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的虚词.docx
13页古汉语虚词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 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 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 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 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 化为“于”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 一致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在、从、 到等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 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 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 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3) 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 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 “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
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 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4) 表示范围,意为“在 之中”,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5) 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郄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今单于新困于汉(《汉书•张骞传》)2、以“以”义同“用”,原是动词,虚化为介词句子中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则“以”为动词;否则,便是介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以,动词,任用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空泛的道理),此谓劳民(奸巧的人)(商君 书农战)——两个"以"皆动词,意义为“凭借/依靠"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洛阳伽蓝记卷一)以,介词句子中谓语动词是“树” 介词“以”的用法围绕一个中心:引入行为、状态的“条件(”包含“背景、原因”)等, 具体可分为以下七种:(1)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手段与依据、条件,可译为“用”、“拿”、“凭借”等。
以”的宾语,可具体、可抽象如: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战国策•楚策》)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史记留侯世家)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韩非子•五蠹》)(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以”可译为“率领”但仍属于介词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3)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相当于“凭着”如: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膑》)(4)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按照”,如: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5)引进行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于”、“在”,例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刘表治水军,蒙冲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赤壁之战》)(6)引进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释]1:不因为自然景物的优美而喜悦,也不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悲伤2:互文见义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欢喜悲哀 “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 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 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 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恒公伐楚》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由“以”构成的“有以”“无以(亡以)”是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不带宾语表示“有 (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例如: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7)引进动作行为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把”。
伯楚以吕卻之谋告公[指晋文公]国语晋语四)(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此天以臣授陛下史记留侯世家)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发展而来常见用法有: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尚书金滕)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商君书开塞)2、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时间、状态、方式匈奴日以合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 ——匈奴每日与汉军交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左传齐晋鞌之战)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史记项羽本纪)4、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5、用于复句中,表示原因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史记秦本纪)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介词“以”表示原因,连词“以”也表示原因以”后跟名词性成分的是介词,跟谓 词性成分的是连词3、为介词“為”读音是“W®”,经常与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 对象、目的、原因等1) 引入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替”“给”如: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 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为了”如: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 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4) 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对”“向”如: 不足为外人道陶渊明《桃花源记》)(5) 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做状语,读阳平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4因“因” 甲骨文因,金文因,本义为茵席,引申为动词,表示依靠、凭借的意思,后来 虚化为表条件或原因的介词1) 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2)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史记•蒙恬列传》)5與原来是动词,表示帮助、给予、参与等。
虚化为介词后,主要用法有三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2) 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3)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故狗似獲, 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 (《荀子》)与”又是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① 畦留荑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② 吾与汝同好弃恶,修复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③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齿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介词可以受副词修饰、限制,连词不能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句子的虚词,故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 “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令”等 ,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比较 重要的连词1.而“而”字,甲骨文作而、金文作而《说文解字》:“而,颊毛也其本义当是人的胡须而”作连词,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其用法可分为五种情形:(1)用于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作“又”、“而且”等,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此所谓藉(jie )寇兵而赉(lai,给予)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2)用于顺承(因果)关系而”字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密切相关,时间上连续而下,可 译作:“就”、“才”“而且”等,如:①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②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进入别的国家就要问明白禁令,进入异乡就要问明白风俗,进入别人家门就要问明白忌讳)③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上述两种关系属于“顺接”3)用于转折关系,即“逆接”可译作“但是”、“却”等如:①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司马迁《报任安书》)②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给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③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韩愈《答李翊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