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影史3——意大利电影幻灯片.ppt

50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90124208
  • 上传时间:2019-06-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4.50KB
  • / 5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意大利电影,李 嘉,意大利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攻陷罗马》(1905)是 F.阿尔伯里尼导演的有着许多群众演员的第一部意大利故事片,它重现了1870年的事件 吕基·麦几导演的《庞贝城的末日》(1908)标志着意大利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1910年,帕斯特隆纳导演了一部场面极为庞大的影片《特洛伊的陷落》他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特地制造了城墙和巨大的木马,动员了几百名群众演员,用以陪衬当时被认为最理想的情侣角色玛丽-里奥·塔拉利尼和卡波齐的演出1912年,格佐尼导演的《君往何处去》不惜巨资,摄制了各种豪华场面,如罗马的大火、基督徒被喂狮、御花园里的人灯、罗马皇帝的大宴等等片中暴虐的国王尼禄,以及在浴盆里被割开血管、头戴玫瑰花冠的贝特隆深为观众所欣赏,这部影片到处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 1914年,帕斯特罗纳导演的影片《卡比利亚》是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影片故事非常复杂,镜头剪辑极为巧妙它那种使观众超过时间、空间,恍如置身片中的电影自由表现方法,对以后的格里菲斯也有影响《卡比利亚》建造了一些巨大的布景,这些布景是用木板制成、上面涂石膏的相当庞大的建筑物,并用发亮的石膏板模仿镶嵌的地板,这一方法后来成为了好莱坞大肆模仿的对象。

      《卡比利亚》在摄影场中最早应用了“移动摄影”的方法,摄影机放在一辆车上,对着布景平行地移动摄影,有时在表现一个全景以后,摄影机又转向主人公,用极接近的距离隔离其他景物来拍摄 《卡比利亚》还用了人工灯光以前用来代替阳光的灯光,现在被用于背光摄影和黑白对比的摄影对真实性的注意在这部摄影场布景和天然外景协调地交替出现的影片中,非常显著1914年,尼诺·马尔托格里奥拍摄的《迷失在黑暗中》显示出意大利电影常见的那种现实主义传统 《迷失在黑暗中》为了同时描写社会上的两个阶级,充分运用了以后被格里菲斯大量使用的对比蒙太奇故事是在华伦扎公爵富丽堂皇的府第以及乞丐与穷人所聚居的那不勒斯贫民窟里同时展开的 《迷失在黑暗中》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诞生,很有影响直到今天,它在摄影上的现代性仍令人感到非常惊奇这部影片不仅是格里菲斯的先驱,同时也是苏联电影大师们,特别是普多夫金的先驱从1914年起,浮华剧在意大利的发展超过了大型历史片,由此也开始了电影女明星的时代 卷入战争,美国、德国电影的兴起,电影明星的巨资片酬,以及大量滥片的出现使意大利电影逐步陷入困境 法西斯进军罗马更给予处在临危境地的意大利电影以致命的打击,在此后二十多年中,全世界的银幕上几乎再也看不到曾经占据世界霸主地位的意大利影片。

      新现实主义之前,勃拉塞蒂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为数不多的意大利导演,主要作品有: 《尼禄》(1930) 《1860年》(1933) 《老卫兵》 (1935) 《萨尔瓦特·罗莎情史》(1939) 《云中四部曲》(194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新现实主义在本国的现实主义传统、苏联影片以及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以纪录性的原则,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非职业演员的真实演绎,长镜头和地方方言的大量使用,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鲁西诺·维斯康蒂于1942年摄制的《沉沦》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影片有意把人物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影片真实描写了当时的现实景象,以及意大利人内心的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情感 《沉沦》是维斯康蒂的处女作,接着他又拍摄了《大地在波动》(1947)和《小美女》(1951),真实细致的反映了意大利普通人民的生活鲁西诺·维斯康蒂,之后,他致力于创立一种近似小说的电影叙事风格,拍摄了杰作:《情欲》(1954)《白夜》(1957)和《罗果和他的兄弟们》(1960)。

