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与研究.docx
4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与研究 摘要:以贵州苗族蜡染的工艺和技术来进展阐述,在记录蜡染过程的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贵州植物的蓝靛蜡染在成分上是属于中草药,对人体无伤害在点蜡的图案上面基于苗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热爱,一种自然有趣、千姿百态、流畅优美的生活画卷栩栩如生的展现人面前,穿在人身上记录苗族蜡染这一传统过程,传承和创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走中的艺术关键词:苗族蜡染;苗族风俗;传统文化;图案纹样20211苗族蜡染:流传历史和文化风俗苗族一般遍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在古代时候与汉族等争霸失败以后,就被迫迁徙三千年至此这些省份地势海拔较高,高山峻岭的岩溶地貌和喀斯特地貌,植物和山脉也是独树一帜,这些天然的优越条件也就造就了贵州的“避暑胜地〞、“天然氧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贵州山地较多,四季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温暖潮湿,属于亚热带潮湿季风气候,这里的植物和生态也是屈指一数,植物的品种多到达9000多种,占有非常之一的植物是可食用的,也有数种植物具有抗污染、净化空气、治疗疾病的作用俗称“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其中,马蓝,是一种草本植物,在板蓝根当中占据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采取马蓝的根和茎,有清热、解毒、消炎等功能。
马蓝的叶那么是可作蓝靛颜料蓝靛的颜料的形成也就意味着苗族人自给自足的审美供应方式的开场,蜡染也称为“蓝染〞或“蓝缬〞在之前的古代时期,一方面贵州苗族的地势山势险拔种田地及池塘插秧面积较少;另一方面,马蓝在贵州潮湿温暖的山势长势较好,漫山遍野最常见的植物在布依族和革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当中,更倾向于做蜡染的手工艺在当地民众的生活当中,蜡染不仅仅是具有审美功能的手工艺更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用来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在一些农闲时期就会有很多的蜡染成品出来拿到集市就可以换卖在当地民间,不仅日常的蜡染穿在身上,更是在重要的喜白丧事或文化节日会更加的表达的淋漓尽致比方,谁家娶媳妇,娘家必须准备嫁妆,其中必不可少的嫁妆就是新制作的蜡染服装,穿着蜡染制作的服装拜堂成亲才是理所应该,是当地的风俗也是一种对文化的信仰这样祖宗才会接纳新的儿媳,就好似蜡染服装是本民族的一种“进家门〞的代表假如家中老人去世了,也需要儿媳女儿等亲人穿着具有当地民俗代表的蜡染服装进展送神因为这不仅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责任,穿著蜡染的服装去送神去带路,俗称去世的老人能跟着找到地方正是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文化要素的影响,牵制着苗族蜡染的产生、生长、开展、蓬勃、传承至今。
