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方言文化.docx
20页泉州方言文化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隶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闽语,历史上 曾经是闽南方言的代表闽南最早的地方戏剧种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 标准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秦汉、晋唐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 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 活化石"泉州方言的使用范围覆盖泉州地区全境,包括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 区、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和清濛科技工业区等县 (市、区、管委会),使用人口700多万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泉州方言也流播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 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台湾岛和香港、澳门地区泉州方言语音上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一部分变为送气清音,一部分变为 不送气清音;古非组字常读为双唇音,p ,或,ph,;古知组字常读为舌尖塞音,t , 或,th 有,-m ,、,-n ,、,-ng ,二个鼻音韵尾和,-p ,、,-t ,、,-k ,、, -,,四个塞音韵尾;声调一般有7个,上声分阴阳,完整保留着古代的入声;有复杂 的文白读现象,文读和白读各成系统词汇上的主要特点是保存了不少古语词,如:汝(你)、伊(他)、箸(筷子)、鼎 (锅)、走(跑)、食(吃)、历日(日历)、鸡母(母鸡)、人客(客人)等。
台湾话主要分布于台湾省北部、西部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使用人口1200 万左右台湾话又有“泉州腔”、“漳州腔”的差别,它们分别来源于福建闽南方 言的“泉州音”和“漳州音”但“泉州腔”略占优势,这是因为公元1661年从 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左右将士也多是泉州人在 初期移居台湾的闽南人中,也以泉州人为多泉州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根据闽台族谱的记载,宋元时期就已经有闽粤 人移居台湾明末郑芝龙开发台湾,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移居人数更是大增在 祖国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中,历来以福建人居多;福建人之中,又以泉州、漳州二府 各县为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 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据 1926年的调查,全台湾 汉族居民共三百七十五万一千人,祖籍福建者达三百一十万,占 83%强其中祖籍 泉州府各县的占44.8%,漳州府各县的占 35.1%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话人口的比 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 12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 80,闽 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台湾话内部至今仍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分其中的“泉州 腔”即直接源于泉州话。
泉州话与台湾话的一致性相当突出:语音方面都具有“声 母简单、韵母复杂、声调繁多”的特点;词汇方面,方言基本词几乎完全一样;语法 方面也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如泉州、台湾两地都把“公鸡”、“母猪”说成“鸡 角”、“猪母”,语素的顺序与普通话正好相反一、泉州方言的地位1、闽南方言早期的代表 泉州方言(即泉州话)分布在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晋江、南安、石狮、惠 安、安溪、永春、德化和金门等 11个县(市、区),其使用人口达 640 多万人泉 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 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 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 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 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 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泉州是闽 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
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 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 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缎 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泉州的主导地位使 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地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 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 20 世 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 间的韵书《彚音妙悟》(此书主要用于闽南方言先发音后查字,有五十韵母,十五 切音,八个声调,有音有字的有简单解释,有音无字的打圈)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 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正所谓有“半漳半泉厦门腔”鸦片战争 之后,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从而逐渐成为闽南 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 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2、泉州地方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 人类之所以有文化,而其他动物没有文化,其原因除脑力发展的差异外,便是 语言能力的具备。
