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陈忱与《水浒后传》中的故国情结.doc
5页1略论陈忱与《水浒后传》中的故国情结摘要:可以论定陈忱是位忠贞为骨的坚定遗民 《水浒后传》“救驾立功”、 “诛戮国贼”、 “表草野孤忠”几大主旨都鲜明地显现了遗民小说忠于故明、怀恋故国的特征 关键词:陈忱 《水浒后传》 故国情结 一、陈忱的生平思想述略 陈忱,祖籍浙江南浔,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又号默容居士,生于 1615 年卒于1664 年后陈忱博通经史,十五岁前就开始学习《易经》,二十岁潜居在南浔野寺专心读书,因觉地处荒僻,孤陋寡闻,三年后,他开始跋涉大江南北,遍游全国,这种游历生活历经四年后因时事艰难,农民起义兴起,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再加上1644 年甲申之变,国鼎两易,陈忱决定潜居南垌野寺,甘受贫苦他在《东池初集叙》中对这段生活有如下记载:“崇祯甲戌予年二十,潜居南浔野寺,面平林,枕古墓,萧条旷莽篝灯夜读,情与境会,辄动吟机眠餐不废者三年,茫然无得也因自念曰荒僻寡闻,而徒面壁无益,遂决策浪游历豫章,经八闽,穷东卤两粤,复假道于楚,探三湘九泽,涉大江而归凡四易星霜,跋涉数千里而其间逢名山大川,不无少有感发至于结纳邂逅以诗自名其家者不可更仆究其源委,不无甚异也,为之抚然适膺时难,闭门扫轨者垂二纪,竟成皤皤贫叟,又苦病耳聋,须画字,欲焚笔砚,举世弃绝。
”从这段文字中可知,陈忱是在“膺时难”即明清易鼎后“焚笔砚,举世弃绝”,决定摒弃世事,隐居于山的 明清之际隐居者虽多,但并非都是真正的遗民,不少人是将隐居作为终南捷径,以耸动流俗,盼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和重视,来谋取更大的利益,可谓待价而沽如魏禧在《送孙无言归黄山序》中称“休宁孙无言将自广陵归隐乎黄山,十年而未2行,四方之士各为文以送之,诗歌之属凡千,文若序凡百数十”孙无言隐居黄山后再来广陵时:“则无言已新易居,其言归黄山如旧时,作诗文送者日益多 ”孙无言自称归隐,却做出这么大的动静,归来后又重新翻盖房子,客人盈庭,不免有沽名钓誉之嫌陈忱则与孙无言不同,他是入山惟恐不深,身与名俱隐,是真正的隐士《同治湖州府志》转引了韩纯玉在《诗兼》小序中的一段记载:“忱字遐心,号雁宕,乌程人诗人隐逸者,唐如张志和、陆鸿渐,宋如林君复、魏仲光,明如孙太初、吴儒子辈身虽隐而名愈彰;唯有身名俱隐如吾乡陈君雁宕者雁宕与予同处城堙间,相去止里许,生平未识其面,并不闻其名没后始见其诗及杂著小说家言,驱策史册典故,若数家珍,而郁郁肮脏不平之气,时复盘旋于楮墨之上亟觅其全集,已零落不能多得矣夫以同为遁世之人,同居桑梓之地,尚不能一接其音容言笑,则其埋名匿影于古诗人之隐者何如也!” 隐居深山的陈忱生活非常穷苦, 《水浒后传论略》记载了“古宋遗民”创作此书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必其垂老奇穷,颠连痼疾,孤茕绝后,而短褐不完,藜藿不继,屡憎于人,思沉湘蹈海而死,必非纡青拖紫,策坚乘肥,左蛾右绿,阿堵堆塞,饱厌酒肉之徒,能措一辞也。
”这可看为陈忱的夫子自道光绪《乌程县志》载陈忱“居贫,卖卜自给究心经史,稗编野乘,无不贯穿乡荐绅咸推重之,身名俱隐,穷饿以终”可见陈忱晚年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孤苦零丁,独自一人以卖卜为生,身名俱隐,度过残年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却究心经史,稗编野乘,无不贯穿,好作诗文,驱策典故,若数家珍,满腹经纶既便他完全可以像丁耀亢一样应试新朝,或如李渔般出山打秋风赚钱,但他却选择终身贫困自处,完成了一个遗民的全节,为国守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陈忱一生中有两件大事,即参加“惊隐诗社”和“东池诗社” “惊隐诗社”又称“逃之盟”, “惊隐”的“隐”即“隐居不仕”之意,而“逃之盟”的“逃”,则为“逃禄”之称惊隐3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惊隐诗社的两大主题,诗社的常规社集活动是“岁于五月五日祀三闾大夫,九月九日祀陶征士”三闾大夫屈原是为祖国九死而不悔的爱国志士,而陶渊明则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高洁的隐士惊隐诗社的主持者吴宗潜、吴振远兄弟两人都参加过南明抗清斗争,著名遗民顾炎武、归庄、朱鹤龄等都是该社的成员惊隐诗社的成员、坚贞的遗民顾茂伦就是陈忱的好友,陈忱有《访顾茂伦不值》诗,写他拜访顾茂伦之事。