2苗族蜡染:制作流程及制作工具在苗族传统蜡染中,正是因为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的地形险拔道路不畅,也正好保存了完好的苗族蜡染制作的流程第一步:先寻找马蓝植物,找到之后摘下马蓝的叶子和茎部,摘下并洗净去除沙子和尘土第二步:找到一口大缸,把洗净的马蓝叶和茎倒在缸里,再注入清水,使其全部浸泡在水里水量最好在叶子的上方5-10厘米位置再参加一定的石灰,然后搅拌均匀,使其完全交融,制成蓝靛泥第三步:蓝靛泥加白酒〔度数较高〕加碱粉发酵制成可以染色的染液,蓝靛颜料制作完成在蜡染制作成品的时候,要熟知并确定要做的款式以及料想的效果,想要到达的程度第一步:先拿出当地自产的白布,保证干净无褶皱,如有问题,可先清洗干净晾干以后,拿熨斗进展烫平第二步:在白色的布料上面用铅笔进展绘制初稿的设计图案,也称打底稿第三步:拿出蜡刀在提早准备好的蜂蜡小锅里面进展蘸蜡并刻画刻画的时候要注意蜡的均匀流淌和蜡刀立起来的其中一头进展从上往下刻画此时需注意蜡刀上面蜡的流淌速度和蜡刀在布上面接触的温度第四步:刻画完之后,布料的反面有浸透的痕迹,布料的正面有凹凸的手感第五步:画好的染布用温水浸泡,水滴干后再拿着刻画完的布料缓缓而均匀的放在蓝靛缸中,进展浸泡30-40分钟。
第六步:捞出来,晾在阴凉通风处〔防止太阳直射〕,晾晒快干的程度第七步:查看颜色,如假设颜色较淡可再染一次〔一般情况染两次,颜色更佳〕第八步:晾晒干了之后放进一个煮锅当中〔最后一直加热升温的锅〕,用木棍进展煮蜡用木棍挑起一角〔有助于热水能全面的浸泡其他三个角和面〕,在煮锅当中进展挑起再放回三四次第九步:从煮锅挑起后放在冷水盆里进展淘洗,洗掉刚刚煮蜡后残留的蜡沫〔可洗两次〕第十步:晾晒在阴凉通风处〔防止太阳直晒〕蜂蜡:也叫黄蜡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这样想留白的地方用蜡封住自然可以成为空白的效果,一般都会采用蜂蜡,有的也会采用白蜡,也称石蜡,也就是类似普通的白蜡烛做成的,一般想要冰裂的效果,会采用白蜡来完成,白蜡的质感凝固之后更脆,易出现裂纹,而冰裂这样的效果就是在制作过程中用易脆裂的白蜡来封底,用力揉搓使其有更多的裂缝,在染制的过程染料能顺其自然的浸透裂缝当中,最终得出冰裂纹路的效果蜂蜡锅:要用可以随时加热的保温锅,因为蜡不热就会凝固,一般温度为60°-70°蜡刀蘸取的蜡温度不宜过高也不易过低,温度过高之后就会直接浸透布料纤维里面侵染到反面温度过低之后就会在非固体非液体中间彷徨,反而不能很好的浸透布料纤维里面,停滞在布料外表的固体达不到防染的效果。
蜡刀:蜡刀不是单纯的刀片,是自制的钢刀片或铜刀片,因为蜡刀的用处非常重要,要能纯熟流畅的画好每一条直线、每一个曲线、每一个圆形蜡刀的形状多半是扇形、斧形、半圆形其中斧头形状的最实用,一边是尖头一边是平头,使用的时候需要把刀从上往下横平着放,刀片立起来从上往下画线平头的多用于画直线,因为接触面积多受力面积较大,因此画线的笔直程度也会增加尖头多用于画曲线和圆形,尖头的受力面积小,在纤维上面遇到的阻力也会变小,因此在画曲线和弧度的时候就会自然顺畅很多蜡刀一般会采用钢片或铜片的材质,最重要的考虑点就是钢片和铜片在受热温度上去之后,降温的时间较长,能有效的防温度下降而造成的蜡凝固状态蜡刀一般是由2-3片铜片组成,一边那么是绑在木棒上面〔也就是笔杆〕,然后用铜丝缠绕进展固定在离蜡刀近的地方一般还需缠上一层绳子或布条,进展隔热防烫手的作用蜡刀三片刀片,两边的刀片是在木棒的外层,中间的刀片那么是镶嵌在木棒中间,这样固定起来形成的小空间那么是用于储藏蜂蜡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蘸完一下要进展蜡刀平放之后的旋转,充分让蜂蜡遍布整个蜡刀蘸一下可以画3-4笔煮蜡锅:如今煮蜡锅一般会采用加热的电锅,或者是烧火的灶台也可以。
