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市2010-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pdf
24页扬州市 2010-2020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高标准农田是在现代农业理念的指导下,配套水平较高的农田基础设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高效的农业经营模式等要素的集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基础性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措施扬州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部署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苏政办发 [2009]127 号)文件精神,组织农委、发改委、农业开发、国土、水利、农机、财政等部门,结合宝应、高邮、江都、仪征、邗江五县(市、区)规划资料,编制了扬州市 2010— 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第一章 规划区基本情况一、全市概况扬州地处江淮下游,位于北纬 32° 15′至 33° 25′,东经 119° 01′至 119° 54′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市接壤,东和盐城、泰州市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滁州市交界全市土地总面积 663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 5446 平方公里,水域 1188 平方公里,全市分为里下河(沿湖)、沿江(高沙土)和丘陵三大农区。
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市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宝应与泰州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全市现辖 3 区(广陵、维扬、邗江), 1 县(宝应)和 3 个县级市(仪征、高邮、江都),下设 77个乡(镇)及城区 14 个街道办事处 2009 年,全市总人口 458.8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313.78 万人,农村劳动力 169.2 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 39.67 万人,种植业劳动力 32.75 万人农民人均耕地1.4 亩,农民人均纯收入 8295元扬州市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009 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 405.07 万亩,粮食总产量 282.35 万吨,全市人均占有粮食 615.41公斤;油料种植面积 32.16 万亩,产量 8.29 万吨;高效农(渔)业面积 254 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 70.5 万亩,产量 147 万吨;经济林果种植 7.91 万亩,果品 4.65 万吨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256.42 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 114.71 亿元,林业产值 7.12 亿元,牧业产值 48.12 亿元,渔业产值 73.61 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12.21 亿元。
二、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扬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国家确定的五个 (宝应、 高邮、 江都、 仪征、 邗江) 粮食主产县内进行 按照省政府要求, 经过市、 县两级相关部门对 1998-2009年实施项目区的调研,又经项目区乡镇领导的核实认可,全市五个粮食主产县,现有高标准农田 140.45 万亩,占耕地 30.8%,其中宝应 35.25 万亩,高邮 40.7万亩,江都 32 万亩,仪征 20.4 万亩,邗江 12.1 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相对集中分布在五县(市、区) 63 个乡镇 336 个村表 1-1 扬州市高标准农田现状情况表单位:万亩单 位面积备 注合 计140.45 63 个乡镇, 336个村宝应县35.25 13 个乡镇, 62个村高邮市40.7 21 个乡镇, 110个村江都市32 12 个乡镇, 67个村仪征市20.4 9 个乡镇, 53个村邗江区12.1 8 个乡镇, 44个村现有高标准农田中从事优质粮生产面积 117.45 万亩,种植优质蔬菜面积 11.4 万亩,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高效农业面积 11.6 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83.62%、 8.12%和 8.26%分布在里下河有 89.95 万亩,沿江高沙土 27.5 万亩,丘陵 23万亩,分别占 64.04%、 19.58%、 16.38%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吨粮田,市人民政府(含泰州市)于 1990-1994 年就组织实施了“三个百万亩工程”: 改造百万亩中低产田、建设百万亩吨粮田和开发百万亩非耕地资源,特别是百万亩吨粮田建设和 1991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立项后,有效地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田的高产稳产。
自 199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农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和结构调整力度,有效地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在国家增加千亿斤粮食大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围绕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田间工程及农机服务、万顷良田改造、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建设,为今后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三、高标准农田规划范围根据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全市高标准农田的现状分布,全市 2010— 2020 年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 148.8 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 32.63%,占2020 年基本农田面积 36.79%,在宝应、高邮、江都、仪征、邗江五个粮食主产县(市、区) 50 个乡镇, 431 个村集中投资建设四、规划区自然概况(一)农业气候条件扬州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和内陆性气候的交替影响,季风显著,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无霜期 220 多天,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热水三要素配合较好,七、八、九三个月为光热水的高峰期,可满足粮、棉、油及各种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对农业发展极为有利光热,年日照时数为 2000— 23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47%— 52%,太阳辐射年总量 110— 120 千卡,热量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与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基本一致,均能适应区内各种农作物碳水化合物转化积累的需求,为我市农业生产,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供了优越的热量和光照条件,具有进一步开发农林牧渔生产的潜在优势。