陈忱还是东池诗社的重要人物,甚至是组织者之一东池诗社的主要活动集中载于《东池诗集》,诗集共五集,记录了他们从 1660 年到 1662 年两年多的时间里的五次聚会,每一集里都录有陈忱的诗,说明陈忱每次聚会都参加他还为“初集”作“叙”,为第四集作“小引”,应是东池诗社的重要组织者之一从《东池诗集》中可以看出,东池诗社的东道主是汤海林,东池诗社的另外几个重要参与者也是著名遗民,如张隽东池诗社的重要参与者吴楚也是一位坚定的遗民陈忱与吴楚的交往十分密切,他们一起参加了 1660 年到 1662 年“东池诗人”的聚会和唱和,一起拜访遗民香谷上人,写下《香谷上人投诗敬夫清新可读因同过访》,在吴楚移居西村时,陈忱还写了《敬夫移居西村》二首以做纪念[1]两人关系之密切以致后来的很多学者将吴楚的字敬夫,当作陈忱的字 除与诗社中人交往外,陈忱还有一些非社集的朋友,也都是忠贞爱国坚守节操之辈,如著名抗清志士魏耕魏耕因是清初通海案的主要涉案者而为人所知,魏耕深富才学,行为放荡不羁,但家国观念和民族气节十分强烈,且直接参与南明抗清斗争,陈忱重其品行,故与其知交甚坚,陈忱有诗《寄怀魏雪窦》:“君怀诚磊落,我意却凄清。
慷慨三年别,风烟万里生采茶经顾渚,耽酒寄乌程,近迹有如此,无由知远情 ” 4陈忱好友此山和尚也是明遗民,汪曰桢《南浔镇志》、张隽《西庐文集》中《岁交诗序》都有记载此山和尚本姓周,字澹城他明亡之前是秀才,本是事母至孝之人,明亡后,为国守节,选择逃禅陈忱诗作中有《过长生塔庵,访沈雪樵,徐松之兼呈此山师》,记录了他和此山和尚的交往:“寺门松影动离离,纵目西郊欲雪时,故国栖迟遗老在,新亭慷慨几人知悉深失计三年别,乱极犹谈一日诗虽是支公超物外,岁寒堂里亦低眉 ”“故国栖迟遗老在,新亭慷慨几人知”,借用“新亭慷慨”的典故怀念故国,表达了他们反抗异族,欲恢复故国的慷慨心志此山和尚与陈忱的好友吴楚、李云门皆有来往,吴楚《西溪诗集》中《新晴过塔院访此山师》以及李云门《云门诗集》中《和此山和尚枯本吟》就记载了他们和此山和尚的友谊,这也可视为陈忱与其交好的旁证 除交游外,陈忱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他的诗集中陈忱诗歌主要表达了四个主题,第一,感念故国,抒发黍离之悲,表达对遗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如《秋霖》:“浮云终日蔽,何处望长安,禾黍千家哭,衣裳一叶寒,子卿唯汉节,渭叟待鱼竿吴楚风烟合,难言寤寐宽”,他以长安比喻明朝的汉家政权, “浮云终日蔽,何处望长安”,形容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而“禾黍千家哭”的禾黍之悲正是故国之思的象征 “子卿唯汉节,渭叟待鱼竿”则是自己为国守节,隐居不仕的写照陈忱诗歌中,最常见的字眼是遗民、故国、前朝,这体现出他忠贞爱国的故国情结 《立春前一日病中乐长文见过》“春时行汉腊,兀兀古遗民天地纵横泪,干戈老病身”,刻画了一个心系故国,为国守节的明遗民形象 《九歌》(壬寅初夏作 其一):“呜呼我生万历时,深恩厚泽人岂知野户不闭日饱饭,远行安用寸铁持兵端起自三大征,长天见扫蚩尤旗即今万历叹迟暮,故国遗民泪偷坠 ”《南城晚眺》:“故国愁仍在,登临暮角哀千家闻野哭,百里见高台乱水浮天过,群峰夕照开兴亡回首尽,脉脉付深林 ”5《秋夜宿莲花庄》:“水向月湖入,莲花故国秋无端深夜雨,忽动一声愁柿叶红书屋,山岚湿画楼鸣笳激情泪,宿怕近城头 ”《壬寅初春偶成》:“故国山川千里梦,一天风雨百家贫虽然念乱无长策,莫待临危忆故人 ”《过长生塔庵访沈雪樵徐松之兼呈此山师》:“寺门影动离离,纵目西郊欲雪时,故国栖迟遗老大,新亭慷慨几人知,愁深失计三年别,乱极犹谈一日诗,虽是支公超物外,岁寒堂里亦低眉 ”心里、梦里、话题里都是故国前朝,述不尽对明朝的无限哀婉和思念陈忱还有不少诗充满了亡国破家的悲凉和对故国的思念。
