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川教版.doc
22页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 “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1) 、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2) 、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二、教授新课: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 ,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 ,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 ,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 “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诽谤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 )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 “天子”一词由此而来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 复习本课线索、内容课后反思】第12课 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三、教学突破:指导学生读图,找出西域的大致范围、张骞通西域的时间、出发点、最远点、所经国家、主要任务,让重难点知识在一张图上凸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谈话: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
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二、西域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 (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三、张骞出使西域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材68页的内容,了解汉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 (学生阅读找出答案)2、出示张骞头像的投影或者图片,简略告诉学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时间、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有大致了解,并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9页辅栏内容,了解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的危险经历4、简单介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与第一次比较加深印象)四、西域都护府1、向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密切,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进一步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各民族往来频繁,为了保护商旅、管辖西域的政治军事,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都护府的位置,明白其设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结合一系列成果,组织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并分析评价张骞意义:具有开创性,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往来,为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奠定了基础张骞敢为天下先,不辞辛劳,冒着生命的危险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西汉政府交给她的任务,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了解及后来的管辖张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五、本课总结:本课讲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内地与西域的交流,也促进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的史实教学反思】第13课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 “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 (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学生找出来并回答)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
(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1、导入:了解了陆上通道及丝绸之路,接下来了解一下对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们在哪里呢?2、设疑过渡:请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鲜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丝绸之路上那样骑骆驼骑马吧,那当时的人们怎么去的呢?(学生回答:船)同学们说得对,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样的船呢?3、出示东汉陶船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两汉的中日、中朝来往也可以在陆地上开展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勾出主要内容展示东汉疆域图 (学生阅读书74 ——75页的内容)5、导引:观察下这幅图片,找一找东汉的都城洛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6、肯定学生的观察成果,提问: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是东汉光武帝赠了日本列岛南部的委奴国的使节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而这枚金印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
今天老师把这个金印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来看看简略介绍相关故事,可向学生略讲金印上的字体,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四、汉与欧洲的往来以丝绸之路的走向引入再次演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告诉学生,公元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大秦,116年,大秦使者回访东汉 (回忆所学知识,联系课件找出大秦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大秦就是古罗马,而条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湾请学生阅读课文最后部分了解相关知识五、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探讨两汉对外交流的作用与意义教学反思】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谈话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将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讲授新课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1、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2、 曹操势力的膨胀:再读教材,归纳三点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 ,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4、赤壁之战:先请学生一起朗诵曹操诗《龟虽寿》 ,再请一个学生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最后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2、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让学生形成空间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