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滑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doc
7页2023-2024学年河南省滑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学校_______ 年级_______ 姓名_______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已知一种碳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核外电子数为A.2 B.6 C.8 D.14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取少量液体 C. 加热液体 D. 称取氯化钠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分类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定是混合物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氧化物 D.一定是化合物4.2017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将微小的固态氢置于488万个大气压下,使固体中所有的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制得具有金属性质的金属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氢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金属氢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同C.金属氢不能导电 D.金属氢形成过程中,氢原子核发生了改变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6.镁原子和镁离子相比较,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7.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NaOH B. C.HgO D.8.已知AgNO3在受热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2AgNO3aAg+bX↑+cO2↑。
取AgNO3固体170g,充分加热,使之完全分解,测得产生的银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108g、16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X的化学式是COC.化学方程式中a:c=2:1D.生成X的质量为56g9.关于空气的说法,四位同学说法错误的是A.甲同学: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利用空气可以制造氮肥B.乙同学: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逐渐变软,因为空气中存在水蒸气C.丁同学:空气中存在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D.丙同学: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质量日报关注CO2的排放量10.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漂浮在空中,进入人体肺泡,对健康影响很大PM2.5属于下列空气污染物中的( )A.可吸入颗粒物 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11.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泥沙静置后澄清 B.高粱酿酒 C.铁矿石粉碎 D.石蜡熔化12.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空气 B.氧气 C.矿泉水 D.四氧化三铁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燃烧的实验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物中有_____将内壁涂有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_____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由上述实验可知判断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理由是_____。
14.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1)图I中和图E中仪器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②_____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任写一点)15.小金同学分别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各收集一瓶氧气,然后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发现燃烧现象不同,于是对铁丝燃烧与氧气浓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进行实验)取5根相同的铁丝(直径0.6mm),卷成相同的螺旋状后,分别在氧气体积分数不同集气瓶中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实验次数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现象第一次90%燃烧剧烈,火星四射,燃烧时间长,实验成功第二次80%燃烧现象与90%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实验成功第三次70%燃烧比80%的弱,燃烧时间比80%的短,实验成功第四次60%燃烧比70%的弱,燃烧时间更短,实验成功第五次50%铁丝没有燃烧(1)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2)通过这组探究实验,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
3)要研究铁丝的粗细对燃烧现象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_______A 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B 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C 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反思与评价)对氧气纯度要求较高的实验应采取_____收集氧气16.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1)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2)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3)B和C装置均可制取CO2,与B相比较,C的主要优点是什么?_____(写一点)(4)若收集氢气,请将D图补充完整___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为了减少龋齿,制造口香糖时常用木糖醇(化学式为C5H12O5)代替蔗糖1)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2)木糖醇中氧、氢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保留至0.1%)3)15.2g木糖醇中含有_______g的氧元素18.高温锻烧碳酸钙制取氧化钙固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将20gCaCO3充分高温锻烧后,停止加热直至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1.2g。
请计算:(1)反应所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g;(2)化学反应中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3)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4)碳酸钙中钙、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5)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6)20g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19.(10分)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经“捕捉”的CO2可用于生产甲醇等产品1)大量排放CO2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检验经除尘后的烟道气中含有CO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用“捕提”的CO2生产甲醇(CH3OH),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①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②分析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20.(12分)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一)在农村人们常常饮用河水,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一般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河水→A(加入明矾)→B(沉淀)→C(过滤)→D(加入漂白粉)→净水(1)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4)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__)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高于滤纸边缘(5)加入漂白粉可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
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二)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1)如图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 _______________(填“1”或“2”)2)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________)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3)该反应属于_________ (填基本反应类型),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4)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_______________ 组成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B2、A3、A4、A5、D6、D7、C8、C9、D10、A11、B12、B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水蒸气;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14、烧杯 试管 对比 C中酚酞变红的快,B中酚酞变红的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有利于环境保护 15、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在O2浓度大于50%时,O2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这种铁丝在O2浓度低于50%时不燃烧 C 排水法 16、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152; 20:3; 39.5%; 8; 18、8.8 100:56:44(或25:14:11) 100 5:6 48% 9.6g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19、温室效应 CO2+Ca(OH)2==CaCO3↓+H2O 乙 1:3 20、吸附悬浮的杂质,使杂质沉降 混合物 水中还有很多可溶性物质存在 煮沸 D +1 2 A 分解反应 氢元素和氧元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