      从60年代开始,他将镜头转向贵族和上层社会,以其特有的生活阅历,为日趋没落的贵族世界,制作充满矛盾和绝望情调的挽歌,例如:《豹》(1963)、 《大熊星》 (1965)、《被诅咒的人》(1968)、《魂断威尼斯》(1970)、《路德维希》(1972)、《内地家族》(1974) 维斯康蒂的倾向于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罗贝尔托.罗西里尼,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影片的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突破了银幕的老框框,是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 影片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个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后者向他们逐日讲述那些为准备解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他在一无拍片许可、二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拍了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罗西里尼曾是纪录片的制作者,他是由让·雷诺阿训练、培养出来的电影导演 罗西里尼于1946年完成了他的另一部著名影片《游击队》,影片拒绝应用摄制棚、服装、化妆、演员,甚至连剧本也几乎不用罗西里尼、阿米台依和年轻的记者弗德里科·费里尼一起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拍出了一部包括六个电影短篇故事的影片。

      片中的游击队员、修道士、美国兵、平民妇女、擦鞋童等等,都是从兵营、女修道院里或街头拍下来的,这些人在摄影机前重现了他们过去的生活插曲罗西里尼后来还拍摄了《德意志零年》(1948)、《欧洲51年》(1951)、《意大利万岁》(1953) 、 《斯特隆波利火山》(1959)、 《德拉·罗威菜将军》(]959) 和《罗马的夜晚》 (1960)等影片,这些只在电影工作者范围内得到重视的影片,大部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从1964年开始,他转向教育性电视系列片,例如:《铁器时代》(1964)、《路易十四的执政》(1966)、《人为生存而斗争》(1967)、《圣徒传》 (1968)、《苏格拉底》(1970)、《圣阿戈斯蒂诺》(1972)、《小夜曲》(1972)、《笛卡儿》(1974)和《救世主》(1975)维托里奥.德.西卡,德西卡是从40年代起由演员转变为导演的,他的重要作品均由切萨雷.柴伐蒂尼进行编剧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孩子们看着我们》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 《偷自行车的人》( 1948)是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之一故事来自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讲述了一个罗马失业者找到一个必须有辆自行车的工作,当他正在张贴影片海报时,自行车却被人偷走了。

      为找回他糊口的工具,他和自己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足足二十四个小时,仍是一无结果影片是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象的控诉它与《擦鞋童》(1946)、《温别尔托·D》(1952)和《米兰的奇迹》(1951)构成了四部曲 德西卡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天国之门》(1945)、《屋顶》(1956)、《乔恰拉女人》(1960)、《昨天、今天、明天》(1964)、《意大利式结婚》(1965)新现实主义期间的其它名导名作,朱塞佩.德.桑蒂斯:《悲惨的追逐》(1947)、《艰辛的米》(1949)、《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罗马11时》(1952)、《一年长的道路》(1958) 吕奇·藏巴:《升平年代》(1946) 拉都达:《匪徒》(1946)、《外套》(1952)、《城市里的爱情》(1953,负责对安东尼奥尼、利萨尼、马西里、蒂诺·里西和费里尼进行总指导) 卡斯代拉尼:《罗马阳光下》(1947)、《两分钱的希望》(1951),从新现实主义过渡:弗德里科·费里尼,“如果不是电影,我想我会过得更好一些.” 费里尼的影片中虽然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新现实主义的痕迹,但他与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情感、现实和梦想,大量使用离奇的象征和怪诞的场景来营造一种既严肃又诙谐的气氛。

