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doc
2页《《探究探究————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说课稿塘湖中学 葛旺年一、一、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探究物质的密度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经常在考试中考查,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和物 体浮沉条件等问题的必要基础 二、二、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然而在学生的认知体系形成过程中,本节课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很多都是学生第一次 接触,比如:第一次接触比值定义法、第一次接触复合单位,第一次遇到计算公式,第一 次遇到物质的特性等等而且八年级学生认知能力不高,数学工具不完整,比如:正比例 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八年级的学生都没有学到 三、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根据我 对物理学整体知识体系的理解,结合课标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制定了如下教学目 标:(课件展示) 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和单位; ② 通过对密度公式得出过程的学习,初步体会比值定义法,体会数学之美; ③ 通过数据测量,形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的科学作风 ④ 通过密度的应用,感受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人长期坚持的“以数学为基础、 以实验为依托、以科学探究为理念、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 思想,针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课件展示) 1.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 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 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 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2.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 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 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 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在设计了(课件展示)引入新课、新课教学、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当堂检测五大块 首先以问题 1: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如何比较其质量的大小?再以问题 2:铁比棉花 重这句话对不对?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 加上什么条件才对?这样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光学会质量这种属性远远不够,物质 还有一种特性。
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引课,即简单明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 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了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体验 在新课教学中,我第一步是安排学生仔细观察课本 P38页图 2—17 中的情景,让学生简述自己的发现也就是我的问题 3:观察课本 38 页图 2—17,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即培 养了学生仔细观察情景,概述物理规律的能力,又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提出了“物质的质 量与体积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一中心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 定,将代表性的猜想与假设列在黑板一侧进行归类,并向“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大小可能相等”引导 提出问题 4: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都很好,到底哪个猜想与假设是正确的呢?如何来 检验我们的猜想与假设呢?需要哪些测量工具,要收集的数据有哪些? 由此引入本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密度这里为了节省时 间和资源,考虑常规教学的实际情况,无奈之下,对本实验做一些改动:第一,将学生分 组探究实验按课本 P39页分为三类,每类四桌,交叉编排;第二,将研究对象的体积测量 省去,直接给出体积(水的体积测量除外) 。
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只测量几个质量,可以大 大节省时间,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效率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比如: 测量水的质量,应先测出小烧杯的质量,再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又如测量水的体积时 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水面底相平等 提出问题 5:通过实验,是否验证了你的猜想?通过分析数据,你还有哪些收获?请 各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探究结果全班交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铜块的质量和体积 的比值是一定的,铜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 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铜块和铁块质 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通过上面的交流与讨论,即给学生创造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又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有了分享探究成果的成就感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我主要是通过对除 法数学意义的分析,把“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更名为“单位体积的质量” ,这样密度的定义 就很自然在学生脑子中呈现出来了,有了概念,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密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以及单位的物理意义和换算,并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这些工作都可以由学生来完成。
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观察实验数据和结论“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 同” ,就可以得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的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再通过 几个实例:如一杯水和一滴水密度是否相同等,强化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到此,对密度概念的分析可以结束,可以很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本 节课的高潮部分:密度的应用 应用一、物质鉴别 应用二、间接测量质量 应用三、间接测量体积 应用四、其他应用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做展开介绍了 这些应用只讲一些思路,不做具体的计算规范要求,那些问题留在第二课时完成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 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 “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整个设计中多次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围绕实验测量引入 密度的概念,通过几个递进式的问题使教学内容在浓郁的探究氛围中展开同时不断的激发 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以“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验探究,小组 讨论”的教学方法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