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4.3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学案.doc
13页专题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知识精析】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表现原因典例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二、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聚落形态是指受地形、河流、主要交通线等的影响而形成的聚落总体上的外部形状或形态其主要类型对比分析如下类型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放射状图示形态聚落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聚落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距离聚落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影响因素地形(平坦开阔的平原);市中心的吸引作用聚落用地限制或河流、地形阻隔;规划控制等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河流限制优点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缺点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集中于两个方向,两头间运距很长,不便于管理,建设投资较大集中于三个方向,三头间运距很长,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三、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地区地形特征分布特点西北地区沙漠广布多分布在绿洲上青藏高原高原波状起伏多分布在河谷地区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北方平原地区平坦广阔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高考例析】(2017·海南卷)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3题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 谷地面积 B. 河流水量 C. 林木产量 D. 风俗习惯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 通风 B. 避灾 C. 采光 D. 美观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A 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2.B 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3.C 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点睛】本题以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交通、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当流域内发生暴雨或融雪产生径流时,都依其远近先后汇集于河道的出口断面处,当近处的径流到达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这时称洪水起涨素养提升】一、选择题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图甲和图乙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①地形区为(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人口达90%D.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1.C 从图甲中纬度位置及地形起伏度可知,①地形纬度位置较低,地形起伏较小,选项中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小。
2.A ②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从图乙上可以明显看到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累积分布达85%,超过80%;地形起伏度在1~2地区分布人口约为13%;图中表现的是人口累积分布,由刚才计算可知,并不是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浙江西南山区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读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图,完成3~4题3.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A.鞍部 B.盆地 C.溪谷 D.山脊4.北宋状元沈晦曾在松阴溪畔吟唱出这样一首诗“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亲)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多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比较闭塞 B.自然景观优美 C.旅游开发落后 D.开发历史悠久3.C 从图中可以看出,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溪谷中,主要是因为溪谷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发展4.A 从诗句可知,该地交通比较闭塞,人口较少,人为破坏较小,使古村落保存完好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可能是A.集中式 B.组团式 C.条带式 D.放射状6.关于城市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地域形态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与所处地理环境关系不大B.山区的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不大C.山区城市用地比较集中,往往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D.沿河谷发展的城市往往形成条带状的格局5.B 由题干可知该城市位于平原,因此城市形态最可能是组团式。
6.D$ 城市形态往往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河谷地区城市受地形的影响,其发展被迫沿河谷延伸,形成条带状格局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山区某聚落分布情况读图回答7~8题7.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8.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7.D 聚落三面临河,选择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主要是考虑该地高于洪水位,河流进入汛期时,可以起到防御洪水的目的,A、B、C三项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本题选D8.D 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可能造成水土流失,A错误;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也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B、C错误;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D正确。
(2016·安庆模拟)河流阶地主要是在气候变化和构造抬升共同作用下形成通常情况下,气候变化控制着河流堆积下切,构造则为河流下切提供了驱动力和空间下图、下表分别为渭河上游陇西段阶地的分布图和参数表据此完成9~11题渭河陇西段阶地参数阶地拔河高度/m砾石层厚度/m河漫滩厚度/mT12>13.3T22338T330211T452106T512622~3T614254T719753注:拔河高度指阶地高出现代河床的相对高度9.历史上气候最为湿润时期和地壳上升幅度最大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别是( )A.T1、T2 B.T3、T4C.T4、T5 D.T6、T710.与南岸相比,北岸阶地数量少,原因是北岸( )A.流水侵蚀作用强 B.水平运动强烈C.风力堆积作用弱 D.抬升运动微弱11.现代聚落主要分布在( )A.T1 B.T3C.T5 D.T79.C 最湿润时期,河流水量大,则河流搬运能力强,故河床中砾石层厚度最大,即T4;阶地某时期拔河高度变动越大,表明地壳上升幅度越大,据表知,T4至T5拔河高度变动最大,故形成的阶地是T510.D 图示南岸海拔高,有山地,北岸海拔较低,而阶地形成与构造抬升有关,则可能是北岸抬升运动微弱所致。
11.A 图示区域较干旱,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平地,利于取水据拔河高度数值可知距离河流最近的是T1,故现代聚落主要分布在T12013·海南高考)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2~13题12.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13.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12.D 结合材料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故D项正确13.C 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地形越平坦聚落的发展受限较小,规模越大,因此C项正确下表表示2002~2012年兰州市七里河区不同地貌区乡村聚落景观的变化据此回答14~15题。
海拔/m2002年2012年斑块数量/个平均斑块面积/hm2斑块数量/个平均斑块面积/hm2河谷川台区(<1 700)2642.063281.25丘陵山区(1 700~2 100)4092.027101.27中低山区(2 100~3 080)4241.455721.2014.2002年到2012年该地乡村聚落( )A.斑块数量稳中有降 B.平均斑块面积增加C.总面积保持不变 D.丘陵山区新增聚落最多15.该地乡村聚落景观的变化可能使当地( )A.农业规模下降 B.暴雨灾害增加C.生态环境改善 D.环境负荷加重14.D 与2002年相比,2012年斑块数量增加、总面积增加,但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海拔1 700~2 100 m的丘陵山区新增聚落最多15.D 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总面积增加,表明人类活动规模扩大,可能导致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