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gaokao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docx
15页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1.(2023·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逢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2.(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反映农商皆本,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新课标卷(五省)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浙江1月选考)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时,白银确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当时因逃税、走私等引发的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
故选A项4.(2023·湖北卷)[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
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详解】(1)【解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明时期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可知,延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
2)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从宋明到晚清第一小问是变化,选任方式: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与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从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可知,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据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学”与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据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篡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到材料二“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可知,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据材料二“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以此挽救统治危机;结合所学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西方先进科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1.(2023·湖南长沙·二模)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A.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度下降 B.密奏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C.官僚机制运行受专制体制冲击 D.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发展【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表明,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阁臣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C项正确;材料反映通政司的实际地位而非法定地位下降,通政司仍然享有收受、检查内外奏的法定权力,排除A项;密奏制度出现于清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湖北襄阳·三模)鄱阳湖之战是明朝奠定基业的决定性战役,对如表中此战的不同记述说法正确的是文献记述出处作者陈氏(陈友谅)之兵,曾经龙江、江州、湖广三处大败,善战者折损,却于湖潭荆襄等处征田夫市子,三丁抽一为军,号曰蓬合,且十人无一二惯战。
……以故友谅战船皆不及上船之坚《皇明纪事录》俞本(时为明太祖亲随)(陈友谅)悉甲六十万,自武昌围洪都,楼船高数丈,皆丹漆,上下三级……围数百重《明太祖实录》夏原吉等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修成A.陈友谅势力远胜于朱元璋 B.俞本所记不如明实录可靠C.鄱阳湖之战结果存在分歧 D.明实录存在着曲笔的缺陷【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陈友谅)悉甲六十万,自武昌围洪都,楼船高数丈,皆丹漆,上下三级……围数百重并结合所学可知,鄱阳湖之战中,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最终5万余人投降,鄱阳湖之战中,优势在朱军,即明实录存在着曲笔的缺陷,D项正确;根据材料“陈氏(陈友谅)之兵,曾经龙江、江州、湖广三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