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大建筑变迁.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59781584
  • 上传时间:2023-03-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0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如歌岁月中的灰色调明亮 中央民族大学建筑变迁文/韩俊飞追溯时光六十余年,一队人马打延安走来,从国子监到北京西郊,1950年 开始筹划,1952年夏季中央民族大学现址新校舍的主体工程完工,红柱灰墙瓦 盖的经典建筑群落开始承载这一方的庄重与灵动据说民大校区的主要规划者是梁思成先生,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张济生先生融 贯梁思成先生的风格参与了建筑的设计工作民大的总体格局早在五十年代建设 之初就已形成,几十年中一些新老建筑起起落落,但由正向道路切割出的整体布 局基本如初诞生于50年代初期的民大早期规划蓝图在面积和格局上都非常让人憧憬, 只是历史常常会在沧海桑田的蹉跎之中留下一声轻微的叹息,以供后来人想象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中央政府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中央民族 学院新校园的顺利兴建在民大的高层建筑落成之前,这一片并不大的土地上显 得格外宁静、古朴,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是民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的一 段时期,老建筑翻修焕发生机,新建筑拔地而起走进民大人的学习和生活学校 现占地3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风度云度其辉不减 今日民大老建筑六十载的寒来暑往,民大这片土地上演绎了怎样的故事,灰砖青瓦、画梁红 柱的老房子是静默的忠实观众,时光迈着沉着的步子画出老树安详的年轮,也在 磨砖对缝的墙壁上书写着沧桑,而今天我们所仰望的,不是一棵老树、一栋老建 筑的空间高度,而是时间里积淀起的怀念,那是一份厚重,那是我们为之骄傲的 历史。

      六十年前的荒草地上,丹楹刻桷的大礼堂如棋盘格局上至关重要的一点,落 子即迸发出俯射全局的光辉现在依然保留在民大校园中的老建筑以中轴线中心 点的大礼堂为代表,同时还有2号学生公寓(曾用名为9号楼)、3号学生公寓 (曾用名为12号楼)、2号办公楼(曾用名为研究楼)、3号办公楼(曾用名为行 政楼)、6号办公楼、14号教工宿舍(曾命名为宿舍四)、15号教工宿舍(曾命 名为宿舍二)、16号教学楼(曾用名为教室一)以及18号教学楼(文艺楼)除 3号学生公寓和6号办公楼建成时间稍晚些外,上述的其他建筑均于1951年到 1954年之间落成,这些民大现址上的第一批建筑秉承了梁思成先生一贯的新古 典主义风格,既是中国传统的,又是属于曾经那个时代的从五十年代到今天,这些逐渐年老的建筑在外观上的变化并不大,2008年, 学校对2、3、9、16、18号楼原建筑的彩画进行了重新彩绘,建筑内部的设施一 直在不断更新大礼堂于2007年完成了装修工程,室内装饰柱子外包大理石, 内墙以木质吸音板为主,大厅地面铺制木质地板,前厅为石材铺装,音响、灯光、 消防、排风、采暖、电气等职能实施设备齐全,礼堂外部也进行了翻修,原建筑 彩画进行了重新的彩绘粉饰,使其典雅古朴的风格焕发新彩。

      建于1953年的18号教学楼(音乐与舞蹈学院用楼)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幢老 建筑,飞檐反宇的彩色大屋顶,在绿荫和阳光的辉映下静守着一处古朴与灵动合 奏的美同样建成于1953年的现2号办公楼在文革前作为民族研究所及研究部 用楼,民族研究所于文革后搬到现所在地,也就是同样建成于50年代,具有苏 式风格的现6号办公楼,文革前6号办公楼曾是历史系用楼同现学生三号公寓 (现为研究生宿舍)风格一致的6号楼是民大学生很少涉足的地方,因为这里的 一些似乎都是“老”的,建筑是老的、房子里面有着比较年老的工作人员、存在 着与久远年代相关的研究内容 1954年建成的2号学生公寓是民大目前历 史最悠久的学生住所,其外在整体构造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只是现在的灰墙不是 曾经磨砖对缝的青砖而是近年来翻修时刷的灰色油漆,内部厚重的防盗铁门、地 板砖、白框的玻璃窗标志了时代的变迁,而半个多世纪的沧桑感还是溶解在空气 中,时刻可以呼吸到经年累月的久远气息坐视一处几异其容 校门变迁民大的正门在位置上一直没有变动,从建校伊始就在今天的这个方位最初 的正门只是两根柱子和写着“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研究所”的牌子在撑着 门面,牌子上的字是仿宋体的,后来收集了毛主席的字写在上面。

