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经典古文赏析【10篇】.docx
38页古代经典古文赏析精选【 10 篇】1. 古代经典古文赏析精选曹刿论战左丘明〔先秦〕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 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赏析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 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 齐军的史实。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 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 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 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 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 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 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 ,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 攻鲁国而引起的, 鲁庄公准备抵抗 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 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 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 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 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 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 ,抓住了 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 曹刿否定了前两条, 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 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 “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 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 “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 ”“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 “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如今齐军压境, 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
接下去, 曹刿与鲁庄公围绕 “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 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又说到神灵的祭祀,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 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 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 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 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 ,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 要求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 写曹刿指挥 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 “公与 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 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 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 “击鼓” 和 “逐师” 两件事 写曹刿指挥鲁军在 “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 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 ,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 曹刿的两个“未可” 、两个“可矣” ,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 攻和追击的时机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 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 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 曹刿制止道:“未可 ”直至齐军三鼓之后, 军士勇气衰竭, 他才表示: “可 矣 ”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 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 才果断地表示: “可矣 ” 此战鲁军大获全胜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 潮已经过去,气氛顿 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
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 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 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 士气正旺; 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 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 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 敌情,发现敌军“辙乱” 、 “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 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夫战, 勇气也 ”在此, 曹刿所说 “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 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 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此外警惕“大国难测” ,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 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 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 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 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 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 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 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 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 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 果敢的言行: “请见”、 “问战”、 “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 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 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 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 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如果说, 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 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2. 古代经典古文赏析精选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 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 ”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 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选自《左传》 )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 或穿针引线, 搭桥过河, 或挑拨离间, 挖敌方墙角, 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用现代文言汉语称为外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心动魄, 精彩纷呈, 波澜迭宕 有了他们, 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 代战争独一无二的一幕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 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获成功烛之武凭 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桩典型的范例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 是行动的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谙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