如《仲春二十四日为四十九岁初度》:“闭门卧风雨,只此远危机事去不须问,家亡何所依平生无一是,今日更知非春色未成半,临园花尽飞 ”《升山》:“黄叶飘零如白发,清流断送痛明时右军啸咏登临日,回首中原何所思 ”《夜过吴东篱西山话旧》:“薜萝影里怜华发,鸿雁声中共酒樽追忆十年成底事,镫横榻坐待黄昏 ”《题白雀寺画壁歌》:“石门山人眼光健,誓扫名山在古殿画苑首推隆、万时,盘礴山灵咸捧砚 ” 思念故国的同时,陈忱对清朝暴政十分不满 《沈章叔凌友一松陵旧访》:“道丧身宜贱,时危梦自尊 ”《杂感五首》:“所忧非一事,初不念饥寒慷慨真无谓,悲凉实有端烟云终未幻,天地几曾宽客到需藏草,诗多《行路难》 ”《九月前一日重集东池》:“东野旷无事,吾生幸不才好秋难闭户,多难莫登台白发伤心客,黄花明日杯只因高处险,仍到水边来 ”《苕城早发》:“时危忧道路,老去惜诗篇历历群峰山,孤帆向日边 ”《孤雁》:“此去将安托,与今孰可群江湖虽自适,争戈恐纷纭 ”《咏史》其八:“造字无端弊日兴,夜中闻哭鬼收憎,秦皇纵使多贪暴,未必当时焚结绳 ”《禽言》其一:“行不得哥哥,南山结网,北山张罗,天地晦冥日月磨,黄陵庙里愁云多,我宁三日不得食,肯吓腐鼠随枭过。
荆莽阻塞道路滑,行不得可奈何 ”这些诗歌集中表达了陈忱对清初社会黑暗、文字狱频繁、动辄得咎的政治环境的极端愤怒与不6满 在这种环境里,陈忱决心坚守节操,保存心灵的净土 《九歌》(壬寅初夏作)其八:“丈夫生死安足计,但求一寸干净地 ”《烹鱼》:“安知不自龙门归,过河徒泣非明哲我虽怜才欲纵汝,千汊万罟哪能脱不如且就五鼎烹,莫向庖丁复求活 ”以鱼自喻,宁愿烹于五鼎,也不愿向庖丁求活,可见陈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服于新朝的个性 《雪中喜俞山人过宿》:“扰扰二十年,岂复成乾坤,君虽袖鱼肠,未可明仇恩万里尽晦阴,暂且栖心魂跬步即遭蹶,我宁闭我门他对清初动辄得咎的政治形势极为不满,宁可闭门不与外界交流,也不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陈忱在保持节操的同时,对当时的变节者极尽嘲讽 《过报国寺》:“所报是何国,令人心惘然平桥压新水,古殿闭朝烟老去逢多难,诗成绝可怜偶闻知感激,又听去年蝉 ”《金谷谚》(其六)“堂中客,大唱喏,小拜揖长向阶前候颜色,敢望酹恩涂厕流,反有从旁求下石”,刻画了变节者屈膝事贼,摇尾乞怜的可鄙嘴脸朱彝尊《明诗综》卷八十记载了陈忱的一首诗:“唐罗隐诗称钱镠为‘尚父’,遐心诗云:‘余杭山水役精魂,末世才人眼界昏。
憔悴感恩依尚父,可怜尚父事朱温!’”对父事朱温的钱镠进行讥诮,意在讥讽“父事”清廷的“末世才人” 除怀念故国、志向高洁外,陈忱最激烈的情感集中表现在“志存反清”的一批诗歌里 《拟杜少陵收京》即模拟杜甫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写出了陈忱对统一祖国热烈期望的喜悦心情 “渤澥风云合,楼船蔽远天,樯移杨子树,旗拂秣陵烟诸将横戈进,羁臣藉草眠遥瞻双阙外,正与楚烽连 ”1659 年,郑成功、张煌言联合率军北伐,郑张联军直捣长江,攻崇明、占瓜州、夺镇江、抵南京城下,沿江数十府县闻风归附,清廷为之震动,这是所有北伐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次,也是南明复国希望最大的一次这首诗就描绘了郑张联军北伐时的浩大声势和雄伟气概,同时还指7出他们的战斗并不孤立,还有川楚义军和广大人民的支持他还有诗歌号召遗民不可逃避在佛禅中,要起来反抗,推翻异族统治如《咏史》(其四):“舍身同泰日谈空,荷荷台城萧老公从此不须深辟佛,能倾敌国算元功”,他诅咒新政权不会长久,暗指复国早晚会成功如《咏史》(其三):“汉鼎何尝一日迁?南阳发迹便相传,义师四集登台际,新莽空称十八年 ” 企盼草泽中能有像刺秦王的荆轲一样的英雄可以建立奇功, “荆卿入秦何足多,遂令白虹能贯日。
抱膝长吟环堵中,草泽自有真英雄 ”(《九歌》其七)“草泽自有真英雄”和《水浒后传》“草野全忠”的总体思路一致《寄怀魏雪窦》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