      从老照片中追 寻六十年前的光影可以发现,当时进校门后前方不远是一座塔,塔不是很高,以 至于一些老教工回忆起来都不确定是不是该称呼它为塔,其位置在今天中主楼的 地方,塔后有毛主席的题词,“中国各民族团结万岁”,塔周围是花坛,塔后还有 一面被称为“语录板”的墙,是文革的产物,这一处的历史景观随着中主楼的奠 基而永远消失了,当时从校门到塔之间的笔直的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林木,静 谧的氛围从黑白的光影中弥散开来,那一份浓郁的宁静呼之欲出,却又相隔了几 十年的物换星移90年代,民大重修了校门,2000年重修了校牌,由江泽民主席题写校名, 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学校正门民大的小东门是民大学子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校门民大初建时,小东门的大 小与正门相当,同样由两根柱子标志出的一条宽阔的道路直通到家属院,也就是 曾经的小东院1954年,中央民族歌舞团从我校分立出去,在修建围墙时小东 门被占去了一半的宽度,但依旧可任一辆卡车自在同行,2001年体育场扩建, 小东门的道路被压缩成了现在的宽度,虽然小东门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形却越来越 小,可毕竟民大学子拥有了更宽阔的运动场地去释放青春的活力民大西门外有一条热闹的街,因此西门也是人流量很大的地方,这么多年来, 西门的位置和大小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被粗略的涂抹了一些现代的痕迹而已。

      筑时代新章纳万千学子一一民大现代建筑在民大的校园内,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之后,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 期的中慧楼(曾用命为中主楼)、南睿楼(曾用名为南主楼)、北智楼(曾用名为 北主楼)曾是民大最高的建筑物,南睿楼的所在地曾经是单车棚,北智楼是在交 通运输服务部的旧址上建造的后来南睿、北智的东侧又兴建了南配楼及北配楼, 现外包用于商业用途这一组建筑的兴建前前后后进行了四年,由于施工,当时 的正门不能用于校内人员的通行,在今天操场位置临街的一侧开了临时的通道, 四年正好是本科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时光,那一届的学生曾经开玩笑说,来民大读 书四年,从来都没有从正门出入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中慧楼门庭景是1995年修 建完成的,曾经的中主楼是“绿色上衣”的建筑目前用于男生寝室的6号学生公寓(曾用名为8号楼)、7号学生公寓(曾 用名为7号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7号学生公寓于1993年进行了扩建,也 是民大使用时间比较长的建筑,近些年进行了内部翻修,环境改善了很多在修 建这两栋学生住宿楼前,这一块地方并没有其他建筑,在老地图上可以看出,这 一块地是空着的,但实际上,这里曾由荒地被开发成果园,不知如今住在这两栋 楼里的同学午夜梦回时,是否可以嗅到遥远时光里的桃果芳香。

      顺着6号、7号公寓再往北些,现在是洗衣店、锅炉房、浴室等与生活密切 相关的区域,而在八九十年代,这里是堆放煤的用地开水房、浴室、理发店则 在今天学生4号、5号公寓及其间小花园的地方,再向前追溯历史,4号学生公 寓(曾用名为27号楼)所在地是卖东西的合作社、5号学生公寓(曾用名为26 号楼)所在地是仓库兴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还有与18号教学楼隔路相望的美术学院用楼, 其特色鲜明的红砖墙体凝固着独特的艺术特色,这座楼开工于1997年11月,至 1998年8月竣工,是民大比较年轻的建筑,其一层的大厅常常有美术学院同学 们的作品展,民族与时尚、青春与沉思在这里交汇展现18号教学楼的北面依次是变电室和青年公寓以及23号教职工宿舍本世纪 初依旧被称为“小东院”的地方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的“小东院”由平房和工 棚组成,一些青年教师住在这里,21世纪初兴建23号教职工宿舍时,修建了一 些供建筑工人暂住的工棚以及存放建材的仓库,其间还有一个食堂,音乐学院曾 将一些平房改造为琴房我们今天在这块地方已经看不出半点曾经“小东院”的 痕迹了民大修建高层建筑的开端始于现图书馆,开工于2001年6月,于2003年5 月竣工,建筑面积为24500 mT5/-2层,内部智能化设施先进,藏书共198万余 册,其中纸质图书150万余册,“图书馆”三个流金大字是费孝通先生的墨宝。

