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_郭本禹.pdf
5页第5期第乳一5 6页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4卷(1994年)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郭本禹南京师大个体的品德发展比其智慧发展更加复杂,因此,对个体的品德测量也比对其智力测验更加复杂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还没有找到象智力测验这佯的综合方法来科学和客观姚测呈个体的整体品德发展心理学家只能分别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价值取 向和道德行为等不同品德成份来评定个体的品德发展在这里主要评介四种测量道德认知的客观方法,它 们分别是皮亚杰的对偶故 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和吉布斯的社会道德反映测量一、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皮亚杰认为,. 在研究涉及人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时,如果采用直接研究的方法,那么被试的反应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反应的真实性程度就会降低为了克服这一弊病,皮亚杰意识到只有通过一种非 常间接的方法,即通过向被试讲述道德故事的方法,让被试判断研究者 所设计的那些行为类型,故称为“间接故事法”为此,皮亚杰及其同事按研究的目的编撰 了许多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情境故事,它们以对偶道德故事为主.因而间接故事法也 称“对偶故 事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运用 了投射测量手段,这大概与皮亚杰早年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有关.这种对偶故事按研究课题的要求,对故事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严加控制的。
如研究动机和效果的一对对偶故事,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过失行为是无意的或出于好意的.但造成较大的损害,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过失行为完全是有意的,但造成较小的损害在研究开始的时候主试先向被试讲述一对对偶故事,然后让儿童进行判断判断之后,主试继续向儿童提问,以弄清儿童进行这种判断的理由,并根据结果划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把儿童的道 德认 知发展水平分为两级:一级是他律水平,侧重判断,具有客体的性质;一级是自律水平,侧重判断动机,具有主体的性质这种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将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所用的临床法创造性地运用到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中,他运用这种方法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许多成果也为后来的研究洲正实,证明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皮亚杰为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这种通过向儿童讲述故事来间接推断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临床谈话方法为后来的研究者广为采纳和使用今天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是与皮亚杰早年的开创性研究分不开的但是,皮亚杰的这种方法也是有其缺陷的:(l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只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两级水平,这是皮亚杰在对低龄儿童( 5一1 2岁)进行对偶故事第5期郭本禹:道德认知测且方法评介判断中发现的。
后来的研究者如柯尔伯格发现儿童道德发展不止两级水平,而有更多级水平和阶段这就无法以相应的两个对偶故事,用“封闭型”的非此即彼 的回答来反映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2 )有的研究者认为,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没有分清故事中的意图和结果的前后顺序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事实上,皮亚杰的故事在结果信息之前就提供了动机信息,这样妨碍了儿童根据动机来进行判断当动机放在故事 的末尾时,5岁或6岁的低龄儿童也能根据动机来进行判断3 )更严重的是,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的临床谈话法不是标准化和客观化的测量工具,它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的特点,因而有人环策邢如此灵活的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是否可靠柯尔伯格的标准问题道德谈话由三种相同的形式构成‘,每种谈话形式都包括三个假设的道德两难故事,它们有 的取材于古代哲学家的道德两难间题,有的来源于皮亚杰的对偶故事,也有的是柯尔伯格杜撰的故事对每个两难故事都提 出9一1 2个标准探测问题,用来引发反 应者判断的理 由.每种谈话形式对应的三个两难故事如表l:表I:道德判断谈话的形式和两难故事谈话形式I两难故事汉了几五lUlI VVVmV UABC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直接来 自 皮亚杰的间接故事法。
但柯尔伯格针对皮亚杰研究方法的局限,把皮亚杰的一对对偶故事改成一个道德两难故事,两难故事保留了对偶故事的简捷形式和冲突性情境的特点用两难故事对儿童进行道德判断谈话不再是象对偶故事谈话所采用的二择一选择判断,而是采取一种“开放型”的手段,根据故事的内容提出一系列 问题,在儿童对两难故事作出选择即判断的基础上,让儿童回答他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从 几童陈述的理由中寻找其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柯尔伯格及其学生和同事对1 0一1 6岁青少年到成年初期(2 2一2 8岁)进 行了长期的追踪实验研究,同时也进行了大量 的跨文化研究,积累了许多研究资料,最终完成了一个标准化的道德认知测量量表,用以科学和客观地测定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同时建立了他的著名’‘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一)道德两难故事(灭:故率编号按柯 尔 伯格19 55年博士论文中的原有序号)其中的故事l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海因兹与药”的故事,因它编排 在前面,柯尔伯格本人及其介绍者常以它为例它的大意是: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这种药的成本很高,但药剂师却以 1 0倍于成本的价钱出售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一共只借到药费的一半。
