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六大茶类的起源.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15677872
  • 上传时间:2023-08-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3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六大茶类的起源六大茶类的起源,你知道吗?2014-08-17 更多精彩在这 中国茶网 茶树的起源至今已有 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 漫长历史了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 树原产地的中心自从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现茶树并利用茶叶 后,饮茶习惯和茶叶生产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传入了世界各 国,因此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 中国茶的历史悠久, 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 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传说第一个品尝茶树的鲜叶并发现 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是神农氏,在神农时期原始农业主要还 是靠采集野生植物,然后熬成稀粥使用所以茶最初并没有 当做饮品,而是采食鲜叶,被当做果腹的树叶 到了春 秋时期,《晏子春秋》一书中有写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到三 国时,魏国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 晒干或者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两晋时期《晋书》中 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生煮羹饮,类似现代的煮菜 汤同时茶也被当做药,就像采集其它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 干收藏备用 从汉代开始,渐有了饮茶的记载,此时茶 已被当做饮品使用,两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风俗的兴起期, 而至三国时期,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 饮用时,研末冲泡,加佐料和作羹饮。

      但初步加工的饼茶仍 有浓厚的青草味,于是革新工艺,发明了“将茶的鲜叶洗涤、 蒸后碎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的蒸青制茶法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 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 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宋代制茶出现了研膏茶、蜡面茶, 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团 饼茶在制作工序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 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改造为蒸 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团饼茶制作工程中在蒸青后要用冷 水冲洗使之冷却,并会压榨水分,则茶汁也会随之被榨去, 失去了茶的真味,而散茶则避免了这个缺点 近代制茶 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 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等一系列茶叶内质的 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由炒青绿 茶演变而制成了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 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利 用六大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为再加 工茶类下面就是六大茶类起源的先后顺序: 绿 茶 起 源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 (今川北、陕南一带)。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 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 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的历 史可以追溯到 3000 年以前是不争的事实 另据传言, 绿茶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 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 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 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 帝后,朱元璋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 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 刘玄一请皇帝赐名朱元璋 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 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 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 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 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黄 茶 起 源 黄茶有 两类型: 一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 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茶,不象现 时霍山大化坪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

      如从品种说起,远在七 世纪就有了 二是,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的说起,则在公元 1570 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 发觉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于燥程度不足,叶质变 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如黄芽是杀 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黄大茶是初干后堆 放 20 多天变黄的 许次纾的《茶疏》说:“江南地暖, 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 霍山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 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 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批评制茶技术不好, 绿茶变成黄茶,因此,发现黄茶的制法现时霍山黄大茶制 法,正是如此 黄大茶的制法是在十六世纪前,从绿茶 发展而来的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 1571 年) 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 篦重不过七斤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做色 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 黑 茶 起 源 黑 茶有两个类型一是起源于十一世纪前后四川绿茶运销西 北,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压缩体积,蒸制为边销团块 茶,便于长期远运因此,边销茶品质更加醇厚,边区人民 更加喜爱饮用边销茶,使边销茶成为西北边区唯一重要商 品,等于一日不可少的粮食。

      四川绿毛茶要加工为蒸压 团块茶的半成品,要经过 20多天的湿堆才能变黑通过这 样实践,有了变色的认识,就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发明为黑 毛茶的制法 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后渥堆 20多 小时,使叶色变成褐绿带黑,而后烘干为黑毛茶,是起源于 十六世纪以后的 渥堆作用与四川绿毛茶堆积凹多天做 色工序相似,变色过程大大缩短、技术有很大革新这种黑毛茶经过各种蒸压技术措施,造成各种各样的黑砖茶如安 化的黑砖茶、茯砖茶、花持 (现改为花砖茶);散装黑茶有天尖、 贡尖(现改为湘尖 1号、2 号) 历史上记载的黑茶,十六世纪以前,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过 做色工序变为的黑茶 成品,远在宋神宗赵顼熙宁(公元1068 至1077年)年间就有 十六世纪以后,是指安化的黑毛茶加工后的各种黑茶 绿色变黑色四川称做色,湖南称握堆,湖北青砖茶称沤堆云 南称转色,名称虽不同,其实则一,都湿堆或半干长久堆积 之故也 白 茶 起 源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 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 如银似雪而得名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 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 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 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 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 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 两道工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 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 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 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青茶起源: 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查档案资料,青茶是清 朝世宗胤桢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劳动人民发明的太平天国时期闽南近海居民,纷纷逃难,安溪居民有的内迁到沙县集 居;有 的过海入台湾省青茶制法就随之传人沙县和台湾 沙县和台 湾很早就出产青茶 有的从沙县往北前进就 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开发茶业武夷山种茶制茶的居 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台湾开始种茶制茶者也是安溪 人从此证明青茶发源于安漠是无可怀 疑的 武夷山 土地少不能容纳很多移民为生,有一部分游民流人江西上饶 附近各地农村,到茶季时来武夷山为采茶制茶雇工,茶季结 束即回江西,至今亦仍如是 清朝文宗奕订咸丰(公元1855 年前后)年间,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 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 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进制茶技术措施,提高品质 武夷岩茶就于茶业危机时,在安溪青茶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技 术,提高技术而兴起的,扬名国内外。

      制法和品质都胜过其 它茶类是时,台湾省台北包种,政和白毫莲心的青茶相继 出世,以扩大销路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 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 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红后绿的制法,可以创新茶 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 青茶具有红、绿茶 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优美,又有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 但无绿茶苦味和红茶涩味的缺点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 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 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红 茶 起 源 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国,是红茶的发祥地 但国人中,知道中国为世界红茶发源地的并不多;知道武夷山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为世界红茶鼻祖的国人更是凤毛麟 角正山小种红茶迄今已有约 400 年的历史它大约产生于 中国明朝后期,确切的时期至今没有得到考证 武夷山 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 经有 400 多年的历史据江氏族谱中记载:江氏家族于南宋 末年迁居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桐木关,世代种茶其家族 世代掌握茶叶加工技术 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 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 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 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

      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 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 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 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 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 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 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 到 45 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 令 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 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 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 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 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