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25页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疑古与信古张岱年①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信古的传统孔子自称“信而好古”但是《论语》所载孔子的言论对于古代只讲尧舜禹,对于尧舜以前无所论述孟子“言必称尧舜”,也不讲尧舜以前《周易·系辞》讲到庖牺、神农、黄帝《大戴札记》有《五帝德》篇,司马迁因之作《五帝本纪》,“自黄帝始”后来,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撰写了《补三皇本纪》宋胡宏作《皇王大纪》、罗泌作《路史》,所述上古史都详于《史记》所以顾颉刚先生提出“古史是层累造成的”这确是汉代以后的上古史籍的实际情况层累造成的古史显然是不可信的②但疑古之风不始于顾颉刚清代史学家崔述著《考信录》,凡非儒家经典所载,一概不予置信,已开疑古之风但崔氏仍信儒经顾颉刚更进一步,对于儒家经典亦持怀疑态度,连尧舜禹的传说都推翻了至于伏羲、神农、黄帝,更不在话下了幸而清末发现了殷墟甲骨,使商代史得以肯定下来但夏代史似乎若存若亡了于是中国上古史缩短了近年一些神话学者对古代神话很感兴趣,宁信《山海经》而不信《尚书》,认为尧舜都属于神话而非历史人物了。
③但是,近年考古发掘,发现了前所未见的上古遗迹,证明中国上古时代确属年代久远于是中国上古史又向前推移了④我感到,疑古派对于尧舜禹的怀疑,也有可疑,这可谓对于疑之疑今存先秦古籍中,不仅儒家讲尧舜,墨家、道家以及法家,也都讲尧舜庄子讥议尧舜,但不否认尧舜的存在;韩非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对于儒墨所讲提出怀疑,但没有怀疑尧舜的历史存在,如果尧舜本无其人,何以诸子都信以为真呢?所以,我认为,至少尧舜禹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代学者共信的传说,不是可以随意推翻的⑤清代以来,有学者因为《左传》中没有提到孙武,因而怀疑孙武其人,不承认《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近年银雀山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证明《孙子兵法》确在孙膑之前近年湖北随县又发现曾侯墓编钟,更证明《左传》以及《国语》确实没有记录春秋时代的全部历史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左传》没有孙武就否认孙武其人⑥近几年来,很多人讲“炎黄文化”,在“周易热”中,伏羲更受到尊崇应如何看待关于伏羲、神农、黄帝的传说呢?我认为,应该承认传说与神话的差异神话出于想象或原始迷信,而传说是从远古以来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虽不尽真,亦不尽伪。
关于尧舜禹的传说是先秦诸子所共信的,是不应随意否定的而伏羲、神农、黄帝已成上古时代文明创造者的象征,虽然其详细史迹无从考定,但必有这类文明创造者确是灼然无疑的⑦我们不能回到层累造成的唐宋时代所讲的古史中去,但也应该尊重古代传说的历史价值选自《修辞立其诚:张岱年文化随笔》)材料二:我曾说过,中国现在之史学界有三种趋势,即信古、疑古及释古就中信古一派,与其说是一种趋势,毋宁说是一种抱残守缺的人的残余势力,大概不久即要消灭;即不消灭,对于中国将来的史学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真正的史学家,对于史料,没有不加以审查而即直信其票面价值的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审查史料释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将史料融会贯通就整个的史学说,一个历史的完成,必须经过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两阶段,而且必须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历史方能完成但就一个历史家的工作说,他尽可只作此两阶段中之任何阶段,或任何阶段中之任何部分任何一种的学问,对于一个人,都是太大了一个人只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须如此由此观点看,无论疑古释古,都是中国史学所需要的,这其间无所谓孰轻孰重节选自冯友兰《<古史辨>第六册序》)材料三:近年出土文献增多,学者的研究纠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这是非常应该的,所以决不能轻视出土文献,这是谁都会有的认识。
但是返回去说,或以为仅靠出土文献,就能改写传统的思想史、文化史,这类话语也不太客观毕竟就古代文献的整体而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还是骨干,古代文献的出土总的来说还是偶然现象我们不是说出土文献不重要,《孙膑兵法》的出土就是重大发现近些年接二连三出土的古文献,有些可能不一定出于自然流传的原因,或者价值不高,自然淘汰,而有些价值很高的也偶然失传了不过过分依赖出土文献,以为以后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积累,就能完全改变传统文献的格局,这在现时还很难设想,一般说来也不太可能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注]是绝对正确的,也是应该提倡的,然而当时主要是利用地下出土的文字史料,对考古的实物资料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地下出土的文字史料现在还有限,甲骨文是最大发现,可说是完全改变了商史研究的局面;将来如果还能大宗发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并且也像甲骨文这样的规模,那将又会引起一场史料性上的“革命”,不过这样的发现基本上很难再碰上说到底,古史研究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各种手段都要用,重视考古学自然绝对应该,而文献史学也还要发展照张光直先生所说,就是我们现在能够有幸再发掘出一个像“殷墟”那样的“夏墟”来,也不能完全解决古史上的问题,况且找到如此“夏墟”的希望实在渺茫。
所以传统文献手段该用还得用,不用也不行,而出土文献也是越多越好,并且但愿出土文献能够多多填补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上的缺环节选自《对话:走出“疑古”还是将“疑古”进行到底(上)》)[注]二重证据法:指出土史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参考《五帝德》作《五帝本纪》;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撰《补三皇本纪》:这表明古史有层累造成特点B.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的出土,曾侯墓编钟的发现,为否定部分学者怀疑没有孙武其人的论断提供了有力证据C. 在冯友兰看来,信古无裨于中国史学发展,疑古释古则是中国史学所必需的,审查史料与融会贯通要双管齐下,相互结合D. 古史研究不能依靠传统文献,而要高度重视出土文献,充分利用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填补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上的空白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疑古之风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史学家崔述《考信录》,顾颉刚疑古力度比崔述更甚,他不仅怀疑儒家经典,还推翻了上古帝王的传说B. 传说有别于神话,它是自远古以来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既然先秦诸子都确信尧舜禹的传说,则其真实性与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