气温, 全市年平均气温 14.1 — 15.1 ℃, 分布趋势是南部高于北部, 西部高于东部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的活动积温为 5250— 5550℃, 稳定通过 10℃的活动积温为 4670— 4840℃,稳定通过 12℃适宜于水稻育秧始期的时间是 4 月中旬初降水,全市雨量充沛,分布较为合理年平均降雨量 1000 毫米左右,年平均雨日 100— 125天,年际间变化较大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 60%集中在六至九月份,七、八两月为降水高峰期,多数年份七月的降水量超过 200 毫米,与水稻需水期十分吻合,有利于发展水稻生产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雨涝、连阴雨、台风、龙卷风、冰雹、低温霜冻等扬州水资源丰富,灌溉有保障干旱对扬州农业生产影响较小,旱年光热条件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作物生长旺盛,旱丰涝欠比较明显涝害对扬州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强降雨或暴雨时,易出现涝渍害,同时地表径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流失;连阴雨伴随着低温,常引起渍害,影响干耕晒垄、养分释放,特别是春季降水超过 250 毫米,雨日 30天以上,三麦易发生渍害减产随着地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增多,给农业生产突发性影响较大。
二)地貌及土壤类型全市境内平原约占 90%,丘陵占 9.4%根据地貌类型,全市分里下河洼地,长江冲积平原和缓岗丘陵三个类型1、里下河洼地由于相对海拔较低,全市东北部称为“里下河洼地”,因地面平坦也称“里下河平原”在我市可分为三种二级地貌类型 1)运西滨湖圩田区,位于京杭运河以西,滨临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分别有宝应、高邮、邗江一些乡镇,地面高程 6— 8米,土壤沙、壤、粘均有分布 2)碟形平原,包括沿运地区,通扬运河以北及串场河西地区,地面高程 3— 4 米,南部和东部由边缘向洼地倾斜土壤从洼地边缘向低洼地区分布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脱潜型水稻土 3)湖荡洼地,主要是高邮、宝应与兴化交界一带,地面高程 2 米上下,河网、湖荡面积较大,分布脱潜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草渣土2、长江冲积平原 包括沿江圩田区及高沙土地区( 1)沿江洼地,为长江近代冲积形成,地貌型态呈现带状平原,地面高程为 2.5 — 3.5 米,土壤质地中壤至重壤,大多为渗育型水稻土 2)高沙平原,为长江古代冲积的带状沙堤,地面高程 4— 6 米,土壤质地较沙,主要土壤类型为灰潮土3、缓岗丘陵由仪征自西向东到邗江及高邮湖边,高程从百余米渐降至七、八米,地势起伏,岗塝冲相间分布。
根据地貌成因和型态特征分为:低丘高岗、平缓岗、低平岗和河套平原受地貌形成条件和人为耕作影响, 全市土壤分为四个类型, 分别是水稻土、 潮土、 黄棕壤、 沼泽土 其中水稻土面积有 359.6 万亩, 占耕地面积 78.24%,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地区;有潮土面积 71.24 万亩,占耕地面积 15.5%,集中在高沙土地区;黄棕壤面积 25.05 万亩,占耕地面积 5.45%,主要分布仪、邗低丘缓岗地区;沼泽土面积 3.72 万亩,占耕地 0.81%,分布低洼湖荡,地下水位高,质地粘重三)耕地生产潜力现状耕地地力是由土壤本身特征、气候、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等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结合我市的自然条件,采用土壤有机质、耕层厚度、 pH 值、坡度、灌溉模数、排涝模数、障碍层出现深度等 14 个指标,对全市不同区域耕地地力综合评价,得出耕地生产潜力由高到低分为 6 个等级一级地耕地面积 23万亩,分布在里下河地区的宝应县、高邮市及江都市一级耕地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二级地耕地面积 72.6 万亩,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地区的宝应、高邮及江都市,沿江圩区的江都、邗江、仪征等市区也有少量分布二级耕地是准高产农田,目前全年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可达 1000— 1150公斤之间。
三级地耕地面积 177.4 万亩,主要分布在里下河的宝应、高邮及江都市,其次在沿江圩区的江都、邗江、仪征市,高沙土、丘陵农业区也有少量分布现在全年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在 800— 1000 公斤之间四级地耕地面积 99.7 万亩,主要分布在里下河,丘陵农业区、其他各区均有分布四级耕地在全市属中产耕地,全年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在 700— 850公斤,需要通过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产量五级地耕地面积 68万亩,主要在高沙土、丘陵农业区,其他各区也有少量分布,五级耕地,在全市属低产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比较大,但难度也大,宜调整种植结构六级耕地面积 18.8 万亩,主要分布丘陵农业区,高沙土,沿江也有少量分布,由于粮食生产潜力低,属于最低产耕地,应因地制宜,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五、规划区社会经济状况规划区 50 个乡镇、 431 个村, 2009 年农村总人口 151.87 万人,农村劳动力 70.17 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的 48.4%、 41.47%规划区现有土地面积 270 万亩,其中耕地 202.87 万亩,占五县(市、区)耕地 44.49% 2009 年规划区粮食总产 16.47 亿公斤,占全市粮食产量 58.33%。
表 1-2 规划区基本情况名 称单位数量1. 行 政 辖 属 县(市、场)个 5 2. 行 政 辖 属 乡(镇)个50 3. 行政村 个431 4. 总人口万人151.87 5. 农业人口万人137.38 6. 农业劳动力万人70.17 7. 土地总面积万亩270 8. 耕地面积万亩202.87 12. 未利用地万亩0.96 13. 粮食总产万公斤164699.96 14. 人 均 年 纯 收入元8240 规划区乡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北向南稍有差异,基本上南部好于北部,东部优于西部,而农业生产水平,则以北部里下河最高宝应县是全国粮食先进县,是国家唯一命名的中国“荷藕之乡”,又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高邮市一直是扬州人均提供商品粮最高的县(市),也是农业产业化条件最好,发展最快,销售收入最高的县(市);江都市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建有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 50%以上,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