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ppt
96页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3-3 政治历史地理,一、城市的产生,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何时以下两种说法: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史记·封禅书》有载:“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 “黄帝筑邑,造五城”(《史记·轩辕本纪》)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城百步”(《汉书·食货志》),一说起源于夏鲧时期,《吕氏春秋.君守》:“夏鲧作城”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工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佼心” 《吴越春秋》云:“鲧筑城以围君,造郭以居民 《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引《博物志》说:“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日本学者狩野千秋在其所著《马雅的神殿城市》,(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古代文明之谜及发现》,之六《巨大遗迹》)一文中,综合过去西欧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意见, 把古代城市形成的条件,归纳为下列七个方面: 一、最原始的国家组织与王权的确立; 二,稠密的人口; 三,社会阶级的分化与职业的专业化; 四,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建造; 五,文字、金属器的发明与科学技木的发达; 六,由于剩余物质的生产而出现了有余暇从事知识性的话动; 七,工商业与贸易组织的发达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一大部分是聚落逐浙扩大的结果。
这当然是与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例如,在中原地区的坦荡太平原上,崛起于冲积层上的孤立丘阜,由于在燃料、饮水、背风向阳和防守等方面部处于有利地位,因而常常成为建立聚落的理想地址 这类聚落,以后有许多就发展成为城邑聚落,一般来讲,聚落是指村落或人们聚居的场所,而聚落考古则是一种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田野考古作业和研究的方法[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J].文物,1997,(6).],通常被视为社会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研究社会组织结构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城或城市无疑都应是聚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形态和高级形式,或被纳入聚落的“次生形态”范畴城址肇始期和兴盛期,迄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已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发现了50余座史前城址 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最新发掘成果已经把夯筑城址的出现时间提早到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大溪文化早期[5], 河南郑州西山遗址中也发现有公元前3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城址[6] 不过,史前城址的普及似是在稍后的龙山时代才初步得以实现,因为大量史前城址属于龙山时代看来,目前发现的史前城址至少可以分为肇始期和兴盛期两个阶段,龙山时代当属兴盛期铜川黄堡镇瓦窑沟遗址东北部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圆形小环壕,直径约25、周长约70余米,深和宽均不足2米,西部留有一宽约3米的通道。
