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体育养生困境研究.doc
10页传统体育养生困境研究【摘要】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社会不 相适应的矛盾视角,全面剖析了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所面临的冲突进而提 出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策略,最后指出,在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出现危机的 当代,我们有责任承担起这样的义务,唤起我们保护和发展传统体育养生 的意识,培育大众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认同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传统体育养生;困境;未来发展方向引言传统体育养生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 下,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形体活动,呼吸锻炼,意念调整,使身心 融为一体,达到形、气、神的统一,以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 激发生命智慧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 达70%以上(1〕,也就是说,不仅是老年人,绝大多数中青年人也面临着 如何科学养生的问题虽然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也引起政府高度 重视,但从社会推广效益而言,并不十分乐观本文从传统体育养生与现 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视角切入,剖析传统体育养生发展面临的冲突,进 而提出传统体育养生的未来发展策略1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所血临的问题及其困境1.1快节奏与慢节奏的冲突当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新更是日新月异,人们为了在竞争中 脱颖而出,就必须想方设法多掌握知识,多学习技能。
如此必然导致生活 节奏变快,生活紧凑感加剧,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快节奏生活快节奏 生活是一种社会现象,信息产业的升级中,大量技术知识的涌现,在有限 的资源下,在单位时间内,个人间、I才I队间、公司间,其至国家间必然会 加强竞争,必然会以提高效率为己任,必然会营造一种快节奏生活的氛围 (2)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如此紧张的状态 若只依赖短期、急速的运动恐怕难以奏效,而传统体育养生慢节奏的松、 柔、慢,匀止好填补了快节奏生活的空白快节奏生活的个体在适应了高 频率工作状态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轻松柔和的慢运动,因此倾向于选 择诸如健美操、街舞、击剑等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正是这种难以适应性, 导致某些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少人问津,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慢节奏运动 很难吸引青年朋友的注意力1.2流动性与沉积性的矛盾当代社会经济一体化、投资全球化、沟通数码化、更离扁平化的趋势 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快、新、变成为当今经济的主题(3)21世纪 在许多方面俨然成为“快速世纪”,灵活性、预见性成为主流,强调快速 与不间断传统养生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内容与活动形式已经趋于稳定 化、常态化,这种稳定和常态表现出的是一种中庸博爱精神,与现代商业 的日新月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
习惯了流动性的白领精英,求新、 求全成为他们的嗜好,这种嗜好的形成Hh-RZ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 种惯性思维,认为新事物总比旧事物拥有更强大的聚合力因此,在选择 运动项冃时,也通常将传统体育养生项冃排除在外1. 3西洋运动观与中土运动观的较量现代运动生理学指出:人体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遵循了生 物体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刺激一反应一适应的原理(4)现 代科学健身观促使健身获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指导,从运动项目的选择 到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了比较明晰的指导,于是群众在选择健身项 目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明晰化”的西洋项目,如瑜伽、击剑、壁球等时 尚项冃而对本土的传统体育养生却提不起兴趣传统体育养生来源于本 民族,讲究“取类比象”和“思内揣外”,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使受众有 时感到无所适从(5)另外,传统体育养生深厚的沉积性使得人众对其熟 知程度高,提起传统养生,下意识地认为是老套锻炼模式的代名词而“求 全求新”成为大众健身锻炼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未接触的项目常常被认为 是好项冃,“试一试”的心理使人们趋之若鸯如卬度的瑜伽、韩国的跆 拳道,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国内市场占领“半壁江山”,相比之下,我们本 国的传统文化却门庭冷落。
如不找出差距迎头赶上,这种舶来品的文化侵 略Z风将会愈演愈烈1. 4普及推广与深入研究的错位当下,一方面强调传统养生要普及推广,到群众中去,努力使自身项 目不断扩大化,尽可能扩充本土项目的军团数量,以求广、求全实际上, 盲目扩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低水平的重复,新生带老生,好者保持原样, 次者不断变异,这其中的某些项目,更是被逝去的时间弄得面目全非以 健身气功八段锦为例,八段锦中的“攒拳怒目增气力” 一势,标准动作是 慢岀拳,缓收回但笔者在口己居住的小区内看到的习练群体却是快岀拳, 速收回如此则没有起到该动作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在强调普及推广 的同时,又提岀加大传统体育养生的深入研究水平,如研究传统养生的功 能作用及其形式等,而深入的研究需要的是小范围,强势团队的精密性合 作,这与普及推广的大批量、多产出是很难同步的1. 5科学程度与发展速度的失宜参看我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发展史,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 较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更为明显,基本是靠农民自身面朝黄土背朝 天的精耕细作,靠天收的情况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所以使人们对“天” 充满敬畏之心,形成诸多“天”的概念〔6);中国人注重追求的“天人合 一”境界,不可能求助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实现,而只能求助于整体直观 和心灵体悟 ⑺。
中国人的思维习性自然讲求悟性、心领神会梁启超曾 说:“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引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的是经验描述法、理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及比 较容易进行的调查研究,很少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近年来,人们对传统 体育养生的研究内容主要偏重于历史、文化、项目、概念特性等方面,而 对其健身成效的科学实验研究则较少涉及,对更符合人们需求、更有利于 人们实际操作的技术方法、动作规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科学化研 究水平的欠佳,使得传统体育养生在科学界缺乏信服力,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2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策略选择2. 1传统体育养牛研究科学化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和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在商业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脚步的催促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 求要提高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积极进行 传统体育养生效果的科学研究通过对优秀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进行科学 研究,制定出可供锻炼者参考的具体量化指标,对锻炼者会有较人的指导 作用第二,做好科学研究成果向普通大众H常健身运用的转化。