可以说,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 正是借助于语言的传播而获得积淀,泉州方言,作为泉州地区人民重要的交际工 具,为泉州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独具特色的泉州地方文化的创立、丰富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泉州文化的向外传播起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可以这 么说,泉州方言一直伴随着泉州人民的实践活动,凝聚着泉州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研究泉州方言,可以从中窥见泉州地方文化别具一格的特色,领略泉州这块热 土的历史文化风采单从 “鼎”、“墟”、“甘仔得”这三个泉州方言词中,我 们就可以观察到泉州人文历史等诸多现象鼎”在秦汉之前是全国通用的烧饭做 菜的炊具其后中原汉人南下把这个词带到南方,至今还保留在泉州方言中而北 方人在秦汉之后已改称"鼎"为"镬""镬"这个词南渡进入吴语区之后,北方话又用 "锅"来取代"镬"这一名词然而泉州方言在形成之后,其基本词"鼎"就不再发生更 替从同一炊具由北到南的不同叫法,隐约可见泉州方言形成的时代"墟"在泉州方言中是"集市"的意思据周振鹤、游汝杰分析,"墟"作"集市"义 是古越语底层词在方言中的遗存今天的壮侗语言仍把集市称为"墟";古代属于古 越语地区的闽、粤,今天的方言保留"呼市为墟"的习惯。
而古汉语中的"墟"本作"虚",是"大 丘"、"故城、废址"的意思,当"墟市"解始于唐宋,是从南方方言的古越语底层词 进入北方古汉语书面语的从"墟"这个词的使用,可知中原汉人南下定居闽、粤时 南北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汉人在定居泉州的过程中,先进的汉语逐渐取代了古闽 越语,而古闽越语中类似"墟"这样的语词就在泉州方言中沉淀下来成为底层成分泉州方言称〃西红柿〃为〃甘仔得〃这种叫法源于菲律宾的他加禄语kamati由 此可以得知泉州的西红柿是从菲律宾等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外来语借词反映了泉州 地区与域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宋以来,泉州经济发展日益鼎盛,海外贸易频繁,域外文化输入泉州,泉州 文化也流向海外,这种文化交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泉州方言中的外 来词和域外语言中的泉州外借词就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体现1、外来词与外来文化泉州方言的外来词从来源看有三个途径:一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二是与东南亚 文化的交流;三是与英美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三种文化交流为泉州文化输入许多新 概念、新事物,同时也带来一批外来词泉州方言的外来词如果从借用的时间看,大概有四个时期;一是汉唐盛大世时 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佛教的传入引起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二是宋元时期泉州港的 崛起,使泉州出现“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局面,泉州与东南 亚文化发生大量的接触和交流;三是晚清到“五四”时期,随着国门的被打开,泉 州也舶来了域外的科学文化;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的 大量传入。
泉州方言的外来词如果从内容看,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 和体育文化等方面我们日常食用的菠菜,旧名菠薐菜泉州话叫“菠伦菜” [po44 lun24 ts'ai41]据《唐会要》说:“太宗时尼婆罗国献菠薐菜,类红蓝,实如疾藜,火 熟之,能益食味说明这种蔬菜是从当时的尼婆罗国输入的菠伦”系源于古 国名palinga(即今尼泊尔)由于菠伦菜是引进的,所以泉州流传这样一句俗 语:“要食着食菠伦,要穿着穿绸裙宋元时期,泉州有数以万计的外侨印度人、波斯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欧洲人相继从海外而来当地人把他们统统称为南海番人,简称“番客” [huan44 ke41]这些番客有的娶本地妇女,所生孩子叫做“半南番"[pua~41 lam24 huan44]蒲寿庚就是半南番之一由于海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泉州人民的足迹遍及东南亚,许多人最终移居海 外这些人被称做“过番” [ke41 huan44]这些过番侨民在侨居地娶女结婚,这 类妇女被称为“番婆” [huan44 po24]泉州港衰微后,南海番人减少,“番客” 一词被转指华侨,而用“番仔”[huan44 a]指称外国人从这个时期开始,泉州方言引进了许多外来词。
例如; 源自印尼-马来亚语:[sap5 bun24](肥皂)语源:sabon 雪文洞葛[t?41 kat5](手杖)语源:tongkat[lui44](铜板、钱)语源:duit镭斟[tsim44](吻)语源:cium巴刹[pa44 sat5](市场)语源:pasar五*忌[g22 k'a44 ki41](街廊)语源:gokhaki加步(棉)[ka44p41(b~124)](木棉)语源:kapok餻啤(ko44 pi44)(咖啡)语源:kopi隆沟[l?24 kau44](阴沟)语源:longkang源自菲律宾他加禄语:帕叟[p 'e41 so](钱)语源:peso甘仔得[kam44 a~ tit5](西红柿)语源 kamati 达马哥[tat24 ba~55 ko44](吕 宋雪茄烟)语源tabako源自近代及现代英语:目(头)[bak24 (t 'au24)](商标)语源mark拾八[sip24 pat5](板手)语源 spanner懊赛[au41 sai](出界、糟)语源outside述[sut24](飞速通过)语源 shoot速[sak5](推)语源 shove禀[pin55](别:动词)语源pin锦[gim55](局:量词)语源game烛龟蜡[tsiak5 ku44 la24](巧克力)语源chocolate(中)巴[(ti?44) pa44](客车)语源 bus 恤(衫)[sut5 (sa~44)](衬 衫)语源shirt的时[tiat5 si24](出租汽车)语源taxi2(外借词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包含着双向性,域外文化对泉州的影响在泉州方言中留下了痕迹;泉 州文化和方言也同样对其他国家有过较大的影响。
这说是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 接触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受惠的--正所谓投桃报李泉州方言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要数“茶” [te24] 了16世纪下半叶,茶叶开始传 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茶”叫tea,法语叫the,德 语叫tee,都源于泉州方言“茶”的读音可见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从泉州海路输入 的另外,俄语的“茶”叫*,是北方方言“茶” [t s'a ]的对音可见文化的交流 与语言的借用往往是同步的英语中有bohea(武夷茶)、pekoe(香红茶)、 oolong(乌龙茶)、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种)等与“茶” 有关的词语,其中bohea、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