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数据驱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研究.docx
5页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数据驱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研究 摘要:提升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对于增强高校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在学科教学中以此为导向,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PBL)和数据驱动学习模式(DDL)的特点构建了数据驱动项目式学习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验证能力提升的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学习模式驱动了将专业研究和英语学习合为一体的跨学科教学,整体提升了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但不足之处在于对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尤其是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够理想建议应将跨学科教学模式制度化和系统化,积极推动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学术创新关键词: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模式,数据驱动学习模式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在此进程中,提升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研究人才,增强我国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提升研究生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宗旨仍有较大差距。
[1]因受学术英语水平不高的严重制约,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有限,影响了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也减缓了中国学术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2]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探索提升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体系的构建和内涵探索提升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有效路径,首要任务就是明晰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构成要素那么,什么是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对此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学术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即用英语撰写科研论文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能力,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会议交流、探讨、报告的能力[3]然而,该定义局限于语言能力,不免过于狭隘笔者着眼于宏观的层面,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理论,构建了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体系Imahori和Laniga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国际交流中应具备的恰当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这些要素引向有效的相互关系[4]杨盈和庄恩平在此定义上增加了交际实践能力,即国际沟通合作能力[5]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个大的能力体系,包括跨文化通用交际能力、跨文化专业交流能力和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三大体系由此可见,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即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是指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应具备的意识、学术知识、英语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因此,笔者将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定义为由国际学术交流意识、学术研究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国际学术合作能力组成的能力体系具体来看,国际学术交流意识是指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动机和信心学术研究能力包括英语文献检索、归纳和综述能力,学术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主要是指能用英语进行学术论文陈述和学术研讨,能撰写符合规范的英语学术论文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国际学术合作能力体现为国际科研合作中具备的团队沟通和合作能力这四大要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交流意识成为动机,学术研究充当专业依托,学术英语作为工具,国际学术合作拓宽广度和深度从能力培养角度来看,不应将四要素割裂,应重视能力体系提升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二、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的现状分析迄今为止,在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模式上,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公派留学”和“校本国际化”的模式[6]“公派留学”通过国外留学、联合培养、访学等途径给博士生提供了直接的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平台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博士生能“高效习得”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但是,相对于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公派留学培养人数极其有限,如2013年所占比例只有8.76%。
[7]而“校本国际化”通过多种途径使大量本土学生无需出国就能接触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提升学术交流能力这种“大众化”的国际学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弥补“公派留学”名额有限的不足因此,在提升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上具有研究价值校本国际化”培养模式以“英语课程国际化”和“科研国际化”途径为主来提升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英语课程国际化”突出博士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学术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和简洁性科研国际化”中博士生导师起着关键作用,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导师能指导博士生研发学术前沿课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分享、研讨和合作[8]这两种培养途径各有优势,但都存在急需突破的瓶颈一方面,高质量的英语教学为博士生国际化夯实语言基础,[9]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英语老师欠缺博士生学科专业知识,只能着眼语言教学,无法同步提升博士生研究能力;二是作为公共课程,英语教学在班级设置上通常是专业混编,不能根据学科差异“精细化”提升博士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在“科研国际化”模式里,导师的专业指导能拓宽博士生国际视野,提升学术创新和研究能力,但是大多数导师对学术英语特点和教学规律了解甚少,所以在语言能力提升上的指导欠缺系统性和准确性。
[10]因此,将两种培养途径取长补短进行融合,有效地提升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数据驱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特点综上所述,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化的能力体系首先要有走向国际的意识和自信,然后运用英语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研究,并能在国际学术背景下进行学术分享、交流和合作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兼顾整体性和系统性,而“英语课程国际化”和“科研国际化”两种本土培养途径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各自为政、各行其道,将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割裂开来单一的能力提升就是“单腿”交替跳行前进,费时、费力、低效那么,怎样将这两种培养途径进行整合和优化,高效地提升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以下两种学习模式的具体特点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一)项目式学习模式项目式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充分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探究式的学习[11]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目的的“实用性”,在“做中学”[12]项目内容的5个标准为:核心、驱动性问题、建设性调查、自主性和真实性[13]其主要特征为:第一,以内容以依托,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学习过程和实际学习成果的产生;第二,学生通过完成能力范围内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增强兴趣和信心;第三,真实的项目将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完全融合;第四,教师是项目的引导者和协助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同伴合作、探索发现,并对项目成果实施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14]第五,有效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实现知识和技能、合作与沟通等多重目标。
[15](二)数据驱动学习模式数据驱动学习模式(Data-Driven Learning,DDL)是基于语料库,利用计算机索引对目标语探索分析的学习方法[16]它也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大量真实语料为学习材料和语言输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语境呈现,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协助下对语言特征发现分析、归纳总结,实现语言习得数据驱动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的优势:一是以真实、高质量、海量、及时更新的语料为主要语言输入语料库呈现的语言材料属于自然语言,不是为了教学目的而自造,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和教材输入产生的语言错误,提高学生语言直觉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该学习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个性化独立学习和同伴学习三是主张自下而上、归纳式的学习数据驱动学习模式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对语言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语言规律四是强调探索、发现、创造的学习过程通过数据驱动学习将新的信息同已有信息关联、整合、完善、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17]综上所述,数据驱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用“项目驱动”将“英语课程国际化”和“科研国际化”合二为一,并通过“数据驱动”对英语学习进行优化,使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提升实现阔步前行。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