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 古人谈读书》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docx
9页25 古人谈读书本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第一则选自《论 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聪敏勤学、不耻下问、多记多背、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第二则选自朱熹的《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讲的是读书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告诉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章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梳理信息, 把握内容要点等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本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再根据交流情况,有重点地对难读、难懂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指导, 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难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2 课时第一课时1. 学习本课生字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第一则文言文3. 能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第一则文言文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第一则文言文的大意一、激趣导入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学生讲述故事,教师加以引导和评价)2. 很多古人不仅喜欢读书,还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态度记述下来供后人参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读书的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则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 读准字音1)学生自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互读检测3)指名读,教师提示易读错的读音,如,“敏而好学”的“好”是“喜好”的意思,读 ho;“是知也”的“知”同“智”,读 zh2. 读好停顿1) 教师范读前两则文言文,学生认真听,注意听老师停顿的地方。
特别提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 自由练读3.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和书写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 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第一则文言文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2. 小组合作,互相解疑,疏通文意3.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理解意思的时候要结合整句话来理解,不要求逐字翻译)引导学生重点关注:(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前面四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同“智”,表示“智慧”在理解字意的时候,要根据这个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2)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①默: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可借助上下文,用组词的方式猜词义)②厌:满足现代汉语的常用意思是“讨厌”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两句话中的“敏”意思不同,第一句中的“敏”是“聪敏”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敏”是“勤勉”的意思4)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尝:曾经现代汉语的常用意思是“品尝”4.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第一则文言文,思考:这六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1)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 师生共同总结:第一句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第二句是学 习态度,告诉我们要聪敏勤学、不耻下问;第三句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教学方 法的结合,告诉我们要多记多背,学而不厌;第四句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勤奋、刻苦学习;第五句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有上进心;第六句也是学习态度,告诉 我们学和思不可以偏废,要学思结合。
实事求是、聪敏勤学、不耻下问、多记 多背、学而不厌、学思结合)(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5. 自由朗读第一则文言文,熟读成诵四、布置作业1. 背诵第一则文言文2. 预习第二则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实事求是聪敏勤学 一 不耻下问多记多背 学而不厌 学思结合第二课时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第二则文言文2. 能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大意3.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重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第二则文言文2. 能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大意难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一、复习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的第二则文言文,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 提问:第一则的六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2. 指名背诵第二则文言文二、学以致用,自主实践1.读准字音,读好停顿1)学生自读第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2)小组内互相交流读法3)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展示4) 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作评价,重点提示长句子的停顿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 疏通文意。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重点提示: “尝”和上一则中的意思一样,表示“曾经”;“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 的意思,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思是“着急”)(2) 小组交流,互相解疑3) 小组展示3.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全班共同解疑4. 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第二则文言文三、深入探究1. 小组合作思考:朱熹为什么要把“心到”看作是三到中最重要的?谈谈你的理解1) 小组讨论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读书时,口读眼看而不用心,只能够形成暂时记忆,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只有把心专注于读书上,用心思考,才能把所读的内容记在心里,记在脑海里)2. 在你平时的读书学习中,你有没有做到这三点?如果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有做到,在今后的读书学习中,你应该怎么做?(全班交流)四、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感悟1. 总结一下,这两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有哪些?(第一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要实事求是、聪敏勤学、不耻下问、多记多背、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第二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2. 这两则文言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请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从中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五、布置作业背诵第二则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心到(最重要) 二 眼到口到这篇课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在第一节课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第二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于是我充分放手,让学生根据第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第二则文言文,我只是稍加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巩固了学习方法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拓展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相关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