      现图书馆建成后,毗邻的原图书馆用楼成了民族博物馆的新址2003年12月到2005年7月,现女生一号公寓楼(曾用名为28号楼)竣工, 目前楼内住着近6000名女生,一号楼的一、二层分别是学生4号、2号食堂, 三层是校团委、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校级学生组织的办公区域及活动室在 修建一号女生楼前,这一片地方是两层的建筑群落,包括两个食堂、长安食府、 印刷厂和一排卖饭的窗口,这里的食堂和现在清真食堂所在地的两个修建于 1951年的一食堂和二食堂,加上几个饭店,构成了颇有名气的“民大美食街”如今的文化楼所在地是民大建筑变迁次数最多的地方最早是食堂,1951 年开始修建图书馆,当时的格局是图书馆与现在的2号学生公寓正对,图书馆的 左前方是医务室,右前方是陈列室,陈列室里摆放了一些民族服饰,也就是如今 民族博物馆的前身,这一组建筑都是一层的平房60年代,图书馆迁至如今民 族博物馆的位置,民族服饰陈列室占据了曾经的图书馆用房,成为民族博物馆 1978年医务室在今天民大校医院所在地上兴建,原医务室空出的房子供博物馆 陈列展品现校医院所在地曾经是一片菜园,菜园后面有一个疗养所,后来疗养 所的房子被拆除了,如今的校医院是1980年进行扩建后的规模。

      2004年3月4 日,由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施工的面积为42128 mT4/-1层,高59.4米的文华楼开工,到2005年12月17日竣工,一座民大地 标性的建筑物开始成为学生们主要的学习场所位于文化楼东侧的学生8号公寓竣工于2004年9月,是在曾经的5号楼址 上兴建的,消失了的5号楼也是建于民大早期的老建筑8号学生公寓内部宿舍 的规格不算大,但设施齐全,是民大条件很好的学生住所有很多已经毕业的学 长很怀念民大的4号楼,这是一座在2005年夏天被拆除的建于50年代初期的两 层宿舍楼,现4号楼的原址上是位于8号学生公寓前的小广场2005年11月开工,建成于2007年7月的理工楼为近些年民大建筑的新增 与改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点理工楼建筑面积39858 mT5/-2层,高59.7米,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内设中央空调、直饮水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视、电 话、网络、安防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独立的配电系统等,完善的教学、实验 设备为我校的理工科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位于11号藏医研究院西侧的 理工楼所在地曾经是与现16号美术学院教学楼隔空南北对应的教室三,是两层 的老建筑,作为教学楼被使用过多年,直到成为危房被拆除。

      现11号藏医研究 院的外形本来与2号女生宿舍楼相像,但为了给理工楼的建设腾出空间,11号 楼的西翼被拆除,称为了现在这种看上去有些怪的外观不见昨日风起尘飞扬 逐渐完善的运动场民大学生的主要运动场所大操场也是几经变迁上世纪50年代,我们平整 了菜地作为现操场的前身,只有田径场,田径场外有围墙,围墙边有很多杨树, 外面是京颐公路,此后很长时间体育器材室都是处于现观礼台位置的平房,一些 商户也在里面做生意操场的首次整修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田径场向内移 了很多,空出的空间贡献给了中关村南大街的绿化带新世纪来临之际大操场进 行了改造,于2001年2月完成,田径场再次内移,腾出一条狭长的地带修建了 篮球场和排球场,田径场上修建了塑胶跑道,一层平房的体育器材储藏室被如今 的观礼台所取代,操场周围树起了铁丝网操场南部的小足球场建于2006年,这里曾经是单车棚,在80年代是我校的 交通运输服务部,也就是民院的停车场2000年以后,基于我校进行大规模改 建、扩建的用工需要,在这里建了民工宿舍,2006年,学校拆除了民工宿舍和 交通运输服务部,建了人工草皮的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