在现代生活中,用加热的电锅会更多,也更方便实用煮蜡的时候需要温度持续上升水温的增加,布料上的蜂蜡会渐渐融化假如温度低,那么蜂蜡就会融化不干净,脱落不完全这一步也称为脱蜡3苗族蜡染:图案比照及传说寓意在苗族的蜡染界主要以:丹寨、榕江、安顺、黄平为例,这些地域当地居民的蜡染程度较好,不管从娴熟的工艺还是传承的年限甚至涉及的人群都是较为广泛和成熟的,但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特色在里面,但总体苗族的蜡染图案多是以花鸟、人物、鱼、龙等自然界常见的物体的纹样来表现出对自然界的热爱由于苗人的桔祥物是牛角、住的是吊脚楼,在建筑方面比方风雨桥、鼓楼等都是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休憩、娱乐、聚集场所因此,除了自然界的动植物纹样还有模拟铜鼓上的纹样,比方:铜鼓纹样、云纹、雷纹、同心圆纹、螺旋纹、锯齿纹等较抽象的几何纹样而每个图案纹样都有自己的独特形状和特殊寓意铜鼓纹:寓意太阳花,一种积极向上、英勇乐观、自强不息、欣欣向榮的生活理念铜鼓纹的描绘既能表达出苗人对祖先的敬重之情,又能展示出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圆形的铜鼓纹,里面纹路的庄重和精致,外面光辉四射的积极态度指引苗人走向幸福生活的此岸,是苗人对美妙生活憧憬和追求的表现。
蝴蝶纹:蝴蝶是苗人最崇拜最原始的祖先,在苗族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蝴蝶妈妈是杉木的化身,然后变成蝴蝶,最后蝴蝶生下12个蛋,而这12个蛋最后孵化出猪、马、牛、羊、鱼、龙、虎、鸟、花等一切自然景物〞在苗人思想里面认为是蝴蝶妈妈造就了一切、繁衍了一切因此,对蝴蝶妈妈已经进入了丰富的理想赋予化,不仅仅是蝴蝶,而是像对待祖先一样崇拜和敬重花草纹:花草的运用几乎合适所有的布料和场合花草是热爱生活、顺应自然的走向规律,描绘的花草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见的植物花卉,在田间劳作时可能得到的启发,在山野间看到美丽的野花长相美丽茂盛,就想用蜡笔记录,枝繁叶茂的曲线随意流淌,充满了对生活美妙的享受一般女性和孩子的衣裳上面经常见到花草的图案纹样,因为花草的常见也因为花草的生命力极强穿在孩子身上也有此种寓意在里面鱼纹:鱼纹的寓意那么是子孙繁衍像鱼一样众多,有的鱼的图案上面也有翅膀,是对鱼纹本身的喜欢及神化的过程,也是对以后繁衍子孙后代的表达鶺宇鸟纹:这种鸟是苗族标志性的幸福安康的一种图案,在形状上面,这个鸟和普通的鸟不一样,有着蝴蝶一样的柔美的曲线和鸟冠,尾巴那么是很多条的长长的柔软的美丽尾巴,鶺宇鸟也可以理解为是多种美丽的鸟类的集合体。
是蝴蝶妈妈孵化出12中生物中的一种螺旋纹:是苗族的蜡染中最常用的图案,图案形状虽简单但内容很丰富是贵州蜡染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之一,在丹寨地域螺旋纹又称“涡妥纹〞,它代表的含义是圆圆满满、桔祥如意的含义,涡妥纹一般地域的不同形状和含义也会有略微的区别,涡妥纹一般会8个、12个的排列组合,组合出来的图案是非常整齐而美观的涡妥纹一般会运用在衣服的正前方、正前方〔背部〕、领子处、衣袖上方在重要位置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螺旋纹在苗人眼中是神圣、桔祥、希望的象征,据说在古代苗族祖先战败之后为了安定生活不断迁徙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在河水边的时候看到水纹的荡漾,激起了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终坚持走向了成功所以,螺旋纹的刻画也是对祖先一种缅怀、纪念和敬重总之,苗族蜡染是苗族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传统手工艺,我们需要保护并传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走中的艺术参考文献【1】蔡成琴,张瑞萍,赵晴.纯棉织物的植物靛蓝生态染色[J].印染,2021,〔5〕.【2】淳于步.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贵州少数民族植物染色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