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教案(1).pdf
15页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教案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文言文,提高记诵古文的能力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体会用词的精当3、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注解理解每一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2、分类整理笔记;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并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复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复习课时:3 课时复习过程:第 一 课 时《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一、词语积累[内集 ]家庭聚会 内, 指家人集, 聚集 [儿女 ]指子侄辈, 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 ]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 ]不久,一会儿 [欣然 ]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 chà )]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 ]不如,比不上 [因 ]由于二、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 :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 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 事、文学、雅量等36 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 ān)疏》中的 “ 言语 ” 一门。
三、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四、阅读探究1. 文中 “ 寒雪 ”“内集 ”“讲论文义 ”“欣然 ”“大笑 ” 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文化气氛浓郁的家庭气氛2. 从上下文看, “ 儿女 ” 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文中 “ 儿女 ” 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 儿女 ” 专指子女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更加赞赏她的才气4. 以 “ 撒盐空中 ” 和“ 柳絮因风起 ” 来比拟 “ 大雪纷纷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第一种意见:“ 撒盐空中 ” 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第二种意见: “ 柳絮因风起 ” 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 柳絮 ” 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 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留有想象空间; 而“ 撒盐空中 ” 仅有物象而无意蕴五、迁移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期行 ]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 正午时分 [舍( shě )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 ]当时的年龄 [戏 ]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 ]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 ]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二)通假字[不]同“ 否” 二、文学常识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 方正 ” 一门三、内容点击《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四、阅读探究1. 陈太丘 “ 期日中, 过中不至 ” ,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 无信 ”“无礼 ” ,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 “ 入门不顾 ” ,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第一种意见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 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第二种意见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 小辫子 ” 不放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五、迁移拓展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意见一 ]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意见二 ]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 王戎识李 ”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 事例吗?㈠ 王冕四岁作画;㈡ 曹植七岁作诗;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㈣ 司马光砸缸第 二 课 时《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 天纵之圣 ” ,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万世师表, 是“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 因材施教 ” 、“ 有教无类 ” 、“ 启发诱导 ” 、“ 温故知新 ” 等等《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 “ 四书五经 ” 二、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 ]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自]从 [(不)知 ](不)了解 [愠( yù n)]生气,发怒[君子 ]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 xǐ 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 wè i)]替,给 [谋]谋划,指 办 事 [ 忠 ] 尽 心 竭 力 [ 交 ] 结 交 , 交 往 [ 信 ] 真 诚 , 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 wǎng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 ( dà i)]有害 [善者 ]指长处 善,好 [从 ]跟从,这里指学习二)通假字[说]通“ 悦” ,愉快 [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三)古今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2)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3)五日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4)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从前三)一词多义(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2)志:吾十又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四)成语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三、阅读探究1. 第一则: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3)“ 有朋自远方来 ” ,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2. 第二则: 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学而》)从曾子 “ 三省 ” 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3.第三则:子曰:“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本章讲的是孔子自己求学与品德修养的提高过程。
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4. 第四则: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 温故 ” 和 “ 知新 ” 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不是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 ” 所以,要 “ 知新 ” , 关键是要独立思考2)“ 温故知新 ” 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汇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5. 第五则: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6.第六则: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雍也》)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7. 第七则: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本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8、第八则: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述而》)本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9、第九则: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本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1)这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2)用一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