C. 就史学家个体而言,想要在疑古、释古,即审查史料、融会贯通两个阶段取得出色成就,是比较困难的,毕竟时间、精力等都有限D. 随着出土古文献的增多与累积,传统文献的格局必将被彻底改变,古史研究领域再次取得类似“殷墟”那样的重大发现是指日可待的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韩非的言论,证明尧舜的存在是可信的,又用“何以诸子都信以为真呢?”这个疑问句加以强调B. 材料一用“必有”“灼然无疑”等词语肯定上古时代存在过伏羲、神农、黄帝这类文明创造者,可见作者立场鲜明C. 材料二褒贬分明地点评了中国史学界信古、疑古、释古三种趋势的利弊,强调中国史学须疑古与释古二者并重D. 材料三援引张光直的观点,意在论证古史研究固然要重视考古学,也不可忽视文献史学,不可轻易弃置传统文献4. 下面这个自然段是从材料一抽出的,应该插入原文哪个位置,才可使行文衔接连贯?通读材料一全文,请简述理由信古,应该有所根据疑古,也应该有一定限度5. 孔子曰:“信而好古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作为历史研究者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左传》《国语》《史记》这类史书。
答案】1. D 2. C 3. C 4. (1)应插入第⑤与第⑥自然段之间2)理由:“信古,应该有所根据疑古,也应该有一定限度这个自然段在文中承上启下,对上文所述的信古传统与疑古流风进行扼要的辩证的总结,呼应标题,申明主旨;同时引出下文如何正确看待关于上古帝王的传说这个问题的论析,强调层累造成的古史固然不可信,但也要尊重古代传说的历史价值 5. 示例:①《左传》《史记》《国语》这类史书是传统史学文献,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值得尊重,不应一律怀疑②这类史书未必非常完整、周详地记载当时的全部历史事实,不可一概信古③要弘扬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将《左传》《史记》《国语》这类传统史学文献与新近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献及实物等相结合,将疑古与释古并用(审查史料与融会贯通并重)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历史研究中信古与疑古、释古的学术观点与方法材料一追溯了疑古与信古的发展历程,强调了传说与历史的界限;材料二由冯友兰强调疑古与释古的必要性,认为信古无助于史学发展;材料三则对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倡导综合利用多学科方法整体讨论观点多元,注重学术严谨性,强调对历史资料的审慎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古史研究不能依靠传统文献”错,根据材料三所述“毕竟就古代文献的整体而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还是骨干,古代文献的出土总的来说还是偶然现象”,以及“传统文献手段该用还得用,不用也不行”等,可以推知,传统文献仍然是古史研究重要支撑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疑古之风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史学家崔述《考信录》”错,原文并未述及由材料一“但疑古之风不始于顾颉刚清代史学家崔述著《考信录》,凡非儒家经典所载,一概不予置信,已开疑古之风但崔氏仍信儒经顾颉刚更进一步,对于儒家经典亦持怀疑态度,连尧舜禹的传说都推翻了”可知,原文只是说“但疑古之风不始于顾颉刚”,并没有说“疑古之风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史学家崔述《考信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B.“则其真实性与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错,这一推论的表述显得武断,夸大其词材料一中仅指出“我认为,至少尧舜禹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代学者共信的传说,不是可以随意推翻的”,以及“传说虽不尽真,亦不尽伪”,表明传说的可信度,但没有否定对其真实性进行质疑的必要性,传说虽然具有一定的可信基础,但依然需要审慎对待,不宜采用绝对化的表述。
D.“传统文献的格局必将被彻底改变,古史研究领域再次取得类似‘殷墟’那样的重大发现是指日可待的”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三中所述“不过过分依赖出土文献,以为以后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积累,就能完全改变传统文献的格局,这在现时还很难设想,一般说来也不太可能”可知,原文说的是“就能完全改变传统文献的格局”,“必将被彻底改变”这一表述太过武断、绝对,而“古史研究领域再次取得类似‘殷墟’那样的重大发现是指日可待的”也与原文相悖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C.“材料二褒贬分明地点评了中国史学界信古、疑古、释古三种趋势的利弊”错,原文并未述及利弊材料二中只是对信古、疑古、释古三种趋势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信古是一种守旧残余势力,对疑古和释古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但并未对其具体利弊进行点评例如,文中指出“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审查史料释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将史料融会贯通”,并未阐述其具体利弊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1)应插入第⑤与第⑥自然段之间2)理由:在材料一中,张岱年的文章自始至终在论述信古与疑古的平衡,“信古,应该有所根据”总结了文章前几段中对信古现象的介绍,如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对古代历史的记录;“疑古,也应该有一定限度”则辩证地指出了顾颉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