科研成 果是实现其科学价值的第一步,传统的观念与评价体系造成不少研究者仅 仅满足于将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然而,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是实现 其价值的第一步,科学研究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来体现成果,一个科学研究 的价值也耍通过为社会服务来实现2. 2传统体育养牛挖掘深度化传统体育养生学隶属于传统养生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钻 石(9〕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中国人民创立 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养生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 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传统体育养生对延年益寿起到了不可蘑灭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传统体育养生学涉及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 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 学科领域的总括,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充分挖掘传统体育养生 的文化价值,使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的舞台是传统体育养生研究 者义不容辞的责任2. 3传统体育养生传播模式别致化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养生,其传播方式必然与之相适应中国公益性传播或师徙之间的言传身教是古代体育养生传播 的主要方式,这使得我国传统养生在现代社会传播中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 必须对传播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现代文化传播的中心逐步向现代学校教 育转移,传统养生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将成为传统养生推广的前提条件近 年来,我国设立了许多网站宣传传统养生,但由于网站的点击率较低,传 统养牛传播的关键是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而这种系统性有赖于一定的教 学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养生社会化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市场化传播体 质问题的社会化,决定了为社会成员提供养生服务应该成为终身体育的重 要部分,面向全社会的免费体育健身不利于优质体育服务资源向社会转 移所以,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 瑜伽、合气道和剑道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所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 制2. 4传统体育养生对象年轻化年轻人往往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专业活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 人经常面对电脑工作一整天;由于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回到家后,手 机又成了主要的放松娱乐工具,眼睛和脊柱长时间呈现同一个姿势,导致 身体机能每况愈下主要表现在精神萎靡不振,自觉“心累”,注意力难 以集中,记忆力、思维力逐渐僵化与他人沟通较少,生活热情不高,对 小事敏感,对他人多疑,创造力和事业心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身心的伤害 逐渐降低,对什么都难以提起兴趣。
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导致经常以一些 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固执己见, 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没有兴奋感,情绪始终没有高潮期等愤世嫉俗, 得过且过,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那份热情这些“心理早衰”亮起的信号 灯却被年轻群体所忽视,不仅不去保养,反而采取一些更激进的办法去试 图解决,如深夜泡酒吧,看电影,玩网游,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当年 轻人真正意识到自身对健身忽视的危害时,才想起养生因此,在目前阶 段,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年轻化的理念势在必行2. 5传统养生研究学者大众化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曾指岀:“学术界本来就有不同的分工,有书斋 里的学者,也需要面对大众、做普及的学者(10)在传统体育养生领域, 既需要有对此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同样也需要面对人众进行普及性 教育的学者,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上来看,向民众普及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并 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是多元的,第一是学术功能; 第二是大众普及功能;第三,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让普通民众了解更 多的传统体育养生知识,短期看,能提高文化涵养,增强自身体质健康 长远看,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弘扬不是一朝一夕和小群 体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是长远、持续、多团队的合作才能有所企及的。
2. 6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简单化现代民众对待健身的态度讲求“简单”“实效” “娱乐性”,传统功法 虽然成效显著,但需要长时间、多投入地去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在老 年群体中的开展效果往往优于年轻群体,因为老年群体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投入到繁杂的功法练习中,去试探,去寻找,直至寻找到自己最为满意的 功法为止但青年群体则不然,他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对于一套功法 练习一遍就需要20多分钟的状态,他们通常表示无法接受,“谈功色变”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内容繁杂,博大精深确属事实,但在 群体推广的道路上,如若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高效率模式,恐 怕也很难在中青年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推广一些单势动作, 有效解决青年群体长期被困扰的亚健康状态不失为一种良药如近儿个 月,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推荐的一套养生操“太极十二拍”(通过双手拍 打全身经络穴位达到健身效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究其原因,一为可及性强,双手为械;二为趣味性佳,每节动作重复36 次,领练与习练者保持互动模式;三为音乐节奏感强在笔者居住的社区 里,儿个月习练者就达上百人,傍晚时分,人头攒动,“太极十二拍”蔚 然成风,不失为一道亮丽的健身风景线。
3结语当代,重拾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已刻不容缓,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 任去扛起这个担子培育大众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认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