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嚼酒”民俗初探.doc
3页浅谈“ 嚼酒”民俗初探【论文关键词】嚼酒 勿吉族 台湾原住民 【论文摘要】“嚼酒” 是人类利用唾液发酵的原理来做酒,是最原始的做酒法之一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只有魏晋南北朝时的勿吉族和自明代始台湾岛的原住民使用这种独特的造酒术本文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嚼酒”民俗的产生、发展至湮灭的过程 “嚼酒”是人类最原始的做酒法之一它是人们利用唾液酶的糖化作用发酵而制成酵母的原理来做酒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对勿吉族和台湾原住民“嚼酒”民俗的记载,对该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湮灭过程作初步探讨,以期更加真切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和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恳请方家指正 一、勿吉族的“嚼酒” 民俗 勿吉族是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演进中,其民族主体的名称也不断变更先秦时称“肃慎” ,到汉晋时称“ 挹娄 ”,南北朝至隋唐时“挹娄”后裔称“ 勿吉” 、“秣羯”(秣羯),唐后期时称“渤海”,五代至明前期称 “女真” ,明后期至清称“ 满洲”。
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祖先勿吉、秣鞠主要从事畜牧、渔猎和原始农业因此其饮食风俗兼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特点,即肉类和谷类兼食 有关其嚼酒的最早记载是在《魏书·勿吉传》:“有粟及麦,菜则有葵水气咸凝,盐生树上,亦有盐池多猪无羊嚼米酝酒,饮能至醉rdquo;《北史·勿吉传》亦载:“相与耦耕,土多粟、麦、 ,菜则有葵,水气咸,生盐于木皮之上,亦有盐池其畜多猪无羊,嚼米为酒,饮之亦醉rdquo;可见,南北朝时勿吉人已经定居并经营粗放农业农作物有粟、麦、 ,均以其耐旱、耐寒而为黑龙江流域的传统作物结合考古发现,相当于勿吉时期的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下层文化,出土了铁锛、小刀、铁镰等先进农业器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和铁器工具的使用,使粮食作物食用有余,为“嚼米酝酒,饮能至醉” 提供了物质基础 《隋书·棘鞠传》记载:“有车马,佃则耦耕,车则步推……嚼米酝酒,饮能至醉rdquo;《旧唐书·秣羯传》记载:“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酿糜为酒。
rdquo;《新唐书·黑水秫羯》记载:“畜多豕,元牛羊有车马,田耦以耕,车则步推有粟、麦土多貂鼠、白兔、白鹰在盐泉气蒸薄,盐凝树颠嚼米为酒,饮之能醉rdquo;这些材料表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勿吉、秣鞠人不仅食猪肉,而且粮食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此时他们已采用“耦耕”的耕作方法根据酿造原理,在使用谷物酿酒时,由于谷物中的淀粉不能直接与酵母菌起作用,所以必须首先经过糖化的过程,即把淀粉分解为芽糖,而后发酵转化为酒精糖化和酒化是酿造工艺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要程序,这就形成了曲蘖酿酒法中原地区早在秦汉时期酿酒制曲的技术就有了很高的水平,在郑玄注《周礼·天官酒正》中即有“作酒有未曲之数,又有功沽之巧rdquo; 不但重视酒曲的制作,而且在酿造工艺和方法上都十分讲究而勿吉族的“嚼酒” 法是他们利用口嚼“ 糜”或“米”,使之碎并含有唾液,由于唾液酶可以发酵,可以充当酒麴,当存贮于器皿,假以时日,酒即酿成不难看出,他们当时已经知道做酒需要曲,但是不会加工,只能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采用口嚼做麴法。