他哀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 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拒绝了他海因兹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抚开药店的门,为池的妻子1兀药丁幼尚每个两难故事都包含有价值冲突的道德两难情境,有时甚至包含有好几种价值冲突但标准问题道德判断谈话,规定每个两难故事的核心价值冲突作为它的标准问题,如故事u I的核心价值冲突是保护生命价值与维护法律价值的冲突,因此,生命与法律就是故事1 1 1的一对标准问题故事1 1 1除了核心价值 冲突外 还 包含有其它的价值冲突,如丈夫爱他的妻子(归属)与药剂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师的财产权(财产)的冲突针对每个故事的标准问题提出一些标准探测 问题,如对故事1 1 1提出:“海因兹应该偷药吗?”,“海因兹有义务或有责任偷药吗?”(二)标准道德判断的建构标准问题道德谈话的评分是以标准半l J断界定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一个标准判断就是一个特定阶段的推理模式,从理论上讲,这种推理是根据阶段的结构界定的;从经验上讲,标准判断实际上是一特定阶段的所有被试所使用,而不是其它阶段的被试所使用的标准道德判断量表 由一系列标准道德判断组成,每个阶段都以特定的标准作为标志任何一个标准判断都由l可题(is stle)、规范(norm)和要素( cI cmon t )构成,问题规范和要素构成标准间题评分的基本记分单元。
每个两难故事都包含一对核心冲突问题,每个 判断都要对这两个冲突问题作出一种行为选择例如在故事l中,被试要作出“应该偷药挽救生命”还是“应该维护法律而不该去偷药”的判断选择,被试作出的这种判断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价泣选择规范代表道德的价值内容,用来证明选择的理由问题反映的是被试认为应该做什么,规范则证明为什么应该这样做,问题与规范的区另l J是功能上的同时,问题是谈话者预先规定的,规范则是被试提出的因而对被试来说,问题是外在的价值,而规范是内在的价值每个两难故事都有两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每个 问题都有1 2种可能的规范(理由)来证明问题代表一种价值,它需要证明而规范只代表一种部分 的证明,其本 身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要素代表最终的证明,它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解释规范从理论上讲,每个规范都有1 7种可能的要素加以证明所以说,道 德两难故事谈话是一种“开放型”的谈话,被试可以充分表述其价值选择即多 l J 断的理 由这样,共有3种谈话形式,每种谈话形式包含3个两难故事,每个故事有2个标准问题,每个问题有] 2种可能的规范,每个规范又有1 7种可能的要素,再加上6个发展阶段,一共就有2万多个具体评分标准。
由问题、规范和要素构成的标准判断j代表一种同质的、单一的、独立的道德概念或观念,这些道德概念又能反映出被试的道德阶段的结构性特征,它们成为阶段记分的分析单元不同阶段的被试可以使用由相 同的问题、规范和要素构成的道德判断或道德概念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道德 判断的内容与形式或结构加以 区分,通过控制内容来研究形式,从而揭示出道德形式的发展规律被试的不同道德阶段反映在其道 德判断的形式或结构上的不同,而不在道德判断的内容上的不同按照具体的标准评分就克服了皮亚杰对偶故事法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缺点此外,柯尔伯格还对标准问题的计分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据他报告其道德判断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都很高它是品德测评中的第一个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测量,能够科学而客观地测量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和阶段但它本身存在一些不足l )柯尔柏格所采用的标准评分系统过于复杂,他的道德判断测量手册共100 0多页,因此被人称为“心理学文献中最复杂的评分系统2 )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谈话是一种个别谈话法,不是一种纸一笔测验,不但测起 来费时,而且不适用于 团体测验3 )柯尔伯格的道德问题谈话,采用的是“开放型”的问题,尽管测验手册中有详细的评分规 则和标准,但评分者难以掌握过多的规则和标准,因此要准确评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柯尔伯格 的学生便发展 了几种简便、结果可靠的测量道德发展的新方法,如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和吉第5期郭本禹: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布斯的社会道德反映测量三、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简称DI T)限定问题测验是柯尔伯格的学生莱斯特在七十年中期,针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测量的缺点而发展的一种测量儿童道德发展的客观记分测验限定问题测验是从柯尔伯格的个别谈话法引伸出来的,同时利用 了柯尔伯格的部分道德两难故事和道德发展阶段改制而成的莱斯特不象柯尔伯格那样,让被试面对两难故事开放式地自由陈述,而是先将各阶段的典型观点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呈现给被试,让他们对这些观点加以评价,这就是“限定问题测验限定问题测验 由六个道德两难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配有1 2个问题,共有7 2个问题这比柯尔伯格的标准判断要少得多例如对“海因兹与药”故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社会法律是否应得到维护?”“丈夫因爱妻子而去偷药不是很自然的吗?’川海因兹是不是一位职业摔跤手?”等等这些问题分别代表2一6阶段(注:因为D IT的被试年龄都在1 2岁以上,所以第1阶段 没有列 出)其中有1一2个问题是“无意义”的问题,也称为M问题,如上面的“海因兹是 不是一位职业摔跤手?”它是用来检查被试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否认真,不代表任何阶段。
在实施限定问题测验时,被试的任务是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先就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应该不应该”做某种行为的问题进行三择一选择,即应该、不应该、不能决定然后针对这个选择,就1 2个问题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价,重要性程度共分五个水平:非常重要、很重要、比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在评价的基础上,再从1 2个问题中选出四个“最重要 的”问题进行排序,即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第四重要,并分别记分为4、3、2、1分这样每个故事有10分,DIT总分为60分由此可见,限定问题测验是一种再认作业,而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测量则 是一种生产作业,这是两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根据限定间题测验,可以获得某一被试的三种分数:M分、尸分和D分M分是被:选为最重要 的M问题的得分总和,它用以检验被试的问卷是否有效一般地,如果被试的M分超过8分,则可以肯定被试没有认真填写间卷,或对问卷不理解,故该问卷要作废尸分是DI T使用最多的一个指标,它相当于第三级水平 的各阶段(在DI T中,包括阶段SA、SB和6 )分数之和占DIT总分的百分比其公式为:;少立~刀蜡橙遨一xl 0 0例如,某被试的第三级水平的各阶段 分数加起来为:分,那么尸一黑xl。
一尸“淋, J曰~/卜/7“‘/J’ /JI‘一’60‘“-一 do一般地,中学生的尸分为20,研究生的尸分为70D分则是对每一阶段的得分进行加数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总分限 定问题测验的优点是:(1 )设计严密,可以 比较每个被试的信息;(2 )由于改个别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