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docx
10页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 【一】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慈姥竹 唐代: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赏析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密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布满生气,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悦耳,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行,妙趣横生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慈姥竹比照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衬托出慈姥竹的坚韧坚韧,从来不畏惧来自曲折恶劣的环境的熬煎,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攒石生”的坚韧坚韧,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根据一般人对“慈姥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是从竹的本性着眼,赞颂竹之“贞心”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着有力,详细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拘束、坚决乐观的性格诗人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根底上,结句又通过比照手法,外表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行,和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憧憬高尚人格的感情 【二】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风光美丽;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动听 诗的开头两句呈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风光,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其次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其次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经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示意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楚可闻,这就更显出四周的安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连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示意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奇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明显,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尝起眼前的风光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一再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比》)“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三】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赏析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流露了诗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沉醉忘机的感情全诗都用赋体写成,情景交融,颜色鲜亮,神情飞扬,语言淳厚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其次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其次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寻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则可知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沉迷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覆盖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闲逛山径,也许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意的亲密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舒适,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快乐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到处绾带上文的一片青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终,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舒适,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
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颜色鲜亮,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异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满意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行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四】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别储邕之剡中 唐代: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赏析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避开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加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方中悟出*这里,前句奇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外表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消失都有其不行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憧憬、希望的急迫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雪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服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风光,最终一句,更将想象中事照实写来,充分呈现了诗人喜爱大自然、憧憬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五】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山鹧鸪词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赏析 诗的开头描写山鹧鸪的生活环境和担心的情状:“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苦竹岭是山名,在今安徽省铜陵市西南秋月辉”,点明这是秋月高挂的夜晚;“鹧鸪飞”,写鹧鸪在月的辉照之下惊飞;“南枝”,点明惊飞的范围夜鸟不能远飞;只能在枝头近处雀跃小飞这正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写的“明月别枝惊鹊”的情景 接着写鹧鸪的夜担心眠,惊飞不定,除了由于秋月高照之外,还由于她马上经受一场生活的变迁:“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原来她被许嫁给燕山胡雁,燕山胡雁正以夫婿的身份来接她迁到雁门那里去 底下写众鸟前来相劝、挽留:“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翟雉”,长尾的山鸡鹧鸪的好友或“左邻右舍”,山鸡、翟雉等纷纷来劝她不要走说在南方生活的禽鸟到了北方,多被北方的禽鸟欺侮这明显是众鸟们生活阅历的总结,但这里并未绽开,也许由于鹧鸪也是知道的,不必饶舌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最终四句写鹧鸪的决心和悲伤境况 鹧鸪说:雁门地方风霜严酷有如剑戟刺人,我决不到那样的地方去,我已决心在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