后来的《契丹国志》 《册府元龟》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等书都记秣羯国有“嚼米为酒”的风俗,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等书“ 勿吉传”中对此种“嚼米为酒” 风俗有连续的载录,但是都没有超出《魏书》和《北史》的记载范围连续的记载表明,当时嚼酒法曾在勿吉、秫羯人的生活中流行但是由于勿吉、秣羯人当时散居各地,且“邑落各自有长,不相统一”这种各自为政,独立进行生产、生活的原始状态显示了其封闭性同时缺乏自身的文字记载,所以导致嚼酒法在文献记载中的简单化这也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和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第一,勿吉、秣羯的分布区域据《魏书》载:“在高句丽北”按两唐书言,其地“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相当于东临今日本海,西至今俄国吉雅河、我国的嫩江附近,与古室韦、契丹地相邻,南在今松花江及图们江处与古高丽地接壤,北达鄂霍次克海及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春秋季节甚短因为“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辟邪除秽”J ,而勿吉、秣羯所处的严寒地带,酒的“行气、壮神、御寒” 作用就显得比较重要。
第二,养猪、食猪肉及生食冷饮的饮食结构元代以前满族的直系先民在其畜牧业中有关养猪的记载几乎不绝于史 《后汉书·挹娄传》记载:“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rdquo;《晋书· 东夷传》记载:“(肃慎人) 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以足挟肉而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暖rdquo;《魏书》 《北史》中“勿吉人”主要蓄养猪唐代黑水秫羯则主要以放猪为生生食和冷饮的习惯,如“其饭食则以糜酿酒,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ldquo;无论冬夏,其民皆饮冷水”勿吉族及其后代的这种饮食结构,涉及到如何帮助消化的问题由于他们居于东北地区,荒寒闭塞,于是他们自制一种有助于开胃、消化的“糊米茶”,即把稷米炒糊后冲水喝这种“不重饮茶”的生活导致了好饮酒的习俗满族人早期饮用的“米儿酒” ,满语称“ 詹冲努力”,是他们最喜欢饮用的自制酒,即黄酒,亦呼“清酒”、“ 元酒”。
《扈从东巡日录》曾记载了这种酒的酿造方法:“炊谷为糜,和以麴蘖,须臾成酿,朝酿而夕饮,味稍甘,多饮不醉rdquo;《宁古塔纪略》也记载,一般的满族家庭皆可“自酿米儿酒”这种喜酒善酿之俗即是其先世“嚼米酿酒”习俗的一种惯性传承,同时也是他们对“塞外绝域” 寒冷气候积极适应的结果 二、台湾原住民的“嚼酒” 民俗 在祖国宝岛台湾,其居于深山的原住民也流行着“嚼酒”风俗由于台湾孤悬海外,与外界交流稀少,没有文字和统一语言,所以这种民俗的最早和稍微详细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陈继儒的《偃曝谈余》 ,该书记载:“琉球造酒则以水渍米,越宿,令妇女手搓口嚼取汁为之,名日米奇rdquo;关于“嚼酒习俗”,详细的情况主要在清代记载中如《艺林汇考》记载:“……与因考异域酿法高丽以弑米,琉球则妇女嚼米为之,犹然粒食也rdquo;康熙二十六年的《台湾纪略》记载:“人好饮,取米置口中嚼烂,藏于竹简,不数日酒熟,客至,出以才敬,必先尝而后进。
rdquo;《清稗类钞· 台人尝酒致祝条》:“台湾番人制酒也,以口嚼生米为曲,和蒸饭调匀,置于缸,藏之密处,五月掏而尝之,口中喃喃作声,若有所视者rdquo;《裨海纪游》载:“ 竹筒数,规则新醅也其酿法聚男女老幼共嚼米纳筒中数日而成酒饮时人清泉和之rdquo;康熙时《台湾府志》所记的“嚼酒”与《台湾纪略》记载一致 《淡水厅志》载:“淡南……不事耕作,米粟甚少日三餐……亦用黍嚼碎为酒rdquo;结合文献记载和台湾原住民的“嚼酒”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归纳其产生的几大背景: 一是台湾岛原住民多居深山,与外界交流少ldquo;嚼酒”民俗在台湾原住民中很流行如布农人、排湾人、鲁凯人“用饭粒含于口,不断咀嚼,代酵母,或以藜之果实制曲”另外,还有泰雅人、邵人、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