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安排及调节运动负荷探析.doc
5页合理安排及调节运动负荷探析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 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 的运动负荷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 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 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 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呢?一、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 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 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 道、投掷、钻爬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 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确定任务时 新教的知识、技能不能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例如, 为了发展学生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 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 戏其玩法是,我站在一直径为3-4米的圆圈中心击鼓, 学生分别站在圆圈的边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 击鼓,学生听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 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没找到"朋友”的 学生立即退出游戏。
第二轮变化为学生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 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学生 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学生跑、跳、竞走的时间和距离, 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二、合理调节负荷节奏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 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 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 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 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 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能更加直接简便地 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 喘气、出汗量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 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 的运动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 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 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 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 确定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 低结合、动静交替三、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 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课时应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 课的总密度中占据最大的比例,还应讲练结合。
为了加大学 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 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 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果学生的 练习密度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 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 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 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 的和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 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 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 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力的分散为了有效利 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 妙地把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 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四、运动负荷应依据不同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快乐《体育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运动兴趣以及运动习惯 的养成,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外能否进行有效的身体活动可 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必须关注运动量和密度,虽然不需 要在课中进行脉搏测试,但需要体育教师依据课堂的具体情 况,学会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表现和面部表情,掌握体 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大小。
通常在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中,有着 不同的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如:教学课20〜25%, 115〜 125次/分;复习课30〜40%, 125〜140次/分;其它综合课 25〜30%, 120〜135次/分一般练习密度在30%左右,平 均心律在120〜145次/分在教学实践中,制订合理的体育课堂学习目标,是激发 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快乐体育活动的 动力运动负荷与运动兴趣有着密切联系,不考虑学生的运 动兴趣,为了运动量而让学生跑1000〜1500米,或者节节 课都有较大的运动量,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还会损 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课堂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运 动量就不会小依据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和运动技术的形成规 律,在学习某一技术时,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练习次数和练 习的强度,否则就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比如学习实心球 的投掷技术,学生练习次数少,运动负荷较小,就不利于学 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多次练习,加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 度,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投掷技术定型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上好体 育课的标准之一,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又是一个非常复杂、 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 据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贴近学生 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