式之类的标准去衡量毕竟艺术更多的存在 于作品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外观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个概念, 则是武断的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贡布里希觉得,仅仅由一幅作品, 让他想起了成长中的某个阶段而喜欢这部作品,没有任何问题他觉得,没有错误的“喜欢”, 但只有错误的“不喜欢”,错误的不喜欢是指任由偏见蒙蔽自己的眼睛,因而丧失了欣赏艺术 作品的机会。
在我看来,这本书可谓是艺术领域的一本启蒙之书,只在初读后,变觉对“艺术”知之甚 少因此,阅读此书对于我来说,是重新对“未知”旅途的一个探索它往往是阳春白雪,或 是气韵深厚,而或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可是,在我反复读,贡布里希大师这句“实际上没 有艺术这个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那么,我们一直认为的有距离的艺术,在这句话中, 大家每个人都变成了艺术家,也就是一个多了一些艺术素养的普通人这无疑拉近了,我们 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 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这两个例子都是冰山一角,并 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但是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不持有崇 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可以是亲近的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也是 这么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 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看起来一切难以理解的东西正如 老生常谈所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会自然的代入 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喜趣。
但是,不论欣赏者如何回应,艺术家创造出这个作品,自然包含了 他自己对于艺术的体会,既然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和理解,不应该有标准化的答案作为 欣赏者的我们,只应该尝试着理解,艺术本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本就是人类宣泄、表达情 感的方式,表达的是每个人的内心在对中国艺术的描述上,贡布里希的认知很有趣,他提到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 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他还提到了据说临摹自顾恺之的一幅责 妻图,他称之为“具有我们所称道的中国艺术的全部高挂和优雅之处 画中的布置和姿势十 分清楚,人们对于一幅阐明事理的图画所期待的能是已尽此外,他也表明中国艺术家已经 掌握了表现运动的复杂之处这幅中国早期的作品中没有丝毫生硬之处,因为画中特别喜欢 使用起伏的线条而赋予整个画面一种运动感的确,回想起来,从青铜的饕餮纹开始,中国 纹饰艺术从来没有脱离对曲线塑造的追求而在人物画还在中国画中占领主导地位的时代, 中国画家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说是曲线控流畅的曲线和动势以及人物优雅的姿态和柔和的神情,这些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味道而中国画进入山水画时代后有关“意境”的问题凸显 出来有时画家啊,就觉得自己分明是在进行这种探险航行。
他们想重新观看世界,把肉色 粉红,苹果非黄则红之类公认的观念和偏见完全抛开表现方式的不同是艺术家的决定,也 左右了我们对一幅画作的回应艺术家追寻的是一种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感—— “合适 但是至于艺术家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合适”,效果我们却不能带有太多的先入之见 因此所谓的“艺术法则”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变化的古代的艺术家们同时 需要考虑他们作画的目的、宗教等等我们需要在了解了艺术家不同的目的等等因素之后, 才能更好的了解一幅画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卢浮宫的一位馆长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艺术的故事》——几乎就像《蒙娜丽莎》 一样著名这本书在大众中很快就大受好评,贡布里希也在序中写道“此书的意图,是为了 所有面对一个奇异而迷人的领域,觉得需要一种初步指南的人艺术原是捉摸不清的,是神 秘高深的,但是贡布里希把艺术的故事或是说历史,讲的简单有趣,就像近在身边的人,拉 近了艺术与人的距离因为这故事有趣,而亲近、热爱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