      他的影片有一种强烈的自传性 1950,费里尼与拉都达合作执导了他的处女作《杂技之光》,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一些在城镇中巡回演出的杂耍艺人的悲惨生活 1951年他导演了《白酋长》,描写一个连环故事画的女读者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白酋长,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1953年导演了《浪荡儿》,影片记述了在费里尼家乡里米尼的一帮年轻人,手头上有些零钱,成天在街头游荡,吃喝玩乐,消磨时光 1954年费里尼拍摄了《大路》,影片的情绪很忧郁,描写的是一个粗暴的江湖杂耍大力士和一个头脑简单的流浪女人之间的悲惨遭遇这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确立了他的国际大师地位 1955年的《骗子》,充满了颓废反动意识,故事苦涩辛酸,它以那些棚户居民,一些象狼那样生活和死去的小拐骗手,作为悲惨的主人公 1957年的《卡比里亚之夜》描述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受尽了嘲弄、侮辱和欺骗,她跌跌撞撞的跟随着一抹曙光回家,正在她茫然无助的时候,她的身边出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她看着他们,本已麻木暗淡的脸又泛起了希望的微笑并跳起了舞蹈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转过身来,面对镜头,看了好几眼这几眼已成为影史的经典镜头1960年的《甜蜜生活》,描述的是由马斯楚安尼饰演的花边新闻记者,混迹于明星和富豪们的生活圈子当中,目击了这些上流寄生虫们的虚浮、堕落和丑闻。

      他空虚,恶心,但是也无力自拔,因为他本身也是其中的参加者和同谋影片中那骄奢淫逸的场面和光怪陆离的段落,引起了罗马教堂和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即使是一些费里尼的支持者也认为他的电影已经离开了底层人民,用华而不实的奢靡场景铺陈着上流社会的颓废 1962年,费里尼拍摄了《三艳嬉春》中的一段,即“安东尼博士的诱惑” ,这也是费里尼的第一部彩色片另两段分别由德西卡和维斯康蒂导演1963年费里尼拍摄了轰动影坛的代表作《八又二分之一》,该片是费里尼转型表现人内心现实的标志 影片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苦苦挣扎影片大量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巧,将象征、闪回、幻想和梦境大量穿插在电影里,各个段落以超现实的方式拼贴组合, 似真似幻, 难以区分 《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和转折点1965年,费里尼拍摄了另一部自传性很强的《朱丽叶与魔鬼》,影片过分追求神秘主义的梦境空间,在影片里极尽详能的描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女人遭到丈夫的欺骗,精神迷惘,陷于离奇古怪的幻觉,最后终于清醒的故事 1968年,费里尼拍摄了《死亡精灵》中的一段“该死的托比”。

      之后,费里尼陆续拍摄了《爱情神话》(1969)、《小丑》(1970)、《罗马风情画》(1972)、 《阿玛柯德》(1973)、 《卡萨诺瓦》(1976)、 《乐队排演》(1978)、《女人城》(1980)、《大海航行》(1983)、《舞国》(1986)、《采访:剪贴簿》(1987)、《月亮之声》(1989)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不注重情节、因果关系和戏剧冲突,他关心的是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感受到的气氛和情调 他认为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贫困,而是因为上帝不存在所导致的孤独和心灵空虚 他故意让影片的节奏与生活中的变化相一致,以突出生活本身的拖沓和迟钝,他善于利用建筑物、开阔地和自然风景来刻画人在特定气氛中的情感状态 他的典型构图是两个彼此不看着对方的人在谈话,以此来强调交流的困难从新现实主义过渡: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于1950年导演了自己的处女长片《某种爱的纪录》,他的早期作品尽管已经带有其标签的主题和风格,但反响平平,直到1955年的《女友》才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随后的《喊叫》( 1957)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1960年的《奇遇》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该片与另外两部影片《夜》(1960)、《蚀》(1962)并称为“人类感情三部曲”,均为着力描述中产阶级空虚的感情世界 。

      1964年,他执导了他的首部彩色片《红色沙漠》并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影片创造性的运用色彩来传达人物情绪,凝造影片氛围有评论家称《红色沙漠》是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