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研究.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mg****2
  • 文档编号:122481744
  • 上传时间:2020-03-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上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得最初社会集体形态,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幼儿乐于表现、喜爱活动、兴趣广泛,但在集体生活中却不是很乐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甚至于心理感受,这对幼儿的成长不利,所以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作为研究的核心,在结合家访、与家长交流的基础上,探究家、园联动的结合点,共同培育幼儿积极分享的社会行为由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父母平常忙于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老人精力有限,教育无法到位,大部分幼儿存在分享意识不强,言行表现不一,家园教育不一致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与他人交往,可以通过以校为主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幼儿认识分享行为;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一个分享的情境;同时做好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家长树立榜样,达到家园一致积极地教育幼儿,为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一、研究的缘起1、在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调查时,我记录了以下两个案例:案例一:李想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李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

      老师说:“李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李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李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案例二:小米粒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米粒,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小米粒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米粒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米粒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虽然经过了一年托班和一学期的集体生活,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2、幼儿分享行为问题现状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

      如:在晨间区域活动中,A和B小朋友都在建构区搭房子,A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B小朋友需要一些长条积木,可是没有了,他看到A那里有很多,伸手去拿,A马上护住积木,大声说:“你干什么啊,这是我的积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独占”主体无论是玩具还是食物,孩子都习惯了一个人“享受”,父母和爷爷奶奶总是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拒绝孩子分享的物品由此造成孩子的独占心理,认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另外,由于现在居住环境的变化,居住于楼房的居民与邻里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这无形中减少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从而剥夺了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造成孩子自私的特点家园教育不一致也是幼儿不分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幼儿园老师教育幼儿有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然而,有些家长却不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位家长,她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的:“妈妈给你买的新玩具很贵,你一定要爱护它,不要给小朋友弄坏了于是,幼儿为了不让小朋友弄坏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其他小朋友玩了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的利益,但阻碍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格局已经不允许固守一己,而需要融合,家园共同教育迫在眉睫。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引导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幼儿入园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过老师、家长的引导,已经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识,但经常表现出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给自己分享,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的行为如在课间活动中,有两名幼儿为争抢动物玩偶发生了争执这是我的玩偶,我的,不给你玩其中一名幼儿大声的说着,当老师问他们:“小朋友带了玩具,应该怎样玩呢?”“应该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抢的,要坏掉的两人又同时回答了老师像这样“两面派”的例子出现很多,似乎孩子明白要做到共同分享,但又无法抗拒玩具、食物的诱惑和占有欲在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家长总说孩子什么都不缺,不可能跟别的小朋友抢,但为什么一个不起眼的玩具在幼儿园却成了“香饽饽”呢?1、抓住契机,激发分享意愿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较多,当发生幼儿为争抢互不相让的时候,为了让课程继续进行下去,教师往往考虑到课程的继续开展和课堂的稳定,而采用暂时性的安抚让其中一方退让,并未能从根本上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这就使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的脱节。

      这一“快”一“慢”在无形当中错失了幼儿分享教育引导的良机,片面追求课程操作的顺利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如果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将分享作为幼儿常规进行引导,化“快”为“慢”,在班级中随时随地创设分享情境,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第一意识,通过“慢”教育打牢基础,那么无论在那个环境中,幼儿都会表现出良好的下意识反应所以,幼儿的分享教育“快”不得要让幼儿进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对此,可组织幼儿开展认识班级的活动,让他们认识班上的小朋友、班上的各种物品,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是幼儿园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其次,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玩玩具,发现少了几样;看看书,发现少了几本;遇到这种时候,孩子们是如何解决的呢?相信在没有教育前提下大多数幼儿会为了能占有玩具或图书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儿只会用目光或语言求助于教师的协调少有幼儿会与同伴协商:“我们一起玩(看)吧!”由于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是为最好的教育方法这时老师不妨以一个玩伴的身份向幼儿协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 “你先看,等会儿给我看,好吗?”对于稍大一些的幼儿则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又如美术活动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颜料;滚球游戏时,双方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2、参与情境,体验分享乐趣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具有“相互性”,所谓相互性也可以说是可逆性,即甲对乙的行为,乙也可以以同样的内容或方式反馈给甲,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拥有说某些话、做某些事、以某种方式说话以及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权利这种相互性可以直接导致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则因此,鼓励幼儿自主地与同伴交往也是让幼儿学会分享的好方法例如,本学期我们班举办玩具展览会,让幼儿自带玩具,并与同伴自主交流,想办法怎样能玩到更多更好玩的玩具由于同伴交往中的“相互性”,即当一方不愿意分享时另一方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导致幼儿不修正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而让孩子学会大方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亲眼见证这种品质所以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冰淇淋、把你的围巾给宝宝让他当作超人的披风、问问他你能不能试试他的新帽子等等用分享这个词来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他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感觉、想法、故事)也能够分享最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你在给予、获取、妥协和与他人分享方面的行为。

      3、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在集体活动中可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帮幼儿理解、体验分享的快乐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中,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例如组织幼儿讨论: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幼儿都表示邀请小动物们去家里做客;有的还表示分给小动物吃饼干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小姑娘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4、训练提高,建立分享规则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它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情景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平等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大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的由利益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玩具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

      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从而理解平等分享的意义第二:共同分享现在的家庭往往在孩子生日那天请亲朋好友聚一聚,这其实是一个培养幼儿分享行为良好的载体,应充分加以利用当幼儿提出“生日会”或“节日会餐”的要求时,我们要求幼儿带来的玩具让大家一起玩,带来好吃的东西因应有足够多的数量,在班级为孩子举办“生日蛋糕分享会”,与同伴共享生日蛋糕,大家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品尝蛋糕,一起分享快乐通过活动,让幼儿明白:分享是相互的,你分享了别人的蛋糕,别人也分享了你的蛋糕;你把爱心给了别人,别人也把爱心给了你这样才能达到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的目的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的时候,我们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协调关系,帮助幼儿认同、使用规则第三:轮流分享刚开始使用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叫给幼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