环壕内的主要遗迹是2座小孩竖穴土坑墓及9座小孩瓮棺葬等,其中2座小孩墓的随葬品丰厚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的成人墓若确如发掘者所推测的那样,这或是一处专门为小孩设置的墓地,其周围的小围沟应是这一特殊墓区的专用环壕,陕西合阳吴家营遗址半坡类型后段聚落遗存中就发现有两条基本平行的壕沟,间距约在1米~5米,其间不大可能存在同时也没有发现居住性房屋建筑遗迹,环壕遗址,环壕聚落演变为夯筑或石砌城墙,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环壕聚落已普遍地存在于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条件的成熟,环壕聚落中挖沟堆土所致土垄式围墙或栅栏类辅助性防御设施逐渐演变为夯筑或石砌城墙然而,环壕聚落并未因夯筑或石砌城址的出现而立即消失事实上,环壕聚落作为一种聚落形态,直到商周乃至更晚的历史时期依然存在如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调查发现的502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中,拥有环壕者约占十分 之一左右,其余为无壕聚落遗址土垄式围墙,另一方面,作为加强壕沟防御性能并可能直接波及史前城址出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人们对修建壕沟挖出土方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讲,在挖出土方没有他用的情况下,与其耗时费力移往他处,倒不如就近堆放,客观上可以发挥甚至取代栅栏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供参考的实例如半坡大围沟内侧口沿水平高度高出外侧1米左右;尉迟寺聚落壕沟内侧深度为3.50米,而外侧仅深1.20米,八十档聚落遗址所谓围墙似乎不具明显的人工夯实痕迹,而且多次疏浚壕沟淤土的行为以及历次疏浚淤土逐次堆于原墙体外侧的现象都说明,人们对壕沟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围墙,而围墙只不过是挖沟清淤堆土的副产品,与夯筑城垣在技术上仅一步之遥,并为夯筑城垣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防御经验借鉴史前城址大小,这些史前城址大都建造在河流附近的阶地或低矮的丘岗、山峁之上,面积有大有小,一般多在数万至30万平方米之间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城址仅城垣所围面积已达120万平方米;若以城外壕沟所围面积计算,则达180万平方米平面形状由以圆形为主 发展演变为以长方形或方形为主,早晚有别,时代较早者一般略呈圆形,如城头山和西山城址; 而龙山时代则多近长方形或方形平粮台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东、南、北三面都发现有城门设施,南门两侧还设有门卫房,南门和东门下埋设有陶质地下排水管道; 城内建筑比较考究且有规模较大的夯土高台建筑,并发现有陶窑和炼铜残迹 可见它不仅是一个防御性能严密的军事堡垒,更应是贵族和高级手工业者的日常住地。
夯土高台建筑,新石器时代各聚落遗址中普遍存在的大型地面式房屋建筑,在龙山时代城址中多演变成夯土高台建筑,更加显示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现象充分表明集团首领与一般成员间的社会距离在不断扩大,反映出集团首领的权力和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并已体现在聚落形态上同时反映出社会集团内部阶层分化,社会集团内部阶层分化,社会集团内部阶层分化在各个聚落遗址的墓葬中也明显有所体现 自仰韶文化时期以来尤其是在龙山时代,聚落墓地中各类墓葬的差别愈来愈显著,其中绝大多数大、中型墓葬(多是男性)都随葬有斧钺等武器 这也说明当时所分化出的贵族阶层当是以军事贵族占主导地位的,进而形成了以军事贵族为核心的王权社会的政治结构特征王城岗城址,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虽说规模不大,现存面积仅约1万平方米左右,但东城基本已被河流或山洪冲毁就西城的情况来看,城内与城垣同期的遗迹主要是近百座圆形灰坑,原当为窖穴;其间还有大面积的空地,可作为晒场使用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西城最初可能是专门用来储藏的仓储区,即西城原本或为仓城后因东城被毁而使西城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窖穴被废弃填平,并在其上形成了夯土建筑基址等如是,则王城岗城址所具有形成了夯土建筑基址等。
如是,则王城岗城址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亦非一般史前时期的城垣建筑发展趋势,大致可以看出史前时期的城垣建筑在平 面形状上存在着由以圆形为主到以长方形或方形为主,在建筑技术上存在着由夯土堆筑到夯土版筑,在构筑形式上存在着由地面推筑到挖槽筑基的逻辑发展过程陶寺遗址-唐尧禹都,以襄汾为中心,东到冀城,南至峨周岭新绛,西越汾河达吕梁山麓,北达临汾以远,方圆纵横2500平方公里,簇括了临汾、襄汾、翼城、曲沃、侯马、绛县、新绛六七个县市,可见陶寺文化的大小遗址正是由当时氏族部落点面组成这个联盟实体的墓础那么由此也可见这个联盟实体在出现时已有了国家的一定区域而陶寺遗址的规模已具有或形成控制整个文化区居民的(政权)中心性质 从历史时期两周墓葬制度看陶寺墓地当为陶唐氏部落联盟的属性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孟子·万童章句上)陶寺遗址,20世纪70年代末,在晋南襄汾东北约7.5公里的陶寺村发现了陶寺龙山文化遗址该龙山文化目前考古界称夕为中原龙山文化,其考古资料于1980年报道问世 其相对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临汾盆地六县遗址,陶寺文化的遗址经多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多集中分布于晋南汾河流城下游的临汾盆地周围.就目前发现的遗址看.已有80余处。
其分布范围以塔儿山为中心.扩散辐射于汾、浍交汇地带的临汾、襄汾、曲沃、侯马、翼城、新绛等地纵横2500平方公里. 此范围内.又有两片密集区:一片分布在塔儿山西北面,通汾河至吕粱山东,一片分布在塔儿山东南至绛山之间的滏 (fu) 河、浍河沿岸每片各有陶寺文化类型遗址约30余处 两片中的遗址面积大小不一一般约在一万至几万平方米,几处特大的遗址的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陶寺遗址便是其中的一处,面积达430万平方米在该遗址的东南隅还有一处墓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耒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微禹,吾其鱼乎!” ——《左传·昭公元年》,大禹治水,,陶寺遗址的墓地,陶寺遗址的墓地,位于遗址的东南角,面容4万平方米墓地的使用时间与居住址相始终,历时约近八九百年其内容和埋葬情形,在已发掘的5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大小不一形制不间的墓葬共1300余座据估计这处墓地原有墓葬当在1万座以上公共墓葬-家族墓葬-城市墓葬) 陶寺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别,错落有致,表明它应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不同氏族的共同墓地,这一现象说明陶寺遗址的性质。
当是氏族部落的联盟中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陶寺墓地发现的9座大墓,均为男性.,陶寺遗址,遗址的年代,其时间跨度很长,上下近 千年,大致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其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中期相当于历史传说的陶唐、虞舜,而晚期则为夏族夏后氏时期-尧舜禹玉钺,玉钺,褐绿色,刃部很钝,没有使用痕迹可见它当是一种氏族酋长、族长或“王”者显示权威的兵器《史记·周本纪》:“周伐紂,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因此,陶寺墓中以玉钺随葬,表明死者的身份具有很高的权威,我们由其图象看出蟠龙 的须似鳄,身似蛇,角似羊角口衔枝叉物似鸟类的羽毛所以总休形象是一条非现实的爬行动物,像是由鳄、蛇、羊、鸟等动物的局部象形所拼凑组成的复合体龙盘,其性质与含义.是综合这一地区及其周围氏族所崇拜的几种动物、而形成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的共同族徽或曰古国联合体的共同图腾即为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共同敬仰的“神祗”,因为,据历史文献记载表明.陶唐氏的尧部落,有虞氏的舜部落和夏后氏鲧部落都崇拜龙腾,均把龙作为敬奉的神袄陶寺文化的龙盘,与闻喜县上郭村的西周龙盘,在对龙的构图或描绘龙身躯干的画法上,均画出双行两道连续的鱼鳞纹。
两相比较,图象惊人地相似. 这无疑说明春秋时期晋人反映或美化人们生活的绘画技术在题材和构思等方面与其地陶寺文化以来的画技、画风是一脉相承的陶寺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铜铃或铜铎,是一件工艺复杂的迄今年代最早的复合范的大型铜器由于它是合范铸造,表明陶寺铜器由来有时,是其在早期就已出现的佐证所以我们说陶寺文化的社会已进人了文明古国,铜器就是一个 时代的标志石罄,陶寺大型墓中出土的特磐,均系石灰岩打制而成,上端有悬系的穿孔,呈长条三角形,通长95厘米作为随葬品,它的出现是很意义的,首先它发生在中国历史的初期,为氏族联盟首长礼教和指挥族人的礼乐器 《尚书.舜典》:“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 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可知石磐又是祭器,也是指挥作战的特殊工具,是“王”权的象征双耳土鼓桶形鼓肚,绳纹,通高83.6厘米这种乐器据目前考古资料表明,它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的文化中,可能最初为陶唐氏所发明鼍(tuo)鼓,陶寺5座大墓中出土的鼍鼓,均系鳄鱼皮蒙鼓,鼓身为挖空树千,竖立呈桶形,外表彩绘花纹,通高1米许,上下口径43-57厘米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从灵之鼓与陶唐氏之舞,上下联文,可证同时文献中也生动地描述了陶寺出土的鼍鼓和土鼓是远古部落联盟时代先民们集体欢乐歌舞的打击乐器鼍鼓也是王者权威的象征物和庄严神圣的礼乐或祭器 例如《邵钟》铭日:“大钟既具,玉嚻鼍鼓”《诗·大雅·灵台》云:“于论鼓钟,于乐辟雍,鼍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